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孙泊  刘宇  李海鹏 《体育科学》2012,32(9):17-22
目的:研究走、跑模式下健康成年男子单位时间单位体重的能量消耗与运动速度的相关关系以及单位距离单位体重的能量消耗与运动速度的相关关系;探讨相同速度走、跑两种不同的运动模式下能量消耗特征;方法:19名男性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使用跑台控制速度,采用走、跑两种运动模式,每一速度至少测试6min,以速度递增的方式进行测试,走、跑模式转换时休息至安静状态。使用VO2000测试安静以及运动中的气体代谢参数,PO-LAR表测试心率;结果:建立走模式以及跑模式下的能量消耗与速度之间的拟合方程;单位时间单位体重的能耗与走速二次曲线拟合方程的复相关系数r2=0.88;单位时间单位体重的能耗与跑速线性拟合方程的复相关系数r2=0.72;两条拟合曲线的交点坐标为(2.35m/s,141.7cal/kg/min);在测试速度范围之内,同等速度下走与跑的单位时间的能耗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跑的能耗显著大于走的能耗。单位距离单位体重的能耗与走速的2次拟合曲线的复相关系数r2=0.98,曲线最低点的坐标为(1.14m/s,0.553cal/kg/m),单位距离单位体重的平均能耗与跑速拟合曲线的复相关系数r2=0.68;结论:1)单位时间单位体重的能耗与走速呈二次曲线关系,单位时间单位体重的能耗与跑速呈线性递增关系;2)单位距离单位体重的能耗与走速呈"U"型曲线关系;单位距离单位体重的能耗与跑速呈线性递减趋势,说明在一定速度范围内随着跑速的增加单位距离单位体重的能耗降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测定自行车4种不同骑速时的人体能量消耗,分析能耗特点,提出适宜不同人群有氧健身锻炼为目的骑行速度和方案。方法:以100名年轻健康人群和7名老年骑游队员为实验对象,采用CORTEX-3B便携式气体代谢分析仪对受试者10 km/h、13 km/h、15 km/h、18 km/h 4种不同速度自行车骑行的能量消耗进行测试,每个速度测试6 min,取最后2 min稳态数据。结果:(1)无论男女,随着骑行速度的增加,心率(HR)、摄氧量(VO2)、能耗(EE)、代谢当量(METs)等指标均逐渐上升,当骑速从15 km/h增加到18 km/h时,上升最明显,且METs值超过6;(2)相同骑速时,男性VO2、EE均高于女性,而男女之间相对摄氧量(VO2/kg)、相对能耗(EE/kg)、METs均无明显差异;(3)10~15 km/h骑速时,男女之间呼吸商(R)值无明显差异,18 km/h时,女性R值高于男性且超过1;(4)无论男女,13~15 km/h骑行时,大部分受试者属于中等强度运动。(5)10 km/h骑速时,超重人群的VO2/kg、EE/kg、METs均明显低于低体重和正常体重两类人群,13~18 km/h时,上述指标总体表现为低体重人群>正常人群>超重人群。结论:(1)相同骑速时,男性能耗水平大于女性,超重人群>正常人群>低体重人群;单位体重下,男女之间能耗水平无明显差异,低体重人群>正常人群>超重人群。(2)男性15~18 km/h,女性13~15 km/h可以作为中等强度有氧锻炼骑行速度的参考标准,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也应考虑年龄、超重/肥胖、锻炼水平等个体差异。(3)建议在适宜速度下,每周骑行5次,每次至少30 min连续骑行,并且保持长期骑行锻炼的习惯。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女性知识分子的体成分与骨密度的关系.方法:应用GE Insight和Inbody 3.0测试630名不同年龄组女性知识分子的骨密度与身体成分,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女性知识分子的体重、肌肉、体脂肪、腰臀比、BMI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大,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年龄组人群骨总量存在着非常显著性差异,骨强度在20~29岁达到最大,30~34岁、50~54岁明显下降;骨质正常占80.2%,缺乏占15.5%,疏松占3.3%;身高与骨强度、T、Z存在负相关,脂肪%与骨强度、T存在负相关,体重、BMI、去脂体重与Z值存在显著的相关性;BMI正常占67.6%.  相似文献   

4.
