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8 毫秒
1.
一、运用诗词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天气的变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虽有所体会,但并不甚了解,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学生曾经学过的诗词来引入新课,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如:用王安石在《千秋岁引》里写的“东归燕从海上来,南来雁向沙头落”来引入天气系统的新课内容。  相似文献   

2.
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师只要稍加留心,学生兴趣的激发点便随手可见,且简单易行。   一、精心设计新课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课之计在于“导”。导入新课是一堂课的重要环节。如能从教材的内容出发,用有趣的游戏或生动的故事,创设诱人的情境来引入新知,不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够引人入胜,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例如,教学“两步计算加减应用题”时,开讲前,先根据学生的爱好,把他们分成若干组,由各组的组长带领做游戏。片刻之后,让他们停下来,说…  相似文献   

3.
激发兴趣,自主学习 小学生最主要的特点是是好奇、好动、好游戏。根据这一特点,在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入门介绍中,采用计算机自带的一些游戏引入新课,展示计算机的特点和功能,让学生亲自实践、亲耳目睹,从而激发起学生对计算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进行鼠标练习的教学中,只简单的演示后,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在玩中练、练中玩,利用“纸牌”“扫雷”等游戏引入练习,充分动手实践,结果大多数学生都找到其中的一些小诀窍,这样再进行小结并表扬这些学生,使他们有一种自己成功获得知识的喜悦感和自豪感。  相似文献   

4.
谢龙生 《学苑教育》2012,(17):67-67
一、激发“兴趣点” 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认识事物的推动力。研究表明,兴趣比智力更能促进学生努力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应从头开始,首先要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  相似文献   

5.
现代教育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即学生学习主要依靠的内在驱动力,那就是兴趣。那么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对英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呢?我们把改革课堂教学作为重点,改传统教学为愉快教学,使课堂有声有色,生动有趣,让学生在课堂上接受愉快教育,具体作法如下:一、把游戏引入课堂,激发学习兴趣学生生性就喜欢游戏,我们把游戏引入课堂,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在游戏中培养了听、说能力。游戏的种类很多,下面介绍一下我们在教学中常用的一些游戏:1、猜一猜游戏猜人:Thereisaboyinourclass…  相似文献   

6.
黄小培 《考试周刊》2014,(95):109-110
<正>为提高和普及我国的计算机技术和水平,目前,许多小学都陆续开设了计算机课程。但是,如何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小学计算机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一、从游戏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小学生最主要的特点是好奇、好动、好游戏,根据这一特点,我把计算机新课开端寓于游戏中,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揭示主题。例如在教"五笔字型的  相似文献   

7.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孔子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比成年人更为突出的特点是学生注意力往往与兴趣结合更紧密。所以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首先要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探索兴趣。课堂教学中 ,如何激发学生在该堂课中的兴趣 ,引入新课这一环节尤其重要。传统的引入法 ,如复习引入法、提问引入法、对比引入法 ,都是从旧知过渡到新知 ,形成连贯性 ,但学生司空见惯 ,兴味索然。而较新颖的如讲故事引入法、游戏法、猜谜法、讨论法等 ,因学生年龄、个体的差异 ,只能针对性…  相似文献   

8.
一、注意新课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一般来说,新课开始时,学生受好奇心驱使,学习劲头较足,教师必须不失时机地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引入新课,新课引入的方法很多,可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下面谈谈几种新课导入的方法,供大家参考。1.实验引入。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多数是受直接兴趣的影响,而实验最容易使学生产生直接兴趣,尤其是在新课的开始  相似文献   

9.
教学应从激发求知欲开始,而求知欲的激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兴趣.通过创设各种有益的“开头”引入新课,是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有效手段,是提高数学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0.
“猜一猜”是人们根据不明显的线索或凭想象经过推测、推想来寻找正确的解答。把“猜一猜”引入课堂 ,既是儿童酷爱的游戏活动 ,又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手段 ,这种活动寓教学内容于游戏之中 ,让儿童在兴趣中学 ,在兴趣中获取知识。现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猜一猜”游戏辅助教学谈些认识。  一、在新课导入时“猜一猜” ,激发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的教材的兴趣。”为了使学生对新课产生兴趣 ,教师可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 ,设计形式多样、新颖有趣、喜闻乐见的游戏 ,让学生一开始就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相似文献   

