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协商民主理论与中国民主政治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结构─功能主义"视角来看,协商民主理论对于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首先它能推进政治结构分化,提升政治主体能力;其次是扩大公民有序参与,再造政治运行过程;再次是有利于提升公共政策理性,推动政治关系和谐.与之相应,协商民主理论对中国政治发展也存在至少三个漏洞:在结构上,可能被借用为政府扩张的动因;在过程上,可能被稀释为无果而终的对话;在政策上,异质为"强势集团"为自身争取政策利益的"白手套".要发挥协商民主理论对政治发展的促进作用,需要做到:盘活体制内的政治存量,提高政治主体协商职能,培育公民社会,促进社会协商"结构增长";通过"赋理协商"和"赋权协商",实现利益有效表达与利益综合的有效衔接;开放媒体和社会监督,建立健全协商制度程序.现实情况下,政治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浸润协商理念比单纯地追求协商实践形式更加重要.  相似文献   

2.
中国与印度两国都在农村实行村民自治制度,两国农村村民自治制度在制度理念、实施过程、组织架构、基本功能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也有一些微妙的差别.印度农村村民自治制度的兴衰对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制度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启示.经验表明,对于一个经济文化落后、农村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实行村民自治的根本目标应当是发展农村基层民主,治理好农村内部事务.农民自治组织没有实际能力充当整个国家政治民主化进程的火车头.如果不切实际地夸大村民自治的政治功效,反而会使村民自治陷入困境,断送农村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参与式治理”研究述评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参与式治理,是指与政策有利害关系的公民个人、组织和政府一起参与公共决策、分配资源、合作治理的过程.参与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理模式,是参与式民主在治理中的运用.参与式治理在世界范围内的实施和推广,改善了当地的政治生态,提升了公民的主体意识,促进了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作者通过对参与式治理的全面考察,认为参与式治理对中国的"治道变革"和政府治理模式的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参与式治理作为一个"决策框架",有利于政府自身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有助于重塑政府与公民的关系;有助于培育公民社会,塑造"良好公民";参与式治理从地方和基层入手的实践本质也给出了我们治理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出表明,在众多变量因素中,国家能力无疑是解释中国政治发展的一个有效变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家能力经历三次变迁: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经济政策时代,国家优先推动了强制能力与汲取能力的发展;在经济社会不协调发展的政策失衡时代,"有经济政策无社会政策"的格局造成了国家能力的畸形发展,这表现为"高强制能力与弱规范能力"、"强汲取能力与弱再分配能力";在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政策时代,国家开始着力于推动规范能力和再分配能力的建设。社会政策的兴起也推动了中国国家能力的均衡发展,加快中国建设有效国家的步伐。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一直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引以为制度优越的民主政治屡屡陷入"失灵"的状况,这促使我们有必要重新考察并认识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功能及局限.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固然有其历史进步性的一面,但是从根本上,它却是维护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最佳政治外壳,而从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来看,民主政治不过是服务于资本积累的特定社会结构当中的一种制度.自新自由主义积累模式实施以来,资本为了恢复其利润,借助民主政治的形式绑架了国家的政策,使得民主政治的功能不断被削弱,因此才出现了西方国家近些年来政治领域的种种乱局,而这些乱局不过是新自由主义积累模式在经济领域宣告失败之后又进一步在政治领域陷入困境的表现,其未来的演化方向则取决于新的积累的社会结构的具体形态.  相似文献   

6.
国家治理理念的提出,使我国的国家治理模式由统治型向治理型转化。网络政治参与作为一种新型政治参与形式,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前提下,为政府和社会提供了一种新的政治参与路径,增强了政府和社会的自身治理能力,并通过政府和社会在网络空间的"呼吁"式政治参与,使我国的政治生态更加民主、自由、公正、法治,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北京共识"自提出后就遭到人们的普遍质疑,特别是由于中国的政治体制存在诸多问题,人们一直在讨论存不存在所谓的"中国模式".历史地看,市场经济并不天然地与民主政治结合在一起.特别是在"后发国家"的经济起步阶段,通常是与非民主体制结合在一起的.当前中国的政治体制虽然以苏联模式为基本内核,但也注入很多新的因素.这种体制相对于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发展而言已经取得巨大的进步,正处于向民主政治体制转轨过渡的阶段.民主政治按其内容可分为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目前我国虽然直接发展选举民主有很大困难,但发展协商民主具有很大的可操作性和现实的基础,因此我国民主政治可能通过参与式民主带动代议制民主的路径而实现.  相似文献   

8.
中国治理模式的特色是:在治理主体结构中,党、政居主导地位;在治理对象上,地域差异大,多样化的区域治理明显;在治理目标上,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短期、分阶段任务相统一;在治理手段上,逐渐转向经济、行政、法律和思想并用的综合方式;在价值取向上,民主与稳定兼顾,但稳定优先于民主。中国治理模式,是基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形成的,而治理过程中的现代化战略目标与治理现实、国家与社会、行政与政治关系,则是治理发展的逻辑,决定着中国治理实践的走向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民主并非西方的发明创造,在中国悠久的政治传统中存在着民主政治因素和商品因素,但是中国并没有发展出近代西方那样的民主政治模式。中国是一个聚居型多民族国家,在这样的国家实行多党制民主可能导致民族冲突、国家分裂的严重后果,并被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证实。通过考察西方国家成熟的政治体制发展和建设过程,构建中国的民主政治,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国情出发,找到适合自己的模式和道路。  相似文献   

