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当前,我国高校的自主招生遭遇公信力质疑。高校自主招生透明度与公众信任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信息公开视角下高校自主招生公信力的提升路径应包括:自觉、自愿、自律地公开自主招生信息,及时、有效、充分地公开自主招生信息,有序、规范、严谨地公开自主招生信息,多元、互动、灵活地公开自主招生信息。  相似文献   

2.
高校财务信息披露工作对于促进高校依法治校、提高管理水平、提升学校公信力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教育部《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颁布实施为背景,以财政部会计准则明确的财务信息质量要求为依据,以《2010-2011年度高校信息公开观察报告》为切入点,探讨目前高校在财务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的质量问题,在深入分析缘由的基础上,提出相应解决对策,为推进高校信息公开工作提供借鉴与思考.  相似文献   

3.
简论高等学校社会公信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学校社会公信力就是指高等学校因赢得社会信任而拥有的社会影响力,它包括角色胜任力、社会满意度、社会影响力三个层次,可以分为理念公信力、文化公信力、校长公信力、产品公信力四种类型。提升高校公信力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涉及众多因素和环节,关键在于高校自身的建设、发展及自身的公信力意识。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讨高校公信力现状、原因,提出在高校主要通过规章制度、政务公开、行政执行效率、行政问责、自治体系等五个方面构建学校公信力,指出构建公信力要从法制、责任、形象三个方面的维度建立。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社会信任和评估机构公信力之间的关系。认为研究生教育领域的第三方评估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信任文化、合法地位、信息公开、权威性的四重缺失使得第三方评估机构公信力难以建立。指出应该通过加强道德建设,培育信任文化;通过鼓励多元参与,强化认同感;通过完善制度法规,促进规范运作;通过重视专业化发展,推行信用评级,全方位构建第三方评估机构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6.
公信力是政府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当前政府公信力存在一些问题。现阶段提升政府公信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7.
第三方教育评估机构的公信力是“管办评”分离体制下教育评估质量的体现,是教育治理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条件。以第三方教育评估机构公信力“水平和程度到底如何”为研究主题,基于新公共管理“顾客理念”,选择高校转载与引用第三方教育评估机构大学(学科)排名结果的频次作为衡量第三方教育评估机构公信力水平的统计指标,希冀反映我国第三方教育评估机构公信力“水平”与被认可“程度”。结果表明,我国第三方教育评估机构与国外教育评估机构公信力水平之间存在一定差距;我国第三方教育评估机构公信力水平表现出整体的不稳定性与个体分布的不均衡性,但同时也呈现出逐步提升趋势。  相似文献   

8.
杨凯  谢凌香 《广西教育》2022,(12):12-15
本文针对当前高校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存在现实复杂性与信息公开时效不及时、传播多样性与信息公开渠道不畅通等问题,研究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突发事件信息公开和治理的策略,提出要从提高高校媒介素养能力、掌握信息公开方法、健全信息公开审核机制、提高学校治理水平等方面推进突发事件信息公开和治理工作,以不断提升高校依法治校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  相似文献   

9.
高校信息公开为开展高校办学水平社会评估的研判提供了两类视角:针对高校办学水平开展社会评估的主体范围显著扩大;开展专业社会评估的信息来源渠道更加宽泛。高校办学水平社会评估的内涵是:社会公众根据高校公开的基本信息,结合自身的通识知识,运用简单、易懂且直观的方法对高校办学水平所做出的直接考量与评价;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的部分社会公众或者专业中介组织根据高校公开的基本信息和专业信息,运用科学系统的方法对高校办学水平所做出的直接考量与评价。高校公开信息分为基本信息(高校必须面向社会公开的信息)和专业信息(高校应该向社会公开的信息)。运用层次分析法,以教育部公布的《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和《高等学校信息公开事项清单》为依据,对高校公开的信息进行量化分析,得出结论:第一,对于高校的综合质量来说,教学质量是相对重要的指标,过硬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是一个大学必须为之不断努力和创新的;第二,通过模型可以对不同高校的公开信息分别进行打分,由此可明确了解各高校的办学质量,对比出各高校的优势和劣势;第三,社会公众可根据自身的需求决定从事何种类型的高教投资与从业预警性选择;第四,为政府主管部门对高等教育资源整合与发展布局的优化提供具有重要决策参考价值的咨询服务。  相似文献   

10.
从高校公共责任、符号资本生产和积累、社会公众参与需求的角度探讨了第三方参与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的必要性。认为第三方发展滞后造成的功能性缺位,制度规范缺失带来的评估风险,高校自闭性导致的信息不对称因素导致第三方参与评估有一定的难度。提出通过政府积极培育和强化监管双向推进,第三方加强自身建设,高校坚持信息公开,社会营造良好的评估文化氛围等方式,促进第三方参与评估工作。  相似文献   

