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7 毫秒
1.
划船式短跑途中跑技术脚着地瞬间的力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炜  陈荣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2):1720-1722
作者曾在<划船式短跑技术的途中跑动作周期的构成与划分>[1]一文中提出"划船式短跑技术"的途中跑动作周期的构成与划分理论.为了进一步深入探讨"划船式短跑技术",采用与"后蹬式或屈蹬式短跑途中跑技术脚着地瞬间的力学分析经典理论"对比的方式叙述"划船式短跑途中跑技术脚着地瞬间的力学分析理论".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目前较普遍使用的田径教材中关于短跑途中跑技术教法的分析,提出了围绕途中跑技术五个要点进行短跑途中跑教学的观点,以供教学参考。  相似文献   

3.
途中跑是短跑最重要的技术过程,在支撑阶段,支撑腿与摆动腿在时空上的精确协同是途中跑技术的核心,并构成一个动作系统。通过运动学测试分析、数理统计、灰色关联分析等方法,对短跑途中跑支撑摆动动作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各环节的协同机制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下肢运动学参数是如何通过系统的改变影响跑速的。  相似文献   

4.
后蹬动作作为途中跑的核心技术,它决定着跑的技术特征和效果,是影响短跑成绩的主要技术因素。运用比较研究方法,从途中跑的后蹬角度人手,对中、外优秀短跑运动员途中跑的技术指标和特征进行了分析;阐明了国外优秀短跑运动员“以伸髓为主导”的后蹬技术特点和我国短跑运动员“以伸膝为主导”的后蹬技术特点;提出了改进我国运动员100m途中跑技术,由“以伸膝为主导”的后蹬技术转变为“以伸髓为主导”后蹬技术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一、前言短跑是田径运动中的重点项目.100米途中跑是人体发挥最高速度的阶段,跑的动作外形简单自然,但内涵却复杂丰富.跑步动作结构上的差异和运动力学机制的合理程度,是形成短跑运动员速度水平的原因之一.技术合理,能保证运动员运动素质最大限度的发挥,因此国内外短跑界都重视技术理论的研究工作.对短跑途中跑动作结构的研究已有较长久的历史,国内外学者论述繁多,指导短跑实践取得了明显效果.进入7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田径水平的迅猛发展,场地条件的改善也促使短跑基本技术出现了  相似文献   

6.
通过专家访谈、查阅文献等方法,针对现代短跑技术的本质特点,设计了与短跑途中跑"送髋"技术动作的结构特点和发力特点相对接的技术训练方法,通过对成都体育学院运动系二年级短跑组学生22人进行为期一年的教学训练实验,并对实验对象的专项成绩、送髋技术效果以及其它相关运动学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受试对象的100米成绩和途中跑"送髋"技术及相关运动学指标均有了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7.
采用美国产NORAXON TeleMyo 2400R遥测肌电仪和“爱捷”运动图像解析系统软件,对比分析受试者在做短跑专门性练习如车轮跑、后蹬跑、高抬腿跑与在做短跑途中跑时右腿股直肌、股外侧肌、股内侧肌、半键肌、股二头肌、胫骨前肌、腓肠肌和臀大肌的肌电特征和肌肉工作机制.结果表明,肌电贡献率在车轮跑时与途中跑基本一致,股外侧肌与股内侧肌在后蹬跑和短跑途中跑的支撑腿后蹬动作阶段中存在贡献率显著性差异,股外侧肌与半腱肌在高抬腿与短跑途中跑的摆动腿下压着地动作阶段的贡献率存在显著性差异.因此,在训练时应强化车轮跑,改进高抬腿跑,慎用后蹬跑.  相似文献   