10.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民主的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本质要求。它继承并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是合目的性与手段性、合理论性与实践性为一体的民主模式,是民主与专政、民主集中与民主协商、国家治理与群众自治的有机统一,具有突出特色和显著优势。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精髓和中国民主实践成果的基础上,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构建中国民主话语体系的关键性抉择。建设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发展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破解世界民主困境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题中之义,坚持并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1.
治安治理是国家与社会发生最直接互动关系的领域.在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视域下,我国的乡村治安治理范式的演变脉络可以划分为三个模式:在"国家统合社会"关系中,阶级斗争理论指导下的乡村社会治安模式;在"国家社会互嵌"关系中,民主政治理论指导下的乡村社会治安模式;在"国家社会共强"关系中,合作治理理论指导下的乡村社会治安模式.基于...  相似文献   

12.
苏联解体后,西方政治制度在吉尔吉斯斯坦并未开花结果。吉国政治结构体系出现了功能紊乱与协调失灵,持续的政治动荡,整个国家出现了治理危机,"最小国家"演变为"威权国家"、"民主斗士"颠覆"民主政府"、政治精英操纵"街头政治"、"利益集团"掠夺公共资源的治理困境中,对此,重新思考政权有效性与合法性之间的关系、国家治理模式与实现稳定繁荣的目标的关系、主流价值观与价值多元取向的关系,有利于进一步分析吉尔吉斯斯坦在具体治理困境中的症结,为"维护社会稳定"提供一个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在后发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政治参与扩大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政治参与是一把双刃剑,如果纳入有序轨道,会对政治发展产生正面价值;若一旦失控,则会激化各种矛盾,冲击政权稳定,导致政府治理失败,破坏经济社会发展,对政治稳定构成严重威胁。后发国家要防止政治参与失控危及政治稳定,需要强化政府权威,提高政府的风险管理能力,通过制度建设和民主训练规范公民的政治参与行为,建立务实的民族事务治理体系防止国家分裂。发展民主不能简单等同于扩大政治参与,必须重视政治安全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后发国家只有保持政治参与和政治稳定之间的平衡,才能提升政府治理的能力和绩效,建设高质量的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14.
中国乡镇政权治理模式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引起了政治转型,而政治转型成了中国大地催生市场的动力。村民自治的悄然兴起,表映了“市场、自由、民主”的定式,并冲击着农村社区原有的治理模式。“市场需要自由、自由需要民主”。乡政村治,乡镇政权在这场“国家与社会”治理模式的演化中成了乡村治理模式变革的主要方面。国内外学者围绕中国乡镇治理模式的变革发表了许多不同的见解,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本文在简要阐述经济转型政治转型的定律以及乡政村治的现状后,描述了当前研究的成果,勾勒了理论研究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并粗线条地展望了未来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5.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和实践都表明,教育、人力资源开发和经济增长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因此,将三者纳入一体化的国家总体发展战略,构建有效的内在联动机制,有助于加快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本文以韩国发展模式为例,考察了其在20世纪60年代的教育先行战略和21世纪的国家人力资源发展战略,并对其实践经验和战略特点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为我国社会经济转型期探寻适切的发展模式提供了一些启示及建议.  相似文献   

16.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在新时代中国的新发展、新形态、新表达,其本质是人民民主。从治理角度透视,全过程人民民主蕴含深厚的民主治理理念、科学的治理逻辑和有效的治理机制,为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价值遵循、制度依据、实践途径和文化支撑。在治理方式上,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人民治理、综合治理、制度治理、科学治理,真正使民主从价值理念成为扎根中国大地的制度形态、治理实践和治理方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治理方式,丰富了人类政治文明与国家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7.
民主政治法治化是一个时代的发展趋势,也是各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难题。纵观世界各国民主政治法治化进程,无论是英、美、德、法等欧美发达资本主义民主国家,还是二战以后印度、以色列等新兴的民主国家,以及20世纪末开始转型的俄罗斯、智利等苏东国家及拉丁美洲的部分转型民主国家,都相继走向了民主政治法治化之路。民主政治如何法治化?在各国民主政治实践中,既表现出了共同的特征,也显现了各不相同的模式与路径。  相似文献   

18.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政治基础,也是高等教育治理改革的政治基础。扩大高等教育治理的社会参与,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力提升具有重要基础作用,对于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扩大基层民主具有重要示范作用。随着高等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地位的提升,社会参与高等教育治理的广度和深度都随之发生正向变化,呈现出规律性的特征。促进高等教育治理的社会广泛参与,实现高等教育良治,需要政府、社会和高等教育机构共同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引起了政治转型,而政治转型成了中国大地催生市场的动力。村民自治的悄然兴起,表映了“市场、自由、民主”的定式,并冲击着农村社区原有的治理模式。“市场需要自由、自由需要民主”。乡政村治,乡镇政权在这场“国家与社会”治理模式的演化中成了乡村治理模式变革的主要方面。国内外学者围绕中国乡镇治理模式的变革发表了许多不同的见解,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本文在简要阐述经济转型政治转型的定律以及乡政村治的现状后,描述了当前研究的成果,勾勒了理论研究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并粗线条地展望了未来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20.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不仅确立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而且给出了一幅以现代国家建设为中心的政治发展路线图。基于政治发展各要素在中国出现的时间序列,当代中国在寻求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时会基于早熟国家的历史遗产而寻求国家重建,而非走上竞争性选举等替代性路径。由于制度互补性,协商民主、依法治国、财政分权这些政治发展的要素和现代国家建设更加耦合,从而构成了政治发展的中国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