走路被认为是一种完美的运动方式.而在行走过程中,人们总会不自主地前后摆动手臂.当人们有意识地控制手臂摆动时,这种改变不但会对步频、步幅等行走过程中诸多因素产生影响,还会对机体的能量消耗产生一定影响.文章收集国外关于手臂摆动对人行走模式的影响的研究结果,着重从限制手臂摆动、手臂加载和增大手臂摆动三种不同摆动方法对正常行走模式以及对行走过程中能量消耗的影响等角度加以介绍,为提高步行锻炼者行走效率提供更多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比较三个不同年龄段定量负荷状态下机体能量消耗与物质代谢特征,找到合适的能量代谢与物质消耗强度,来指导科学的锻炼.方法:抽取42名男性完成递增负荷运动试验,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划分为20~29岁,30~39岁,40~49岁三个阶段,并在功率自行车上进行测试.其他测试指标包括身高、体重、BMI(身体质量指数)、CHO%(碳水化合物消耗率)和FAT%(脂肪消耗率).结果:随着负荷量的增加,三个不同年龄段人群的碳水化合物消耗率呈现稳步上升趋势,而脂肪消耗率则呈现下降趋势,在安静状态下,20~29岁人群与30~39岁人群的碳水化合物消耗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安静状态下,20~29岁人群与30~39岁人群40~49岁人群的脂肪消耗率均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在负荷量达到50W,20~29岁人群,与40~49岁人群的脂肪消耗率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碳水化合物的消耗率及脂肪的消耗率跟负荷量息息相关,随着负荷量的增加,20~29岁,30~39岁,40~49岁三个年龄段人群的碳水化合物消耗率都稳步上升,在150W、200W达到最大碳水化合物消耗率,脂肪消耗率却逐步下降,在150W降至最低值,在安静状态到50W的负荷状态下进行运动可消耗较多脂肪.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福建省20~59岁成年人2005年与2010年体质监测数据分析,研究BMI分布规律及不同BMI人群体质水平的差异,探讨BMI对成年人体质的影响。结果显示:1.BMI与年龄呈正相关,随着年龄的增加BMI增大。2.体重过轻主要出现在30岁以前,以女性为主。30岁以后出现体重的快速增长,超重与肥胖率快速增长。3.体重过轻或肥胖人群综合水平较差,超重对综合体质的影响较弱,体重正常人群综合体质最佳4.体重过轻及超重、肥胖对体质的不利影响是全面的,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与身体素质。  相似文献   

7.
步行和日常体力活动能量消耗的推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戴剑松  李靖  顾忠科  孙飙 《体育科学》2006,26(11):91-95
目的:研究不同步速下行走时的能量消耗水平,进而推导出根据计步器参数推算步行能耗和一日总能耗的方程,以期为进一步开发计步器功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研究对象为在校大学生共计30名(男性15名,女性15名)。受试者身体右侧平肚脐锁骨中线处和腋前线交点处分别佩带计步器,在跑台上分别以3.2、4.8、6.4、8.1、9.7 km/h 5种速度步行800 m,记录计步器计数和实际步数,通过间接热量法测试步行代谢情况。佩带计步器一周,记录每日计步器计数,每日填写Bouchard体力活动日记。结论:以不低于正常步速行走时,计步器可以精确记录步数,放置位置不同对步数记录无影响。随着速度加快,步频加快,步幅加大,单位能耗增加。但在完成相同距离步行时,运动强度(速度)不同,总热量消耗不完全一致,能量消耗不仅与单位能耗有关,运动时间也是重要的因素。根据计步器参数推算步行能量消耗和一日总能量消耗的公式分别为:步行能量消耗(kca l)=0.43×身高(cm) 0.57×体重(kg) 0.26×步频(步/m in) 0.92×时间(m in)-108.44。一日能量消耗(kca l)=0.05×一日计步器计数(步) 2213.09×体表面积(m2)-1993.57。