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一、内部环境机制———内在转化及主体内在的矛盾运动1 内在转化。一个人思想政治品德的内在形成 ,一般要经历知、情、信、意、行五个要素的均衡发展 ,才能真正实现。但是 ,由认知到行为是不能直接转化的 ,其间还必须经过情、信、意三个思想政治品德的心理要素。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与发展过程的基本问题是人的思想政治品德认识如何转化为相应的思想政治品德行为的问题。知 ,即思想政治品德认识 ,是人们对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品德关系以及处理这种关系的原则、规范的理解和领悟。它包括思想政治品德概念、思想政治品德判断以及世界观、人…  相似文献   

2.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促使受教育者产生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以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政治品德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就道德主体来说,主体品德的形成遵循着知一情一意一行这样一个顺序,一种品德的形成总是先有道德认识,在一定道德认识基础上确立道德信念并产生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最后外在表现为道德行为。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知到行的转化是德育的关键,而道德信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是这个过程中的关节点。首先,道德信念是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转化的中介。一个人有了道德认识并不意味着会立即接受这些准则,使其支配指导自己的行为。只有他坚信这些认识的正确性,并把它当做自己行为的指南时,才能真正使认识转化为行为。道德信念是指坚信认识正确性并…  相似文献   

4.
浅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相互作用,相互转化,推动事物的运动发展,并呈现出一定的规律。以此为出发点,笔者试图揭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规律的表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规律是:教育者的教育活动(传授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实施教育手段、方式等)一定要适合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发展状况的规律。具体表述为: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发展状况,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者传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层次。以及实施的教育手段和方式;教育内容之层次以及教育手段和方式一经确定,付诸实施,对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发展具有反作用;双方相互作用、相互转化,推动受教育者不断接受教育者传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形成与之相符合的思想政治  相似文献   

5.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通过受教育者的无意识心理活动,使受教育者产生一定的品德情感、品德信念、品德意志,从而形成一定的品德行为的过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隐性知识的来源。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核心是受教育者的无意识思维。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结果是人的文化心理层的改变。根据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分析,我们认为它具有导向———同化功能、激励———完善功能和发展———规范功能。三者相互影响,共同促进,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6.
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尤为如此。"情"是联结教师与学生的纽带;"情"是引发道德认识的动力;"情"是沟通知与行的桥梁。从品德心理结构来看,道德情感是加深道德认识,推动道德行为,坚定道德意志的"内驱力"和"催化剂",是形成思想品德的内部动力。因此,在品德教学中不仅要明理传知,还要致力于激发情感,使学生和教师的思想产生共鸣。在师生情感交融中,学生将教育要求转化为自己的思想行为。  相似文献   

7.
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再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学术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研完对象的讨论主要有“一个规律论”和“两个规律论”之争。“一个规律论”主要有思想与行为规律论、思想关系规律论、思想价值观念规律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论四种观点;“两个规律论”主要有思想意识变化发展规律以及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论、政治思想和行为规律以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论、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教育规律以及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变化发展规律论、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以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论四种观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与发展规律。这样界定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完对象,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需要,同时也是科学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学内容体系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思想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中有意识的主观精神。包括政治、道德,法纪等内容。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思想观念的形成是人在实践基础上的切身体验和思维活动的结果,是伴随着认识、情感、情绪、意志的转移而完成的。所以,人的知、情、意等心理因素是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先导。并直接影响思想道德观念的转变。关系着人的内心政治、思想、道德等信念转移的方向和程度。可见,如何捕捉学生的心理变化规律,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原理去观察、  相似文献   

9.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并遵循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在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将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纪、道德品质的活动。简言之,德育就是培养人的品德的活动。  相似文献   

10.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理论体系建构的若干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理论体系是一个有着内在逻辑发展的、能动开放的体系。其逻辑起点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中人们对优良的思想政治品德及其行为的追求,沿此进一步推演出一套范畴体系、规律体系。这一内在演绎体系外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图式时,依次展现为思想政治教育关系论、体系论、行为论、过程论、发展论等五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框架。在这一理论体系的深入建构过程中,提出了若干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学生思想品德测试是品德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与发展的一项得力措施.为此,我注意了下面三点: 一、双项命题,“知”“行”统一. 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关键,是目的.因此我在品德测试中注意了双项命题,“知”“行”统一.一项是认识、情感方面的测试(对人们思想行为及社会现象的判断评价等),由品德课教师评分;二项是意志、行为方面的考查(做出了什么努力,有什么行为表现等),由班主任和学生集体共同评分.综合上述两项评分,才是学生品德实际得分.这样评分,就能促使他们努力提高思想认识、丰富道德情感,积极锻炼意志、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从而形成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优良品德.  相似文献   

