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Web1.0即第一代互联网,主要呈现静态内容,是"只读"式的网络。而Web2.0是新一代的互联网,主要呈现动态内容,注重信息的交互操作,是"可读可写"式的网络。Web2.0时代由于信息表征、资源内容和应用形式的多样化,教育信息资源具备了新的特点,因而其共享需要考虑到一系列因素。  相似文献   

2.
在Web2.0时代下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引入Web2.0的新技术和新理念,可促进其信息服务的创新应用,让图书馆的服务方式能更好地适应新环境的变化。Web2.0时代下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特点为:按需定制的信息服务、参与性信息服务以及开放性信息服务;其在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创新应用技术主要有:Rss技术、IM技术、Wiki技术、Tag技术等。  相似文献   

3.
Web 2.0 的特点及其对网络信息交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eb 2.0不仅是互联网的新生事物,更是一种新的网络信息交流的理念。Web 2.0环境下,网络信息交流在信息源、信息发送主体、信息交流方式、交流效率和信息组织方式等方面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研究Web 2.0的特点并分析这些变化,为网络信息服务乃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Web 2.0不仅是互联网的新生事物,更是一种新的网络信息交流的理念。Web 2.0环境下,网络信息交流在信息源、信息发送主体、信息交流方式、交流效率和信息组织方式等方面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研究Web 2.0的特点并分析这些变化,为网络信息服务乃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Web2.0与图书馆编目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观众、环境、技术、内容等四个方面探讨Web2.0对图书馆编目工作的影响。旨在更新观念,了解现代编目技术,做好Web2.0环境下的文献编目工作。  相似文献   

6.
研究Web2.0环境下的网站建设具有重要意义。Web2.0是相对于Web1.0而言的一类互联网新型应用的总称,它不仅是某种技术或解决方案,更是一套理念,使得个人在信息时代可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行为主体。自Web2.0标准出现以来,国内外网站纷纷推出了具有Web2.0标准相关功能的各项服务和应用。主要对Web2.0标准下的网站建设特征进行分析,并研究其内容、功能和相关应用。  相似文献   

7.
基于Web2.0的传播具有个性化、社会化、共享性、平等性、开放性、去中心等特点,改变了知识传播过程和信息传递方式.本文从传播模式、传者和受者的角色地位、传播内容、传播渠道等方面分析基于Web 2.0的教育传播的特点;从重视教育传播方式的突破与创新、发挥教育者主导与受教育者主体作用、提高教育信息资源的质量、构建多元的传播通道等方面提出了相关策略,并以“教育传播学”课程为例,进行基于Web2.0的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应用.  相似文献   

8.
随着Web2.0网络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结束了单向的、只读的网络时代,创造了一个互动的、双向的、可读写的网络平台。如果说Web1.0是以数据为核心的网,Web 2.0则是以人为出发点、以人为核心线索的互联网,因此,图书馆将直面在网络环境下如何更好拓展图书馆信息资源内容、延伸图书馆信息服务方式范围、提升图书馆服务理念等的变革,提升图书馆服务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9.
回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在Web技术升级的1.0→2.0→3.0三个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也不断变化,呈现出阶段性特点和与时俱进的发展趋势。Web 1.0带有共享性、交互性、聚合化的特性,这一技术环境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着力于丰富教育内容、引导教育方向。Web 2.0是对Web 1.0的拓展,带有鲜明的共建性、关系性和定制化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积极塑造Web 2.0环境下的教育形态,转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树立主体意识、构建教育环境,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Web 3.0将向着智能化的方向继续演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势必顺应技术环境特性,向着全员化和个性化两个方向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Web2.0的特性和实现功能充分满足了网络时代教与学的需求,因而具有极为广阔的教育教学应用前景.本文从分析Web2.0的理念、技术特点入手,探讨了Web2.0的教育特性和应用,提出了Web2.0对于构建新型网络教学环境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Web 2.0技术定义及相关应用,分析了web 2.0技术在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相关应用现状及实践研究,并且着重探讨了新的网络环境下RSS和Ajax技术辅助Web平台在图书馆个性化服务中的相关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12.
网络学习中的虚拟团队的形成与交互机制解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信息时代的来临已经彻底颠覆了人们获取信息、知识的途径,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Web2.0为代表的互联网不仅仅是内容的交互,更是人的交互。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提供给人们的交互手段或环境越来越强大与便捷,使得网络中的虚拟团队的不断衍生、发展。本文着重就网络学习中虚拟团队的形成与交互机制进行初步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3.
以社会性软件为代表的Web2.0现象自2002年初开始为大众所知,给网络信息消费方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以Web2.0网站的成功代表豆瓣网为切入点,对Web2.0时代网络信息消费的社会化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网络中的信息消费平台不仅是一种媒体,还是一个社会,而网民信息消费的过程,不仅是一个简单的信息获取与阅读过程,还是一种与他人互动、融入社会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Although Web 2.0 has changed students’ roles, placing them at the centre of the teaching-learning process, attitudes towards Web 2.0 have been observed to have a relation with its use in a formal academic context. An instrument was applied to higher education students in Mexico to explore their perceptions by collecting information on students’ attitudes, training and use of Web 2.0, and its impact on higher education. The findings showed that training in Web 2.0 determines use of it, as well as the attitudes towards it and the possible impact these can have on teaching-learning processes. No differences were found regarding participants’ gender in relation to their perceptions of the use of Web 2.0 as a learning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5.
Web2.0思想和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引发的网络技术和网络应用的革命,是网络应用以人为本的创新。Web2.0模式是信息的发布生产从集中到少专业人员转为所有网络用户都可以发布信息,比原来的Web1.0更充分的发挥了网络的资源共享这一核心功能,极大地提高了网络的交互能力,将其模式应用于远程教育的互动学习,能够充分发挥每一个学习者的作用,学习者本身就是分享者,提高了教育的跨越幅度。  相似文献   

16.
远程虚拟微格教学系统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格教学是对教师职业职前与职后技能培训的有效方法。为了优化微格教学系统,扩大其应用范围,提出了基于Web2.0与Web3D,并融合3D网络虚拟环境(NVE)和虚拟交互社区(VIC)概念的远程虚拟微格教学系统架构的可行性方案。着重对系统的逻辑结构、主要功能、网络架构及相关协议,以及硬件需求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7.
Web2.0环境下,各种社会化网络应用实践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各种社会化学习形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环境。技术支持的非正式学习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大学生可以在web2.0环境中寻找学习导师,在非正式学习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在线实践社区中学会合作、探究学习。为了促进大学生的非正式学习,我们要加深了解非正式学习的价值,明晰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联系,创造多元的学习环境和条件,探索新技术并引领学生使用新技术。  相似文献   

18.
Web2.0从技术上既保障了网络传播中更多的信息量,又推崇由用户自行发布、管理信息内容,同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进化了的、强化了的互联网。Web2.0的开放性、多元化等技术特点,一方面为后现代主义理念的现实化提供了媒介平台支持,一方面能让后现代理论发展具有规避其偏颇空想的现实可能性。如此一来,在构建当代社会和谐文化的进程中,后现代理论将成为愈加重要并值得借鉴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