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本文试图针对文书档案鉴定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一、从档案价值的特点和档案价值鉴定工作的特点入手,阐明档案价值鉴定本身存在的矛盾,即档案价值的客观性与档案价值鉴定工作中存在的主观随意性之间的矛盾;档案价值的潜在性、隐含性与档案价值鉴定工作的实践性之间的矛盾以及档案价值的多维性特点对鉴定人员的高要求与档案鉴定人员认知的局限性之间的矛盾。深入了解和正确对待这些矛盾,有利于我们在档案价值鉴定实践中正确把握和运用全面的、发展的、历史的观点去分析和判定档案的价值和确定保管期限。二、试图从开展档案价值鉴定的最初动因和其定义两个方面分析效益标准在档案鉴定工作中的具体体现,认识坚持效益标准在文书档案鉴定中的重要性。三、针对当前我国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存在的问题,对改革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提出了四点意见:第一、制定保管期限表要理论紧密联系实际,将鉴定的原则、标准和鉴定方法很好地溶入其中;第二、分级分系统制定档案保管期限表,构建比较完善的档案鉴定标准体系;第三、改目前文书档案保管期限“三分法”为“标时法”,缩短保管期限平台,减小操作弹性;第四、要进一步提高档案保管期限表的可操作性;四、通过对文书档案中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的一些特点的对比以及对电子档案鉴定工作目前的主要矛盾的分析,认为我国当前电子档案鉴定的主要任务应该放在鉴定其真伪上。  相似文献   

2.
档案鉴定工作面广量大,从鉴定的对象看有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专门档案;从鉴定的过程看有文件归档鉴定、档案进馆鉴定和存毁鉴定;从鉴定主体看有现行机关、档案室和档案馆的鉴定。随着现代管理技术的应用,电子文件的数量日益增多,还有电子文件档案的鉴定。可以说档案鉴定工作贯穿于档案工作的全过程,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笔者根据从事档案接收工作的体会,仅就档案馆文书档案鉴定工作存在的难点,谈点粗略看法。  相似文献   

3.
档案鉴定的最终目的是根据档案的价值选择存与毁,并对留存件保管期限予以确定。然而鉴定理论相对滞后,档案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鉴定工作。档案馆不能做到有计划、经常性地开展鉴定工作,直接导致需要鉴定的档案与日俱增。同时,鉴定工作费时费力,难见成效,档案馆也未能将其放到应有的位置,致使鉴定负担越来越重,鉴定程序复杂也使档案价值鉴定工作难上加难,其结果是造成了馆藏档案整体质量下降、档案资源的利用率普遍不高的状况日趋严重。  相似文献   

4.
改进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的几点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是文书档案价值鉴定的重要依据,是档案鉴定理论与实践的重要连接点,是鉴定工作的导标,它的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档案鉴定工作质量的高低。目前我国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还存在许多问题,必须尽快进行修订和完善,以增强档案鉴定的操作性和实用性,从而适应新时期档案鉴定工作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多年来,一些高深莫测的档案鉴定理论非但未成为指导档案鉴定工作的指南,反而成为束缚人们手脚的绳索.使许多人将档案鉴定看得神秘而复杂,致使在工作上缩手缩脚。笔者在实践中总结出的档案鉴定方法简便易行,在推广中深受基层单位的欢迎。  相似文献   

6.
民国档案的鉴定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它不同于建国后档案的鉴定,不宜采取传统的划分档案保管期限的方式,不能按现行档案保管期限表的模式制定民国档案保管期限表,应以特殊鉴定方式,用区分等级的方法深化鉴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第三条“各级国家档案馆馆藏的永久保管档案分一,二,三级管理,分绵的具体标准和管理办法由国家局制定”的规定,与该办法第19条的原则精神,笔主张民国档案价值鉴定的模式,可区分为四级,一级为具有特别重要价值 的代表性档案;二是为具有重要价值的档案;三级为具有一定价值的档案,四级(或称等外)为无继续保存价值的档案。  相似文献   

7.
冯蓉 《陕西档案》2002,(5):18-20
民国档案鉴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含等级鉴定、划控鉴定、复份鉴定、特藏鉴定、真伪鉴定以及存毁鉴定等方面的内容。依据《档案法实施办法》规定,对于永久保存的档案实行分级保管,民国档案属于永久性保存的档案,理当实施分级保管,于是等级鉴定便顺理成章。  相似文献   

8.
由于鉴定工作理论的滞后,导致鉴定档案没有得到普遍的开展,在我国现在的各类档案馆和机关档案室中,还保存着大量未经鉴定或鉴定后未作销毁的档案,它们占用了有限的库房,使用了许多装具,耗费了人力去管理,对这些档案,要不要进行鉴定,大多数人主张必须鉴定,而潘积仁同志在《中国档案》2000年第2期上著文认为,对待鉴定工作应谨慎从事,实际上就是不忙鉴定,对此,我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应该尽快鉴定库存档案,销毁没有保存价值的档案,现由缘于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9.
杨青 《兰台内外》2023,(15):14-16
档案开放鉴定是档案部门的一项重要业务,也是新时代档案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以档案信息“供需耦合”为视角,探讨了档案信息“供需耦合”与档案开放鉴定二者之间的联系,分析了档案信息“供需耦合”视角下档案开放鉴定现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档案信息“供需耦合”,做好档案部门档案开放鉴定的对策措施,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工作中,我们经常做出是否将某些城建文件、图纸归档决定的本身就是一种形式的鉴定。我们所做的将某些档案归档是档案工作的第一步,这时候鉴定工作蕴于其中。可以理解没有档案鉴定,档案工作便无法开展。所以说,鉴定工作产生于城建档案工作的“始”。一份文件或图纸经过一定时期的保管,在某种特定性条件变化的基础上,其不具备保存价值。  相似文献   