11.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这都在说明开头的重要性.同样,在教学中巧妙而恰当地引入新课是一堂课成功的第一步.物理课堂教学引入新课的开场白精彩与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动力因素,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必会主动探索,发现新知.因此引入新课的目的是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形成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标和建立知识间联系的教学活动方式,  相似文献   

12.
王淑梅 《甘肃教育》2013,(23):80-80
一、自由讨论激发学生兴趣英语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语言,而语言不同于学科之处即在于实际应用.因而现代英语教学提倡张嘴说,而不是以前高分低能的“哑巴英语”。每堂课在引入新课前,笔者专门设置了一个5分钟的自由讨论时间,  相似文献   

13.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作为课程的具体落实者——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呢?一、激发热情,培养兴趣1.在游戏中激发情感作文,需要有一个真正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兴奋点。如我将游戏引入课堂,为学生表演了魔术“大米变成爆米花”,  相似文献   

14.
邹爱琴 《科学教育》2008,(3):F0003-F0004
教育心理学指出,兴趣是产生注意的基础,求知的动力,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其途径是多方面的,而课堂教学则是主要形式。讲课时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设计好每堂课的“开场白”。“开场白”是教师精心设计的一种引入新课的方法。一次好的新课引入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整堂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知识、  相似文献   

15.
一、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不断丰富自己的课堂模式,优化课堂结构,就能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学生就会由“有趣”向“乐趣”发展,再从“乐趣”向“有趣”升华。游戏式的教学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种技巧和手段,游戏式的教学能使他们在玩中学到知识,同时他们在心理和生理上的需要也得到了满足。  相似文献   

16.
王晶 《考试周刊》2013,(81):73-74
新课的“引入环节”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和必要环节。每堂课开始,学生刚进教室,课间嬉闹轻松的余兴尚未消除.大部分学生的心思还在操场上游荡。此时教师独具匠心、趣味横生的“引入”不仅能唤起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还能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地转移到学习上来。通过教学实践,作者发现“魔法”引入这种独特、新颖的方式不但会引起学生注意,产生共鸣.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还能起到承前启后,建立知识联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悬念法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在文学作品中应用这一艺术表现手法,能有效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将悬念法灵活地运用于数学课堂中,也能够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1.新课导入兴趣浓。将悬念法用于新课导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开拓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自觉参与教学活动。在进行“简易方程”一课的教学时,新课导入中,我说:“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个猜数游戏好吗?”说到做游戏,小学生们一个个拍手叫好。我接着说:“请你们每人心里想好一个数,然后把你心里想好的数乘以2再加上16,你们只要把最后的结果告诉我,我就能猜出你心里想的那个数是多少…  相似文献   

18.
马燕霞 《甘肃教育》2002,(11):29-29
在英语教学中,我经常运用唱游去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单词教学方面,我先准备好新单词tiger和elephant的图片,然后进行猜测游戏。我扮演各种各样的动物,请学生用英语猜“What animal is it?”他们紧紧盯住我的动作,争先恐后地说出我扮演的动物是什么。这时,我扮演成一只大老虎,伸出一双手,“吼”一声说:  相似文献   

19.
李之安 《教师》2010,(25):95-96
一、诗词导入,激发兴趣 引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起步环节,具有酝酿情绪、激发兴趣、引导思路、点明主题等作用。导入新课的创新设计是教师抓住学生注意力的关键,导语的设计是否新颖别致、生动形象.将直接影响课堂结构的优化和教学效率。利用诗词导入新课,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激发学生探求地理知识的欲望。  相似文献   

20.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技巧引入新课:实验引入、悬念引入、实例引入、问题引入、旧知引入,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