8.
随着短距离跑项目的竞争日趋激烈,运动成绩的不断提高,场地和其他因素的不断更新与改善,对短跑项目的技术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通过献资料、专家访谈、分析对比的方法,就现在短跑途中跑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与探讨,提出现代短跑途中跑技术新的发展方向,为短跑项目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9.
短跑成绩的提高由很多因素决定,短跑全程跑的时间,取决于运动员途中跑的速度、跑动的效果以及速度耐力,短跑技术包括起动、起动后的加速跑、途中跑和终点冲刺。要提高短跑水平除重视运动员的选材,在高水平的训练基础上掌握合理的短跑技术外.主要靠改进跑的技术和练习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探讨短跑途中跑技术训练的理论与实践,通过实验方法对我院20名短跑运动员的途中跑下肢摆动技术进行训练实验,训练实验表明:有针对性的造反下肢摆动伸髋和着地技术训练,能有效的改进途中跑技术,提高训练效果和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11.
对原文“在缓冲阶段,人体在水平方向上移动的速度最大”等5个问题,提出不同看法,旨为探讨跑的原理,进一步提高认识水平。  相似文献   

12.
我国田径教材中跑的周期阶段划分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主要田径教材中关于跑步周期阶段的划分存在着重大理论分歧,并滞后于技术分析的实际需要.提出新的划分方法是基于两腿周期动作同时具有对应性、同步性和反方向性的特征,把单腿动作周期划分为折叠后摆、前摆、下压着地缓冲、后蹬四个阶段,既有利于单腿动作过程的运动学特征描述,又有利于双腿动作协调配合的动力学特征分析.  相似文献   

13.
着地缓冲对我国男子短跑途中跑技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运用运动生物力学原理分析中外男子百米运动员途中跑着地缓冲技术特点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和对途中跑整体技术的影响。得出结论:我国短跑传统技术原理和长期采用的技术专门练习是造成中外短跑运动员途中跑着地缓冲技术差异的原因;也是影响我国短跑途中跑整体技术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快速跑进中的协调放松技术,是提高短跑速度的关键,也是当代短跑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5.
摘要:研究目的是通过对苏炳添在 2018 年上海钻石联赛百米跑最后 10m 冲刺技术的针对性研究,获得关键运动学参数指标,并给予苏炳添冲刺技术的正确评价和建议。以帮助他更好地提高百米跑最后冲刺技术能力。研究方法主要是实验法、视频全景图技术分析法、文献研究法和专家访谈法。研究结果是获得了苏炳添最后 10m 冲刺的关键技术参数,并给出正确的冲刺技术建议,同时对苏炳添进步的启示进行了总结和评价。 主要研究结论为: 1.苏炳添在 2018 年上海钻石联赛百米比赛最后 10m 冲刺阶段压肩过早, 导致步长加大,跑动节奏和技术改变, 最终以 0.01s 之差获得银牌。 2.苏炳添最后 10m 冲刺跑的步长主要为2.27m、2.29m、2.30m 和 2.41m,明显表现为步长节奏打乱,最后 10m 助跑平均速度 11.11m/s,慢于冠军 Prescod Reese 的 11.49m/s。 3.运动视频全景图分析技术可以非常科学和准确地获得短跑运动员步长、时间、角度和平均速度参数, 能真实展现运动员的运动技术结构特征,对田径项目的科学化研究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和指导意义。 4.苏炳添的进步给予我们的启示是: 4.1 数字化和智能化的科学训练是未来竞技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方向; 4.2 年龄较大的运动员也能取得较好的成绩和竞技能力; 4.3 身高不是短跑项目成绩的决定因素; 4.4 传统观念上的“人种论”,或“黑人跑得更快”的观念是错误的,也是不科学的。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对比分析等方法,通过分析中外优秀100m运动员的各阶段技术进行分析讨论,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短跑的各阶段技术关系,从而为科学化训练提供有益参考和理论分析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大量图片和数据资料,对跑的专门练习中的后蹬跑练习作了详细分析,阐明它对改进和提高短跑技术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改进100m途中跑着地技术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针对我国短跑途中跑脚着地技术中强调大腿积极下压、小腿自然放松的传统观念,运动运动生物力学原理,提出在100m途中跑脚下放着地过程的最后阶段“控制大腿下放、积极回摆小腿”的技术改进设想。将首都体育学院2000级运动系统短跑组作业研究对象实验研究,运用生物力学方法和手段对实验对象实验前后的运动成绩、脚着地技术效果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改进100m途中跑着地技术,实验组的100m跑成成绩和途中跑脚着地技术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