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刘兵 《贵州体育科技》2006,(4):39-42,52
骨骼肌能量代谢是运动生物化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磷酸肌酸(CP)属磷酸原供能系统,在短时间、以无氧代谢为主的运动中起主导作用。这就使人们对肌酸(Creatine)在骨骼肌能量代谢中的作用及其与运动能力的关系产生了极大兴趣。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补充肌酸在提高运动能力作用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多,因此,总结国内外对补充肌酸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补充肌酸对运动能力和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就肌酸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补充肌酸对肌肉中肌酸含量的影响和对运动能力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文献综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3.
肌酸的补充与运动能力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本文从肌酸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补充肌酸对肌肉中肌酸含量的影响和对运动能力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文献综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4.
根据肌酸的生物合成特点及其在能量代谢和疲劳中的作用,阐述了额外补充肌酸对运动效果的影响机理,并论述了大强度运动中补充肌酸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骨骼肌能量代谢是运动生物化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磷酸肌酸(CP)属磷酸原供能系统,在短时间以无氧代谢为主的运动中(如短跑、举重、投掷)起主导作用。肌酸(Cr)是合成磷酸肌酸的重要原料,它可以从膳食中肉类食物获得,也可由肝、肾、胰等组织合成。正常人每天消耗2克肌酸,然而由于运动员消耗较大,  相似文献   

6.
补充肌酸对大强度运动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肌酸的生物合成特点及其在能量代谢和疲劳中的作用,阐述了额外补充肌酸对运动效果的影响机理,并论述了大强度运动中补充肌酸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磷酸肌酸是短时间剧烈运动的主要供能物质,在骨骼肌的能量代谢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不过,直接测定体内的磷酸肌酸库相当困难,因此磷酸肌酸的脱水产物——肌酐就自然而然地引起了运动生化学者的注意。生理化学早已闸明,肌酐是肌酸-磷酸肌酸代谢系统的唯一终产物,肌酐不具有生  相似文献   

8.
运动中补充肌酸的作用机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查阅近几年的文献,综述了运动中补充肌酸的作用机制。认为,肌酸作为一种能量补剂广泛应用于体育运动中;运动中补充肌酸作用的潜在机制与能量代谢等因素密切相关;肌酸可以提高运动员的肌肉力量和短时间全力运动的输出功率;补充肌酸也可能刺激氧化磷酸化,促进运动后肌糖原的积累,为补充肌酸提高耐力运动水平的理论依据;补充肌酸还可能具有直接抗氧化特性,从而延迟运动性疲劳的发生,提高机体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9.
G804.7 9704456浅析肌酸补充对运动能力的影响[刊,中,I]/易学,赵晋//河北体育研究.-1997(3).-32-34参7(TY)肌酸//肌酸激酶//运动能力//影响//供能本文从生理生化角度,对肌酸的性质、肌酸在运动中起的作用、人体每天需要量、骨骼肌内肌酸的含量、运动对肌酸的影响等加以分析,并提出使用肌酸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10.
对摔跤运动员训练恢复过程中生化控制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标定了竞技摔跤的生理强度为次最大强度,依此找出了该项运动员在运动中以无氧代谢为主,以有氧与无氧混合代谢为辅的代谢特征,进而确定了运动中运动员能量代谢的中心环节是磷酸肌酸系统,为此提出了两项研究任务:1)确定上述供能系统代谢指标对于合理安排摔跤训练和恢复的作用。2)找出上述指标在不同恢复期间在运动员血液,尿液及汗液中的变化规律,为有效监控训练负荷及恢复提供依据。经过对相关数据的研究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1)在实践中应用对于磷酸肌酸和蛋白代谢指标的生化监督,即可以准确评定运动员的机能状态,又可以在建立运动员指标档案的基础上对训练与恢复过程实施定量控制。2)过量的肌酸血,肌酸尿的集累和尿毒症的出现,是训练计划不当的反应。应当对负荷与恢复安排进行调整。3)鉴于汗液中尿素含量的特殊意义,高强度负荷后汗液中的尿素浓度,可以广泛应用于对运动瞬时快速恢复能力的生化评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以主客观两种方法调查女运动员运动性月经周期紊乱与能量负平衡的关系。方法:通过问卷对招募的14名受试者进行基本情况调查,同时连续测定一个月经周期晨尿的黄体生成素(LH)值和连续监控5 d的能量摄入与消耗情况。结果:通过主观问卷调查得出的运动性月经周期紊乱发生率(78.6%)与客观尿检LH值的方法得出的运动性月经周期紊乱发生率(92.9%)存在差异。总体能量呈负平衡状态,运动员平均摄入的能量低于平均消耗的能量474.82 kcal,其中,训练日平均摄入的能量低于平均消耗的能量588.86 kcal,休息日平均摄入的能量低于平均消耗的能量18.66 kcal。运动性月经周期紊乱与训练日的能量负平衡相关性较高(r=0.67)。结论:运动员中运动性月经周期紊乱的发生率较高,且存在主客观调查结果不一致的现象。女运动员普遍存在能量负平衡,并且训练日的能量负平衡与运动性月经周期紊乱相关性较高。  相似文献   

