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高科技的迅速发展,现代发展观越来越重视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发展。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更新观念,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一、素质教育对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1.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素质教育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发展”。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面对现实、依据共同要求进行教学,针对学生个别差异因材施教,要让每一个学生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教学环节始终靠近每一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学进程要保证与每一个学生的思维处于同一轨道,使学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好,优等生吃得饱,这就要求…  相似文献   

2.
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说的是集体教育与个别指导的结合,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这个论题虽不新鲜,但绝非陈旧、当今实施素质教育、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正确认识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的关系,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一)对“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的理解有广义与狭义之分.通常我们说的“面向全体”,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时面向一个班的全体学生提出统一要求,按照计划开展集体的教育教学活动,实现共同的目标.这是狭义的理解、广义的“面向全体”则是民主与进步的教育目标和办学思想.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既是国家的事业,又是人民群众的事业.中央和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办教育要“面向全体”,就是要真正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努力为人民大众,特别是为全体少年儿童,提供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要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发展.各级各类学校办学“面向全体”,就是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适应当地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多出人才,出好人才.“面向全体”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  相似文献   

3.
“因材施教”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意。素质教育中的面向全体,是指面向有差异的每一个个体,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在教学中,要把群体培养目标与每个受教育者的具体发展目标统一起来,所以说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注重因材施教,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相似文献   

4.
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必须首先改革传统的教育观念,跳出“为教育而教育”的旧框框,实现教书与育人相统一,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相统一,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相统一,面向全体学生与因材施教相统一,课内与课外相统一。其次,要改革传统的教学形式。班级授课制的教学形式,其主要优点是授教人员效率较高,其主要弊端是内容划一,进度同步,这与受教育者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个性差异是矛盾的。解决这一矛盾,必须改革这种单一的教学形式,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扩大学生自我学习的自由度,为学生开阔视野,发展个性特长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5.
素质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因材施教.班级教学应尊重差异并合理利用差异.在统一教学的同时,要促成学生富有个性地发展和主动、生动地多元发展.  相似文献   

6.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但是学生中存在着个体差异与群体差异,因此,推行素质教育就要采用因材施教的原则,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学策略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来决定,数学教学必须要以人为本,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因此,分层教学是一种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它强调了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要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提高、整体优化”.  相似文献   

7.
素质教育的宗旨就是要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并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要在学科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面向全体的要求,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因材施教,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这正如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所指出的:"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注意因材施教,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布卢姆认为,要使每个学生对所学学科都能达到掌握水平,必须抛弃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那种适用于所有学生的标准课堂教学情景和假设。这就是要求教师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要打破初中语文传统教学中"一刀切"、"一窝煮"的局面,就要在教学中着眼差异,分层教学,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深化初中语文教学的研究,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大面积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改革,是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实施素质教育,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实施新课程,必须树立新型的人才观、教学观、评价观、资源观,真正面向全体,分层次达标,因材施教,成功教育。  相似文献   

9.
三、教学策略的差异性———群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面向少数学生还是面向全体学生 ,无视个别差异还是适应个别差异 ,这是传统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分水岭。面向全体学生并不意味着要求所有学生都同步发展。我们要使每一个智力正常的学生能够达到新课标的基本要求 ,适应进一步学习的需要 ,应正视学生发展的个别差异 ,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不同水平与特点因材施教 ,努力使各层次的学生在相应的“最近发展区”内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与提高。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是课堂教学的两难境地 ,只要我们承认差异 ,合理运用分层递进和小组合作教学 ,差异也会变成一…  相似文献   

10.
素质教育的宗旨就是要使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并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要在学科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面向全体的要求,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因材施教,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1.
能容下学生,才能教育学生,面对一班学生,教师有容乃大。素质教育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向全体学生,其实“面向全体”是具体的,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回.容下个性特别的学生。人是有个性的,这种个性表现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和心理倾向。就性格特征而言,...  相似文献   

12.
实施"小班化分层教学"策略,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的教育理念,充分体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将小班的时空优势化为分层教学的有利条件,使每个学生得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去年以来 ,中小学生的减负成为整个社会的热门话题。造成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的原因很多 ,从根本上讲 ,是我国教育总体水平较低 ,教育观念落后 ,教学方法不正确等原因造成的。“减负”最终要落实到学校 ,作为教师首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 ,树立教育为提高国民素质的目标观 ,树立让学生个性特长充分发展的教育质量观 ,树立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知识学习与智能发展相统一的教学观 ,并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课堂教学是体现“减负”好坏的一个重要方面 ,因次我们教师要优化教学方法 ,提高课堂效率 ,即“减负”不“减质”。为此一要吃透教材 ,…  相似文献   

14.
实施素质教育是社会全面进步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要迅速转变观念,全面开展教研和尝试,彻底更新教育和评估手段,切实落实素质教育,促使素质教育顺利实现区域整体推进。要保证素质教育顺利推进,就必须实现五个“统一”:“说”和“做”的统一、课内和课外的统一、校内和校外的统一、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的统一、教育教学与评估机制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因材施教与素质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提出因材施教是我国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教育策略。从教学论的新视角阐述因材施教,以及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因材施教的几个主要教学策略:教学要有全面素质的统一要求;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分层教学相结合;教学要正确对待学生的个别差异等,以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与发展个性特长,尤其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6.
因材施教是最基本的、同时又是运用最广泛的教育教学原则之一。它最早由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主要解决教学中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的矛盾。实施因材施教原则的关键是对学生要有深刻全面的了解,准确地掌握学生的特点,强调教育和教学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特点。因材施教也是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过去,这个原则在幼儿教育中被理解为:既要面向全体幼儿,提出统一要求,又要照顾个别差异,使每个幼儿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我国的幼儿教育一直在反思、摒弃、引进、整合中蹒跚前进,幼儿教育的原则也在不断的反思、借鉴中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7.
新课改的核心思想是:“面向全体,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文章分析了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从学生分组、内容选择、学习方式、组织形式等方面实施小班化分层教学,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力求让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提出教育应该是全面发展的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但是全面发展和面向全体不等于一刀切、整齐划一的发展,而是强调在所有学生基本素质都得到全面发展的前提下,鼓励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这一教育教学理念在我国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其教学思想在国内外的教育过程中都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是值得我们珍惜和继承的教育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9.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一宏伟目标对物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物理学科自身的特点,在物理教学中如何推动素质教育,期待我们去探索、去总结.比如:物理学科中潜藏的德育内涵的挖掘;学生学习物理学科兴趣的培养;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与更新;面向全体,注重个性教育时的因材施教,等.笔者正是从以上几个方面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探索出了一套新的教育观念,为推动素质教育在物理课堂的贯彻和实施阐述了一些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我们知道新课程素质教育中面向全体,是面向有差异的每一个个体,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就学生个体而言,指的是“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的统一;就群体而言,指的是“共同发展”与“差别发展”的统一。在教学中,要把群体培养目标与每个受教育者的具体发展目标统一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