12.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注重对学生需求的分析,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他们的内在需求。为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贴近学生生活,思想教育与行为管理紧密结合,促进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及基本品德素质。  相似文献   

13.
在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 ,知情意行诸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道德认识是品德形成的基础 ,是支配道德行为的核心。道德情感则依附于道德认识 ,对调节道德行为 ,促进道德观念转化为道德信念起着巨大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 :情感与认识过程紧密联系 ,只有当客观事物被人们所认识 ,才有可能引起人的情感 ,而当人们对一定道德行为产生强烈的爱憎、好恶情感之后 ,才能从内心体验中明辨是非 ,提高认识 ,并作出自己的行为选择 ,小学生尤其是这样。遵循学生品德内化的规律 ,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应着力于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  相似文献   

14.
思想政治素质结构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之,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元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立的内在依据。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元问题,我们认为,研究思想政治素质结构既应该探讨其外在结构,即心理—思想—行为结构,更应探讨其内在结构,即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结构。只有加强对思想政治素质内在结构的探讨,才能真正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15.
当前在心理教育工作中有两个问题很突出 :一是很多教师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当作思想品德问题来处理 ;一是很多教师认为心理教育工作高不可攀 ,只有专业人员才可以去做。这两个问题主要属于认识上的问题 ,必须端正。一、思想政治工作不能代替心理教育学生的问题基本可划分为思想、政治、品德、心理四个问题。思想问题主要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问题 ;政治问题是阶级立场的问题 ;品德问题是道德规范、行为准则问题 ;而心理问题主要与神经系统活动有关 ,是人在适应环境、认识自我与世界、体验世界与改造世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内心活动与行为表…  相似文献   

16.
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作为个体的人对自我、对自我与他人以及自我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的认识与态度,它直接影响着人的思想和行为.品德课程的重要任务是人文素养的培育,培养怎样的小公民,树立怎样的价值观,如何引领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育,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一个品德教育工作者的新任务.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利用国学在品德课程中的渗透是促进学生学生的人文素养形成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7.
品德行为是一种符合道德规范的个人行为,是道德风貌在个体行为中的表现,是受品德认识、品德情感和品德意志支配的个体现象,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它与品德意识的关系十分密切,在它的形成与调节过程中,自始至终受到品德意识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8.
高校政治辅导员在学生德育工作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两课”教学固然是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但抓住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促进道德认识不断转化为道德行为更为重要,政治辅导员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创造性地进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学生品德形成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李保明 《中国德育》2015,(23):71-74
品德是一门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而一个人的品德形成过程是在一定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内在的知、情、信、意、行等品德心理辩证运动、均衡发展的过程。"信"在这一过程中起着"关节点"的作用。可以说,没有受教育者发自内心的良好信任认同,道德是难以真正内化的。  相似文献   

20.
按规律办事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本要求。按照《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作为自己的总任务。为了使高中政治课教学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就应该努力探索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形成的规律。在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即将实施的背景下,研究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形成的规律意义很大,可以说,这是促进高中政治新课程顺利实施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笔者试图对这一规律作些初步的概括,并根据这些概括和几年来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实施的经验教训,提出搞好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的若干建议。一、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是知、情、意、信、行矛盾运动的过程思想政治素质,是指个体按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法律等社会意识和行为规范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征和倾向。从其内在构成要素看,它有五大要素,即知、情、意、信、行。知即知识,情即情感(含情绪),意即意志,信即信念,行即行为。在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中,这五个方面是相互影响、缺一不可的。其中,认识是基础,它对行为具有定向的意义,是行为的调节器。同时,认识也是情感产生的依据,对同一事物或行为,人们的认识不同,就会产生各自不同的情感。情感是个人行为的内部驱动力之一,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