12.
应用三维摄影和三维运动录像分析系统,从人体对外输出机械能角度对掷铅球技术进行了研究。发现滑步阶段对外输出的能量以平动动能为主,过渡阶段输出的机械能量少。最后用力准备阶段输出的动能,机械能达到最大值,最手用力加速阶段输出的机械能总量下降。对主要环节输出能量和运动成绩进行了相关分析,发现躯干输出能量与铅球成绩有密切关系,躯干运动在铅球技术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对竞技运动中体能训练若干问题的认识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采用问卷调查、面访、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就竞技运动中体能训练与耐力训练、体能与身体素质、体能一词的界定、体能训练的侧重点等问题,进行了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智能化可穿戴式能耗分析仪(IDEEA)在南京市成年人夜间行为能耗测定中的准确度。方法共选取受试者120人,佩戴IDEEA进入能量代谢舱进行11h的能耗测试,在此期间完成特定的活动。结果能耗结果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MC(能量代谢舱)与IDEEA所测得的能耗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是绝对误差在5%左右。结论 IDEEA测量能耗误差率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它提供了一个估算能耗的替代方法。所提供即时和累积的能耗数据可以用来估测一段时间范围内的人体活动能耗。  相似文献   

15.
孙泊  刘宇  李海鹏 《体育科学》2012,32(9):17-22
目的:研究走、跑模式下健康成年男子单位时间单位体重的能量消耗与运动速度的相关关系以及单位距离单位体重的能量消耗与运动速度的相关关系;探讨相同速度走、跑两种不同的运动模式下能量消耗特征;方法:19名男性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使用跑台控制速度,采用走、跑两种运动模式,每一速度至少测试6min,以速度递增的方式进行测试,走、跑模式转换时休息至安静状态。使用VO2000测试安静以及运动中的气体代谢参数,PO-LAR表测试心率;结果:建立走模式以及跑模式下的能量消耗与速度之间的拟合方程;单位时间单位体重的能耗与走速二次曲线拟合方程的复相关系数r2=0.88;单位时间单位体重的能耗与跑速线性拟合方程的复相关系数r2=0.72;两条拟合曲线的交点坐标为(2.35m/s,141.7cal/kg/min);在测试速度范围之内,同等速度下走与跑的单位时间的能耗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跑的能耗显著大于走的能耗。单位距离单位体重的能耗与走速的2次拟合曲线的复相关系数r2=0.98,曲线最低点的坐标为(1.14m/s,0.553cal/kg/m),单位距离单位体重的平均能耗与跑速拟合曲线的复相关系数r2=0.68;结论:1)单位时间单位体重的能耗与走速呈二次曲线关系,单位时间单位体重的能耗与跑速呈线性递增关系;2)单位距离单位体重的能耗与走速呈"U"型曲线关系;单位距离单位体重的能耗与跑速呈线性递减趋势,说明在一定速度范围内随着跑速的增加单位距离单位体重的能耗降低。  相似文献   

