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前不久参加江西省优秀电视奖评选会,我曾断言“走动管理”是生造的词语。当时有件参评作品,题目就叫《王荣定和他的“走动管理”》。且不论这件作品  相似文献   

2.
生命是有限的,不朽的生命会被后人记入史册,成为不朽的“名著”;被后人唾弃的生命是令人厌恶的,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生命只有在闪光中见到灿烂,在平凡中见到真实。生命如歌,它会让你在美丽、自然中走完你的一生;生命如诗,它会让你在古朴、高雅中得以升华;生命如水,它会让你在奔腾、撞击中激起美丽的浪花;对于生命,我不敢狂想、奢求些什么,我只希望在生命终结回忆往事时,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为碌碌无为而羞愧,我的灵魂,敢用最真挚的语言对自己说:“我,无悔这一生。”克雷洛夫曾说过:“至于我,生来就为公众利益而劳动,从来不想去表明自己…  相似文献   

3.
"我"是谁?一个在现实社会中可能很容易就得到的唯一解,在互联网的虚拟世界里,却不一定只有唯一的答案,或许可以得到颠覆性的多重解,"我"能够随时改头换面,扮演任何角色,"我"可以是男人,是女人,是老人,也可以是孩童,甚至是一条狗。1993年《纽约人》杂志刊登了一幅漫画,后来变成了对网络的经典描述: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句个性"真言"形象地为互联网上烙了自由与匿名的标签,但网络实名制的出现,就会让这风靡了二十多年的"狗"随之消失,而一直习惯了畅游"自由王国"的我们,也很可能要脱掉各色"马甲"、猫在一个透明的"玻璃房间"里享受"冲浪"、互联网自由与匿名的光环将会褪去。那么,网络实名制到底是何物?它为何而生?为什么它的出道,会在互联网世界哗然一片,引出众多争议?这激烈争议的背后又是什么……  相似文献   

4.
记我的舞姬     
一朵花里也能包含着舞蹈的梦。女性之美可以在舞蹈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不错,从孩提起,我似乎就有这种感觉。最近我多次参加舞蹈会,在观众之间,别说文学家和美术家了,连音乐家的姿影也几乎找不见,这的确是咄咄怪事。舞蹈是看得见的音乐、是动的美术、是运用肉体歌唱的诗、是戏剧的精华——这样  相似文献   

5.
那夜的烛光     
一朵花里也能包含着舞蹈的梦。女性之美可以在舞蹈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不错,从孩提起,我似乎就有这种感觉。最近我多次参加舞蹈会,在观众之间,别说文学家和美术家了,连音乐家的姿影也几乎找不见,这的确是咄咄怪事。舞蹈是看得见的音乐、是动的美术、是运用肉体歌唱的诗、是戏剧的精华——这样的一些话虽然没有实现,不过,甚至还有人说音乐和美术都只不过是舞蹈的一部分而己。  相似文献   

6.
一些人在逃亡另一些人在窃笑谁左暗中欲哭无泪路上匆匆行走我看不清自己的容颜所有的路径浓郁的芬芳正在腐烂河面上浮着黑夜的吃语一颗红豆黯然神伤最相思的枝不见了撒播在田野的蛙声在五月潮润的掌心里开表草子风吹得春草心境摇曳的时刻五月的水J尧‘J月IJ产,口公竺人共膺才妻昨我在河边衣对岸弱习乡农扁宁元成在路上.惶惶行走小草杜住我告诉我关于某些人和事召矛去寮五月的天空何等碧崎尘灰撒尽草子穿过尘世的人矛头去上,口4毛旦J~L乙名工.流浪的花朵一朵花远离枝头一朵花逃避春天一朵花在流江选择幽鹰而暮色渐渐沉厚我们失去了唯一的…  相似文献   

7.
"你曾经是否凝望过大海,凝望过广袤的山峰,在地平线上延展的喜马拉雅山脉,你曾经是否运用你的所有感官,凝望过一朵花?"这是20世纪最著名的精神导师克里希那穆提在他最后的时光里对生命的思索。  相似文献   

8.
蔡淑莹 《大观周刊》2006,(18):I0034-I0034
“每一只蝴蝶都是从前的一朵花的灵魂,回来寻找它自己。”我希望自己是只美丽的蝴蝶,但又觉得有一朵花的芬芳就可以了……直到有一天,来到舍得茶庄我才顿悟:人生的过程会有很多的结果,我可以做的就是在给予和得到之间寻求一种心安理得。  相似文献   

9.
我的书架上有本动物学家的著作 ,是英国人D·莫利斯的《裸猿》。书不厚 ,装帧也不精美 ,但插在书架上依然醒目 ,大概是书名另类吧。走动的几个朋友光临寒舍 ,目光常常会在这本书上顿一顿 ,然后抽出来翻看几眼 ,再放归原处。我猜想 ,他们可能误以为这是用身体写作的什么宝贝们新近推出的隐私文学了。没什么可奇怪的 ,在一个把个人隐私和社会时尚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时代 ,能有多少人会去留心一部论述生物人类学的学术著作呢。尽管这部专著涉及的恰恰是人类的“隐私”。1 6年前在我离开大学校园时 ,毕业留言册上有一栏“你最喜欢的一本书” ,我…  相似文献   

