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宋楚主 《江西教育》2001,(11):39-41
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观,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生命的主体,教学活动应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轨道,以学生为主、自主学习。可传统教学的惯性仍主导着我们,“学为主”还是“教为主”,却一直困扰着我们。小学语文教学新大纲,回应了时代的呼唤,给我们指明了小语教学改革的方向:“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为他们的终生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这里,学生是“主人”、要“自主”、要“主动”…  相似文献   

2.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特别注重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突出强调个人修养、 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等。“生命语文”的教育理念正与此一致,“生命语文是为生命而 为的教育,也是用生命而为的教育。”这是“生命语文”的本质, 也是我们进行语文教学的根本。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绝 不仅仅是为了应试,更是为了唤醒生命,并内化为学生深厚的 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格内涵。  相似文献   

3.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融生本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课程改革为一体的课堂教学改革.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组织形式上的有力补充。教师要引导提倡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更加主动、高效地学习。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回顾我们的课改之路.几十年来有很多的教育家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努力探索.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方法是多样的,我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正是教学方法多样化的生动写照。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哪些方法可供我们使用呢?新时期下的语文课堂又该如何进行呢?本文就此略作探讨,以起抛砖引玉之用。一、几种常规的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研究者与教学实践者都在探索教学的方法,他们为我们这些后来者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沿着他们的足迹我们少走了许多歪路。我们来看看他们为我们提供了哪些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国家教育部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性质及地位做出了新的认定,提出了许多全新的教育理念。面对新的课程标准,我们在兴奋之余,不能不重新审视和思考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一、如何看待语文教学1.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应是“人”和“人的发展”。新的课程标准把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定位于“人”和“人的发展”上,指出,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首先,我们应该把学生看成一个在思想上、精神上、人格上独立的人。要从生命的高度来看待学生。教师是一个生命,学生也是一个生命,…  相似文献   

6.
何恩鸿 《师道》2006,(1):18-19
在教学中,我不喜欢“学生”这个词,它太冷漠,我喜欢用“同学”,或“大家”,或“我们”;在教学中,我主张教育的理念是培养有独立人格和审美情操的人,他们能够感到思想着的独立人格的可贵,而不仅仅是追求一技之长。很欣赏一个观点:语言不只是交流与思维的工具,更是人的生存空间、生存条件与存在方式。语文活动就是人的生命运动之一,语文的高度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生命的高度,就是人的高度。很欣赏这样的教学理念:语文教学,它面对的是广泛而深邃的言语世界,担负的任务是通过对话构建学生立人的基础。很欣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给语文下的定义:“…  相似文献   

7.
陈会初 《今日教育》2007,(4S):44-45
近日.笔者到一农村小学听课.上课伊始.教师的一句“来,孩子们.让我们一起玩”让我感慨颇多——任何教学活动.都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其成功与否.一切教学影响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参与才能转化为其内在的精神财富。如果我们能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好孩子的“玩商”.将“玩”与“学”结合起来,让他们于“玩”中求知.于“玩”中悟理.于“玩”中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那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就具有实实在在的意义了吗?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必须让生命和生活在场。多年来,我的语文教学就是围绕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与生命和生活的关系进行探索的。基于此,我提出“两生”语文教学,所谓“两生”,就是指学生的个体生命和生活,生命与生活紧密相连,生命的成长离不开生活的舞台;“两生”语文教学,就是在语文教学中,无论是作文教学还是阅读教学,必须有生命的气息和生活的气息,把生活与生命个性嫁接起来。也就是说,要以生活为源,以学生个体的生命成长为本,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思考生活,激发学生的生命意识,使学生在不断充实情感,历练思维,提高言说能力中健康成长。所谓“健康成长”,正如李镇西老师所说的,“人的思想、人的感情、人的精神提升以及人的个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语文之于人,虽然是一种工具,但它更是一种文化。当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时,语文就是一种生命活动,精神活动。”(焦名海《语文“生命”课堂的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生命”课堂教学观,就是把课堂当着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所以,新课程特别强调语文的人文性。通过接触过福堂创立的缺口教学理论体系及其实验,我深深感到:缺口教学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高度,实现了人文思想的大飞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行为。可以这样说,缺口教学恰恰给我们构建了一个个“生命”…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来,许多年轻的语文特级教师结合自身的实践研究,使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我们看到他们的语文课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充满了智慧的挑战。为了探寻他们成功的轨迹,让更多的语文教师获得实实在在的提升。近期我采访了江苏省新生代教师的代表、特级教师薛法根,走进他的语文组块教学,走进他充满智慧的语文课堂(以下记者简称“记”,薛老师简称“薛”)  相似文献   