16.
This review updates and complements the review of energy balance and body composition in the Proceedings of the 2003 IOC Consensus Conference on Sports Nutrition. It argues that the concept of energy availability is more useful than the concept of energy balance for managing the diets of athletes. It then summarizes recent reports of the existence, aetiologies, and clinical consequences of low energy availability in athletes. This is followed by a review of recent research on the failure of appetite to increase ad libitum energy intake in compensation for exercise energy expenditure. The review closes by summarizing the implications of this research for managing the diets of athletes.  相似文献   

17.
惠艳 《体育科技》2006,27(2):34-36
应用运动生物力学原理,分析背越式跳高在弧线助跑起跳过程中人体能量的变化原因,提出:除了助跑动能之外,在起跳过程中伴随较大的肌肉群弹性势能的释放也是起跳能量的重要来源之一;进一步分析运动员起跳过程身体重心向上运动的平动动能和绕质心转动的转动动能,其中的每一份能量都是完成背越式跳高动作所不能缺少的。从而为教练员更好发挥运动员起跳过程能量,提高运动成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不同体重人群爬楼梯过程中能量消耗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测试不同体重人群爬楼梯过程中的能量消耗特点,建立中国国民体力活动能量消耗常模,指导大众健身.选取中国健康成年人作为研究人群,根据不同性别、体重进行分组,利用便携式心肺功能仪(德国CORTEX MetaMax 3B)测试受试者爬楼梯过程中的耗氧量、通气量、心率、呼吸商、氧脉搏等指标进而计算出能量消耗.研究结果显示,爬楼梯过程中能量消耗随着体重的增大而逐渐增大,单位体重能量消耗随体重增大而逐渐减小,男性单位体重能量消耗明显大子女性,上楼过程所消耗的能量是下楼过程的一倍左右.  相似文献   

19.
在讨论足球运动负荷特点的基础上,着重分析足球运动能量代谢特征研究中存在的一些观点上的分歧。结合运动生理学关于间歇性冲刺跑的研究成果,经理论分析后认为:足球比赛的供能问题,高强度跑之间的间歇时间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在足球比赛中,由于高强度跑间的间歇时间一般足够长,出现不完全恢复的几率比较低,大多数情况下ATP-CP能够在有限的间歇时间内得到充分的恢复。因此足球运动的供能特点应为有氧氧化系统供能和高能磷酸系统供能为主。无氧糖酵解供能的比例相对很小,该系统只是在比赛的个别时间段动员较多。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The aims of this study were to investigate the energy build-up and dissipation mechanisms associated with using an arm swing in submaximal and maximal vertical jumping and to establish the energy benefit of this arm swing. Twenty adult males were asked to perform a series of submaximal and maximal vertical jumps while using an arm swing. Force, motion and electromyographic data were recorded during each performance and used to compute a range of kinematic and kinetic variables, including ankle, knee, hip, shoulder and elbow joint powers and work done. It was found that the energy benefit of using an arm swing appears to b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maximum kinetic energy of the arms during their downswing, and increases as jump height increases. As jump height increases, energy in the arms is built up by a greater range of motion at the shoulder and greater effort of the shoulder and elbow muscles but, as jump height approaches maximum, these sources are supplemented by energy supplied by the trunk due to its earlier extension in the movement. The kinetic energy developed by the arms is used to increase their potential energy at take-off but also to store and return energy from the lower limbs and to “pull” on the rest of the body. These latter two mechanisms become more important as jump height increases with the pull being the more important of the two. We conclude that an arm swing contributes to jump performance in submaximal as well as maximal jumping but the energy generation and dissipation sources change as performance approaches maximu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