10.
只因为有了色彩,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五彩缤纷。就像闻一多的诗中所说的那样:“生命是张没价值的白纸,自从绿给了我发展,红给了我热情……”在如此众多的色彩中,我最喜欢的色彩就是绿色。绿色是春天的颜色,青春的颜色。我所喜欢的绿色不是唐诗宋词里的愁红惨绿,不是江南烟雨中的朦胧柔绿,不是深山老林中的世故老绿,而是一种郁郁葱葱、蓬蓬勃勃的明媚的壮绿,它没有忧伤,没有犹疑,没有停歇。绿色是原野上的基调,各种生命在这绿色之中自然而和谐地生长。绿色,可谓生命之源泉。在和平的旗帜上,可以见到绿色的橄榄树。绿色,和平的使者。美国科学家…  相似文献   

11.
看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电视剧,我陷入了久久的凝思…… “人,最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写下的这句普普通通的真理,在我的心灵深处警钟般地鸣响着。 对于人生只有一次的最宝贵的生命,究竞该怎样度过呢?也许一百个人会有一百种回答。保尔·柯察金用他波澜壮阔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差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相似文献   

12.
我的父亲     
彭湘 《湖北档案》2014,(8):29-29
正面对生活,我们常有无法言说的时刻。我的父亲他是一个农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最后生命却在某个时刻戛然而止。他还没有来得及欣赏青山绿水,还没有享受人生的自由轻松,就永远地长眠在老家后山上了。我常常揣度,父亲这一辈子有多少欢愉。印象中最深的是他在农忙时节,挑着谷子走在田埂上,背后是一片已收割完毕的田地。坚实的步子,身影佝偻,在褐色的  相似文献   

13.
[构建和谐媒体系列谈之七]重建和谐统一的"媒介身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邵教授,您好!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原本是行而上的哲学命题.我们现在面对新闻媒体出现的很多问题和困惑,有时也不禁会反思"我是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书店是理想主义者的事业,若将店堂改作其他经营,收入会更丰,但没有了坐拥书城的一份宁帖.出版在本质上亦如此,出版人乃理想主义的信徒,出好书则为这个行业的节操,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社长甘琦曾言:“我总在想,我为什么会跑到这行业中来,我的同事们为何会花掉他们生命中最宝贵的一段时间来做编辑,结论是我们做的书必须有价值,否则就是浪费生命.”  相似文献   

15.
<正>今年是伟大的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回想65年前的我,还只是一个10岁的小孩子,对当时社会上所发生的一切全然不知。父辈们也不敢将我东北的大好河山被日本侵略的实情告诉我们,因我们年幼无知口无遮拦,一不小心说出了相关的事情,就会连累家人被打成"政治犯",甚至危及生命。我们吃的是五谷杂粮,如高粱米、玉米面、橡子面等,每年过年配给极少的大米白面。平时发现有人吃细粮,就会被抓,成为"经济犯"入狱而受到严厉的惩处。  相似文献   

16.
年少的时候,会说,我才不愿意来到这世界上.年纪见长的如今,会说,如果有选择的话,我还是会选择来到这个世界上.因为所谓的痛苦、伤害、不愉快,统统都变成成长的必经之路.如果今天变成美好的,那是因为昨天的苦难.享受生命,才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意义吧. 亲爱的宝宝:虽然不能说得很斩钉截铁,虽然平常很容易就会感到或多或少的不值得,但是我还是想要试着说出这句话: 宝宝啊,人生是值得活的.  相似文献   

17.
自由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设计行业从业转眼已逾三年,其中有两年是作自由设计师。作为自由设计师,需要独立面对客户,同时又要独立完成设计制作及后期印刷装订工作,可以说这两年学到了很多东西,也遍尝了个中滋味。现在终于成立了属于自己的公司,生命中从此掀开新的一页。回首从前,。C中有很多感触,很想说出来,也算是一点经验之谈,巴。其实这些话主要的对象是小型设计公司和自由设计师,因为我也曾是自由设计师,有很多事是我亲身经历过的。一般在开始一个设计项目之前,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客户。了解客户的想法和需求,是引导设计方向的指针。我不断地提醒…  相似文献   

18.
凯文·凯利提出这个问题——"科技想要什么?"看上去倒是颇有深意.你想想看,我们会不会问"火车想要什么?"或"钢笔想要什么?"当然不会,我们也不会问"蚯蚓想要什么?",因为我们不会对那些我们认为它们没有自由意志的低级生物问这样的问题,更不用说对没有生命的东西了.现在凯文·凯利问"科技想要什么?"这样一个问题,是因为他已经将科技视为一个有生命、有自由意志的东西了.  相似文献   

19.
90后的世界是小的,他们不在意外面的大事,却很关心身边的小事;而这群又在全球化和互联网下生长起来的90后年轻人他们更在意的是“我”,却不关心“我们”。自主创业的他们很会发现一些市场上的“痛点”,也很会在互联网上抓眼球和自我营销  相似文献   

20.
胡锦涛出访法国,在议会发表演讲时,有议员宣布抵制,还有议员戴着面罩站在议会厅里,抗议中国“没有自由”,同时在街上也有“抗议队伍”。而当30万法国人在香榭丽舍大街观赏中国新春大游行时,一旁的街道上有650人示威。……你以为这是海外传媒的报道吗?何曾看见或听到过这样的信息出自我们的主流媒体?而就是这些信息,居然出现在《汇报》上。这违反新闻纪律吗?这会有导向问题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