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人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意思是说,在读书时能提出疑问是大有好处的,有一分疑问,就会有一分长进.……  相似文献   

2.
古人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意思是说,在读书时能提出疑问是大有好处的,有一分疑问,就会有一分长进.……  相似文献   

3.
学贵有疑     
<正>理学大师朱熹曾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清代学者陈宪章也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读书是质疑和释疑的过程。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要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质疑对于读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阅读教学中究竟该在哪些地方质疑呢?  相似文献   

4.
正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石。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朱熹也曾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他认为应当"开篇有疑"。疑问,通常是书中的难点或重点,也是引人更上一层楼的门槛。读书善疑者,往往思维敏捷,思路开阔,这样就能多思多问,深入其内,达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目的。所谓"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也是这个道理。读书能否有疑,也是检  相似文献   

5.
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实践证明,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它能使学生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启迪学生思维的有效方法.有经验的老师们都很注意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这些问题面前自求自得,探索领悟.本文就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提问意识谈几点浅见.  相似文献   

6.
小学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容很多,主要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特别是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能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而个性发展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因此,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小学语文素质的教育,就必须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预习引疑,在培养良好读书习惯中发展创造性思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说的是人们利用已有的知识阅读文章,在阅读中产生疑问,而疑问又促使其进一步思考、探索,解决疑问。这就是一个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反复循环的思维过程。而且提出的问题质…  相似文献   

7.
宋朝的朱熹曾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他说的是读书。其实,读写同理,作文也须有疑,方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中,每天都在产生着许多大大小小的问题,可惜大多数被轻轻放过了。“有疑作文”就是要激励学生去抓住这其中某一个最有价值的疑问去观察、询问、查考、思索,尔后写成作文。“有疑作文”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品  相似文献   

8.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要求自己的学生“每事问”,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南宋理学大师朱熹也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为教师的重要职责。南宋另一学者陆九渊则认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仅把疑问作为进步的动力,还主张尽力拓展疑问的空间。  相似文献   

9.
学贵有疑     
理学大师朱熹曾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清代学者陈宪章也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读书是质疑和释疑的过程。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要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质疑对于读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阅读教学中究竟该在哪些地方质疑呢?  相似文献   

10.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意在强调学习中要带着问题思考.宋代学者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也就是说,学生学习需要提出疑问,提出疑问才能进步;教师应教会没有疑问的学生提出疑问,疑问解决了,才能进步.巧妙设疑,往往能加深对文本的体验,更好地完成文本和师生之间的对话,是解读文本的一把金钥匙.那么,如何巧妙设疑,从而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呢?下面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11.
在一次市级教学研讨活动上,我有幸展示了一节汇报课——《黄鹤楼送别》(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第一课时。整节课的前半部分总体上可以说是比较顺畅。解析课题、自读课文、指导读书等环节几乎没有什么波折。当教学进行到“请同学们默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看哪里有疑问或者是不明白的地方”这一环节时,有的学生分别提出了“烟花、碧空尽、唯见、故人”等关键词是什么意思的问题,我通过引导学生诗文对照、联系上下文等方式比较轻松地解决了以上问题。随后,我继续引导:…读书贵在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  相似文献   

12.
我国宋代思想家朱熹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曾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有“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等要求。毋庸置疑,学习的过程就应当是学生不断提出疑问、解决疑问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正《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阅读目标要求学生"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表达自己的需要,这就是质疑。质疑就是提出疑难的问题。"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习中随时随地都会碰到疑问,因为不懂,因为有"疑",所以要学习。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有疑  相似文献   

14.
课堂提问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门教学艺术.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都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明代陈献章也说过:"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些话是很有道理的,"须教有疑",就是通过使学生心中产生疑问,引起学生积极的思考.教师的提问水平的高低,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很重要的关系.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巧用提问,激活课堂教学呢?  相似文献   

15.
杨群 《语文天地》2013,(18):16-17
宋代理学家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子语类》)陆九渊亦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照本宣科,就抹杀了学生对文本的好奇;学生对文本泛泛而读,就提不出疑问;学生没有疑问,不会有获取知识的主动性,高效教学也无从谈起。《语文课程标准》:"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应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课,可是开启这一智慧之门的钥匙又在哪里呢?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朱熹也早已指出"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古今中外,此类论述很多,他们无不在暗示给我们,疑问是开启智慧之门的种子,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语文课的学习便应从"疑"字开始,也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潜力,引起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生疑--置疑--释疑的循环往复中探求新知,发展智能.  相似文献   

17.
马面 《语文新圃》2008,(4):34-35
写下这个题目,是因为看了盛教授的文章<提不出问题是个大问题>.所谓提出问题就是提出疑问."有疑处方无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一个没有疑问的人,事实上到处都是疑问,只是自己还不知道罢了.就此而言,"提不出问题"确实"是个大问题"!……  相似文献   

18.
潘欣  潘旭 《山东教育》2012,(Z4):82-83
小学数学课堂涉及的因素很多,但有三个因素非常重要,即:问题、探究、过程。"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即疑问。缘于疑问生发的数学问题对学生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很容易使学生形成寻求问题答案的倾向。可以说,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围绕问题,才有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可以说,没有具体的"过程",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探究。综上所述,"探究"是学  相似文献   

19.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中国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创造、发明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的学习总是伴随着问题的产生和问题的解决。然而,在数学教学中,很难想象,一个没有问题意识的学生,能够主动地、不断地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所谓"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  相似文献   

20.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问是开启学生智力、启迪学生思维的基础,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优化提问环节,一直是教师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不二法门。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以说,教师问题提得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