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心率法和三轴运动加速度计推算能量消耗的差别,并探讨一次30km登山运动对体成分变化和机体的反应,为了解登山运动的特点提供实验支持.方法:采用实验法募集10名大学生完成一次30km、10h野外登山运动,测试运动过程中的心率和三轴加速度参数推算运动过程中的能量消耗,登山前和次日晨体成分及血清肌酸激酶、血尿素、尿蛋白和尿比重;采用数理统计法对比各项指标的差异性.结果:(1)心率法测能量消耗与三轴加速度计测能量消耗除在2个1h时间段内有差异外(p<0.05)外,其余8h均无显著差异,且两种方法显著相关(r=0.761,p<0.05);(2)登山后次日晨受试者体重、脂肪含量显著下降(p<0.05),血清肌酸激酶(CK)、血尿素(BU)显著升高(p<0.01),尿蛋白呈阳率达到80%,尿比重显著升高.结论:(1)心率与三轴加速度计均能较好测定能量消耗,可依据需要选择测试方法;(2)在此种登山过程中机体除消耗了大量脂肪,还引起大量的体液丢失流失;(3)经过1昼夜休息,机体尚未完全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平板运动跑台和场地两种不同的测试方法,对我国成年男性走、跑过程中的气体代谢和能量消耗进行比较。方法:15名成年男性在平板运动跑台和场地完成4.8km/h、6.4 km/h、8.0 km/h三个速度的走、跑运动,使用Cortex MetaMax 3 B测定走、跑过程中的气体代谢指标变化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走、跑时平板运动跑台测试和场地测试之间气体指标、心率和能量消耗指标有明显差异。两种测试方法得来的数据存在线性相关。使用ICC系数和Bland-Altman法分析表明两种测试方法有非常显著的一致性和相关性。结论:相同速度下平板运动跑台走、跑和场地走、跑的能量消耗差异显著,只有直接测量场地走、跑的能量消耗才能反映日常生活中和体育健身活动中走、跑运动的真实状况。应用直线回归分析建立了平板运动跑台测试和场地测试两种方法之间的转换推导公式,根据跑台测试结果推算场地测试耗氧量和能量消耗,但由于样本量较少,该公式还需要进一步增加样本量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0.
中老年肥胖男性身体活动水平与能量消耗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欢  江崇民  尚文元 《体育科学》2011,31(11):21-26
以中老年男性肥胖人群为对象,同正常体重人群相比,研究肥胖人群自由生活下的身体活动水平、静息代谢、特定活动下的能耗代谢率、能源底物利用特征,为肥胖机制研究和干预措施制定提供参考。方法:14名50~60岁肥胖男性者(BMI>30)和15名体重正常者(BMI=23)使用加速度计RT3连续7天测量身体活动。之后使用Cortex MetaMax 3 B进行静息代谢和特定身体活动能耗的测量(坐、站、步行3.2 km/h,4.8 km/h,6.4 km/h)。结果:1)肥胖者的每日总能耗、身体活动能耗、中等强度以上活动能耗、中等以上活动的累计时间都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调整了体重因素后,肥胖者单位体重每日能耗/kg略低于对照组,而单位体重身体活动能耗显著高于对照组。2)肥胖组静息能耗高于体重正常组,若是以单位体重计算,静息代谢率显著低于体重正常组(P<0.05)。3)在坐、站、走活动中,肥胖组消耗的能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若以公斤体重计算能耗,肥胖组坐姿和站姿的相对能耗略低于对照组,步行的相对能耗两组无差别。4)相同运动下两组人群安静平卧、坐、站、3.2 km/h和4.8 km/h步行时的呼吸交换率没有差异。6.4 km/h步行时,肥胖组的呼吸交换率显著高于体重正常组(P<0.05)。5)用回归统计法分析影响肥胖的危险因素,静息代谢率可以作为预测肥胖的因子。结论:肥胖人群的身体活动量和每日消耗能量不低于体重正常组,造成肥胖的原因很可能与能量消耗有关,较低的静息代谢率是肥胖发生的重要因素。