11.
诗意是语文生命的血液,语文是诗意栖息的家园。语文教师亟需诗意涵养,语文教学亟需诗意灌溉,这是新课改给我们提出的要求。只有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意,我们的学生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  相似文献   

12.
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过程中.儿童文学作品大量进入中小学语文课本。中小学语文教师应关注语文文本中儿童文学作品题材,用动态生成的艺术手段,来连接儿童生命的主题、孩子的精神世界、现实生活或者与历史典故、风土人情等有关的生命“触发点”、“共振点”、“兴奋点”,促进儿童的精神世界向着自然的境界发展。  相似文献   

13.
生态语文就是要从学生的“生命”本体去考察。让学生用自己的心灵自由地、自主地、自发地“听、说、读、写”,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他们自己至真至纯的独特体验,让语文学习展示他们的生命活动,表现原生态的自我;同时也要让教师在生态语文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思考、积淀,在生成与预设的融合之中,在教材与相关学习资源的有效整合中,催生教学的智慧,享受育人的乐趣,实现自身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个性虽然一直被教育界所关注,可是真正实践起来却很难。“语文分享教学”提倡尊重学生的个性,在“分”中关注个性。生命的成长莫过于乐享生命。在乐享中学习,学习会更容易和生命融合。因此我们要转变观念,从学海无涯苦作舟中走出,苦可作舟,乐更可作舟。语文分享教学旨在尊重学生生命,尊重学生个性,尊重语文本真,乐享教学过程,让学为教学主体,学和教互换互融。  相似文献   

15.
生命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途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命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是无处不在的。那么,我们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实现呢?笔者这里仅从语文教学中最主要的两个教学内容——课内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角度来谈自己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中,仅靠课堂上四十五分钟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尤其在少数民族占大多数的鄂温克地区,学生大多在家里就没有用汉语交流的机会,这一现状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我们的语文教学。面对新课程标准,有目的、有计划的将活动课引入到语文教学中,效果显著。进行朗读训练、开展朗读竞赛既可以帮助我们深刻理解语文结构,认识语文的美,也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说话、演讲的能力。通过格言采集、赏析评比来锻炼学生重视平时的积累,陶冶其思想情操,提高他们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及对是非的判断能力.进行讲故事、编演课本剧活动,既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又圆了一些“小导演”、“小演员”的梦,对他们日后当众发言,表述自己的观点有很大的好处.另外,开展一系列如以同班同学名字为谜底的巧设谜语、词语游戏等活动,又结合本地区少数民族家庭家族荣誉感强的特点,进行制作家谱等,都是学生喜欢的语文活动方式。民族地区语文教学如何克服不利因素,活动课将成为有利武器,如能举一反三,结合一些新的教学手段的运用,将会更有益处。  相似文献   

17.
应江 《教育现代化》2006,(11):83-83
“生”是一个灵动的字眼.它能让人联想到生命、生动、生成等一系列充满生命成长的词语。这与我们的语文教学有着许多相通之处。语文。作为母语,它记录着一个民族生命发展的历程,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语文教学.就不应仅局限于“语文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培养学生语史能力的范畴.也应当成为一种“有文化的教学”.具有文化底蕴,应该是学生形成语文能力.提升生命质量,获得道德成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新一轮课程改革引发了我们对传统教学课堂的反思,我们试图构建一种与“新课标”最为合拍的课堂,这就是理想中的“生态课堂”。生态的课堂就是人这样一个人本主义的课堂,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人的个性发展为第一任务的教学情境,是一种珍视“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教育氛围。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也要追求绿色,追求生命之美,张扬生命之力,努力使语文课堂教学回归大自然的本色。  相似文献   

19.
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的生命融入主体参与下不断生成的语境和语流中,语文的学习应该是在活生生的动态语言环境中进行的。新课改强调语文教育要注重其人文性和情感性,要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和激情,每一节课堂都应该是学生们的一个生命历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知识、情感、能力和素质方面得到提高和发展。每一个学生都有无尽的潜力有待于挖掘,作为教师,我们要张扬学生的个性,显示他们的潜能,那么,他们的生命之河一定会荡起灿烂而美丽的浪花。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启学生的智慧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0.
当前,教师们正以满腔热情投入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他们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发挥潜能,探索语文教学的新途径、新方法。这期,我们推出刘卫锋老师的《在师生共同开发的课程资源中徜徉》。该文为我们如何挖掘、利用课程资源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作者以童年的生活为学生历练的平台,让学生充分挖掘、感悟这一资源的显性和隐性内涵,在体验、感悟及对话、合作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和生命的活力。这一超越了时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欢快与酣畅,充分体现语文教学的魅力。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只有所有的教师都能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树立起大语文观念,才能迎来语文教改的满园春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