11.
档案进馆鉴定是档案鉴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我国尚未开展起来。这里所说的档案进馆鉴定是指对即将进入档案馆、需要永久保存的档案进行二次鉴定。所谓二次鉴定是指在归档鉴定的基础上,对档案保管期限所做的再一次划定。其目的是为了严把档案“入馆关”,切实提高进馆档案质量,避免造成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浪费。(一)从进馆档案现状看档案进馆鉴定的必要性1999年,鞍钢档案馆组织全公司135个立档单位将1981-1990年期间形成的文书档案进馆。此次进馆历时40多天,共接收档案24301卷。从进馆情况看,一个普…  相似文献   

12.
文书档案的鉴定工作一直是档案馆工作的难点,面对日益增多、价值参差不齐的馆藏档案,档案工作者有无从下手之感。第一,需鉴定数量浩大。由于种种原因,丰富馆藏成为各档案馆追求的主要目标,在增加馆藏之际,一些不具备进馆价值的档案也悄然入馆,导致进馆档案质量不高,而且档案馆还需要鉴定到期档案和无实际保存价值的档案。在库房不紧张的情况下鉴定工作并不十分迫切,况且又费时费力难见成效,致使鉴定负担越来越重。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是新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期,人类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迅猛发展,档案的数量急剧上升,档案载体、档案类型呈多样性发展,给档案鉴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上我国各级档案管理机构所保存的长期档案将陆续到期,所以,在新的形势下,认真研究档案价值鉴定中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已是当务之急了。我们认为做好新时期档案价值鉴定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相结合。1.提高对档案鉴定工作认识与提高工作人员素质相结合。档案价值鉴定工作是难度大、责任重、麻烦多的一项工作。开展这项工作,需要组织鉴定小组…  相似文献   

14.
刘月君 《兰台世界》2005,(11):14-14
城建档案工作是档案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文书档案、人事档案、财务档案等有较大区别。对城建档案的价值进行鉴定较为特殊,在具体实践工作中会遇到一些问题。合理应对并开拓出城建档案价值鉴定新思路,成为城建档案理论者、管理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书档案鉴定工作一直是档案工作的难点,面对日益增多、价值参差不齐的馆藏档案,档案工作往往无所适从,归纳起来书档案鉴定工作有以下难点:  相似文献   

16.
一、外国档案鉴定理论的发展历程 1.档案鉴定理论的萌芽实践证明,档案价值的鉴定不是与档案工作同时产生的。它是在档案工作发展到一定阶段才被列入议事日程。古代西方奴隶社会时期由于档案数量少和保存比较分散的原因没有出现档案鉴定。到封建社会中期以后。档案鉴定开始出现萌芽,14世纪由于造纸技术西传,使欧洲国家一些档案数量增加,给保管造成一定的压力。于是一些城镇开始出现了“淘汰公”的做法,即“成立一个特别委员会来审阅庞杂的件,将其中有用的档案加以保存。把无用或重复的件淘汰掉。这种做法,可以看做是档案鉴定工作的萌芽,然而由于封建社会档案件的所有形形色色并且毫无联系,使得淘汰公法无法成为一项制度普遍推广,虽然淘汰公法不能和今天的鉴定工作相比,但毕竟表明当时人们己经认识到并走出了档案件鉴别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7.
档案鉴定工作是档案管理业务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档案管理诸环节中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一项基础工作。其中,对到期档案的鉴定工作则是各地档案部门普通认为的老大难,却又是一项紧要任务。为此,随着档案事业的蓬勃发展,馆藏到期档案数量的与日俱增,不少档案馆陆续地开展了到期档案的鉴定工作。以建馆46年的南通市档案馆为例,该馆馆藏档案40多万卷,曾多次开展到期档案答定工作。如1988~1999年.  相似文献   

18.
孙绪奇 《兰台世界》2007,(6S):37-37
一、档案价值鉴定工作的必要性 档案价值的鉴定是档案工作实践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档案学理论研究中的重要课题。面对浩如烟海的档案,由于鉴定工作理论的滞后,导致档案鉴定工作没有得到普遍的开展,大量未经鉴定或鉴定后未作销毁的档案占用了有限的库房,占用了许多装具、耗费了许多人力去管理,造成了人力的浪费。[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有关档案鉴定必要性的探讨在数字时代以别样的形式受到关注。已有的三类代表性鉴定观可综合为“档案鉴定非必要论”,三者的实质内容与最终导向存在密切关联。“档案鉴定非必要论”的产生有历史与现实双重背景。“档案鉴定非必要论”忽视了鉴定在人类社会中不可避免的现实,也未发现档案与历史、记忆并不等同,以未经实证的技术构想为立论依据,很可能造成另一种形式的责任转移。但其中重视档案工作历史使命、正视档案鉴定的主客观局限具有合理性。故而,数字时代科学档案鉴定观的培育应关注档案实存状态的演变,拓展档案鉴定空间,明确档案馆在数字文化传承中的责任,吸纳参与式鉴定的合理要素,并辩证看待智能鉴定。  相似文献   

20.
修改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提出了“馆藏档案分级管理”的新概念,它是传统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与创新,是强化档案管理的一项新举,对馆藏国民档案分级管理,必须首先对民国档案进行分级鉴定。该从国民档案分级鉴定运作的角度出发,指出许多国外先进的档案鉴定理论和实践经验对于国民档案分级鉴定有借鉴作用。并提出了国民档案分级鉴定的内容和操作程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