11.
开放大学中的“开放”与大学开放中的“开放”,前者视“开放”为大学的根本属性、生存之本源,更注重实现教育公平的价值取向,更偏向宏观性和指导性;后者视“开放”为大学的内在属性、发展之动力,更重视提升大学内部质量,更体现实用性和操作性。  相似文献   

12.
当前,电大系统如何转型并融入国家开放大学体系?一要更新一个办学理念,从单纯的成人学历补偿教育走向成人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以及全民终身学习支持服务并重;二要壮大两翼办学实体,强化学历成人教育与全民非学历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三要实施三大强校战略,以人才兴校、质量立校、科研强校;四要实施四项重点工程,改善办学硬件,建设学习资源,提升学习者素质,推进社会化学习公共服务平台;五要争取五项顶层设计,构建合适的办学体系,构筑合理的学校框架,构思合情的学习激励机制,构造合规的学分银行,构建合法的现代学校制度。  相似文献   

13.
日本大学公开讲座作为日本大学开放的一种形式,努力践行着终身教育的理念,并为成人教育开创了新的学习渠道。本文通过介绍日本大学公开讲座现状,总结了日本大学公开讲座:费用低廉,增加民众参与的可能性;内容丰富,切合社会需求;宣传多样,提升大学知名度;受众广泛,利于不同群体的发展;充分利用大学资源来服务社会等的五个特点,并由此提出对我国大学创办公开讲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弘扬和培育大学精神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大学精神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历史性概念,大学精神具有独特性、历史性、时代性、开放性、先进性、凝聚性等特性,大学理念、大学发展、大学教授、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的关系是弘扬和培育大学精神必须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关于我国大学章程建设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章程在大学的建设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大学章程在制定与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法律地位不明确、缺乏程序性规定、可操作性不强等诸多问题。针对上述问题,高校在大学章程的制定与实施中应当坚持以下原则:提高对大学章程的认识,明确大学章程的法律地位;明确大学内部各权力关系,凸显学术权力在章程中位置;进一步明确教师与学生的权利与义务;规范章程用语,增强可操作性;遵循合法的程序制定章程;建立监督机制,提高大学章程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相似文献   

16.
针对当前高校图书馆大学生读者诚信缺失现象展开调查研究,采用抽样调查方法,通过对河北省5所高校大学生读者的问卷调查分析,得出建立大学生读者诚信档案的可行性结论,并提出了具体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17.
小学儿童隐喻理解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8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G.Lakoff和M.Johnson第一次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提出了隐喻概念,认为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知形式,从此引起了心理学的广泛关注。感知觉、思维、想象通过隐喻有效地反映客观世界,儿童隐喻理解发展的研究对儿童认知规律的了解、认知思维的培养等方面有所裨益。研究发现,受知识经验和智力发展水平的影响,儿童的隐喻理解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1)儿童隐喻理解具有表面性,他们理解隐喻只停留在理解隐喻表面义水平,很难准确理解隐喻的隐喻义。(2)儿童的隐喻理解发展与思维水平发展相适应,隐喻理解具有阶段性。(3)儿童的隐喻理解具有不稳定性,经常发生同一隐喻在一种环境下的理解和另一环境下的理解不一致的现象。(4)儿童的隐喻理解具有经验性,他们调动和利用所有的知识经验,来确定隐喻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8.
党的建设作为我们党在中国革命中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多年来一直备受党中央的高度重视。随着时代的变化,党的建设也应该注入时代因素,赋予新的时代内涵,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大学生党员发展机制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模式。针对高校党员发展模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和完善,可以更好地体现党员发展过程的公开、公正和公平,并通过对新的发展模式的有效监督进行制度设计,提出"党员答辩制""五元监督"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19.
语言符号的意义和所指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可以分别研究。词语的语言义是词语处于备用状态时所包含的全部意义,是人对所指的认识成果在意识中的完整的积存。处于具体语境中的词语的意义是这个词语已有的语言义的呈现或变异。词语的语言义分为3类:日常义、学术义、背景义。词语的语言义是社会集体认知活动的成果,个体所掌握的词语语言义的信息量的状况,决定或影响人的言语行为。附着于一个词语的语言义属于全社会,个人习得、学习的词语的语言义在意识中潜藏,成为个人选词造句、理解言语的依据。词语的语言义在意向性活动中显现于意识;在言语活动中显现于命题。  相似文献   

20.
从语言的运用看,王阳明的"物"有三种意义:一是"外物"的物,即把物当作客观本然的"外物",这种纯粹的认识论视角阻断了存在与"心"的意义关系;二是"意之所之即为物"的物,它可以从意义世界的建构来理解,指明了心与物可以交感循环;三是"与天地万物一体"的一体之物,它关涉心学的基本感性论,阐明了心物交感的最终依据。第二层义与第三层义内在统一,而与第一层含义相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