此外,运动中脂肪氧化能力下降也可能是肥胖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优秀运动员在全程马拉松跑过程中通气量、摄氧量(V·O2)、潮气量、心率、总能耗、糖消耗量、脂肪消耗量以及乳酸产生量等的变化。方法:以1名肯尼亚优秀马拉松运动员为实验对象,在跑步机上以接近于其80%最大摄氧量(V·O2max)强度的18 km·h^-1速度完成全程马拉松跑,并在全过程中通过运动心肺测试系统采集能量代谢相关指标,并与3天前进行的V·O2max测试获得相关指标的最大值进行对比。结果:1)在马拉松过程中,单位时间内的V·O2、通气量、潮气量相对稳定,平均值分别占递增速度V·O2max测试中最大值的75.4%、67.0%、81.0%;2)在不补充水分时,心率从第40 min开始出现逐渐上升的趋势,结束时心率达到最大心率的92.5%,全程平均心率为最大心率的88.8%;3)全程每公斤体重的每公里能耗基本保持稳定,呼吸商在0.9~1.0之间,能量供应以糖的有氧代谢为主,乳酸产生量极少,糖和脂肪消耗总量为8.4 g·kg^-1和0.5 g·kg^-1;4)从静脉血部分指标的变化来看,红细胞总数及其参数变化幅度较小,白细胞总数、单核细胞数以及粒细胞数的增加幅度分别达到了100.9%、142.7%和186.1%。结论:优秀马拉松运动员在全程马拉松跑过程中,动作经济性能够保持相对稳定,补水不足时心率呈上升趋势,能量供应主要以糖的有氧代谢为主,乳酸产生量极少。运动前后红细胞数变化较小,白细胞等免疫相关细胞的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12.
肥胖男青年对两种强度有氧运动的生理代谢反应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分析两种强度有氧运动过程中机体能源物质动员的特点,为制定减肥运动处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8名无系统运动训练史的非继发性肥胖男青年进行40%和65%V。O2max强度有氧运动,监测运动过程中受试者HR、血压及RPE等生理指标和血清GLU、TG、FFA及GH等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40%V。O2max有氧运动过程中HR、收缩压、RPE及血清GLU水平显著低于(舒张压显著高于)65%V。O2max有氧运动;血清GH水平有降低趋势;血清TG、FFA水平显著高于65%V。O2max有氧运动。40%V。O2max有氧运动过程中,脂肪动员程度较大,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机体糖代谢加强,脂代谢减弱。结论:肥胖者宜采用40%V。O2max有氧运动进行减肥健身锻炼,不仅能更大程度地动员脂肪供能,而且相对不易疲劳,主观体力感觉也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13.
探讨全身性振动介入抗阻力训练对能量消耗的影响,为体重控制及健身减肥者制定有效的运动处方提供依据。方法:以我院体育教育专业健康男性为对象,利用气体代谢分析仪及心率表对"振动介入+抗阻力训练"(实验组,Resistance exercise+Vibration,REV)及单纯"抗阻力训练"(对照组,Resistance exercise, RE)模式下的摄氧及能量消耗等指标进行监测,并运用SPSS17.0对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REV组在训练中及训练后0-25分、25-50分的总每分钟能量消耗及每分钟最大摄氧显著高于RE组;2)抗阻力训练结束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以脂肪消耗供能为主,表现为REV组脂肪供能比例明显高于RE组;3)抗阻力训练能显著提升训练中呼吸交换率及换气量,表现为REV组提升率高于RE组。结论:全身性振动介入抗阻力训练可比单纯抗阻力增加更多能量消耗,且在训练后恢复期能提升脂肪供能比例,故控体重运动员及健身减肥者将振动作为辅助训练手段是非常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评定有氧工作能力指标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不同训练水平、不同性别的60名受试者进行了摄氧量、心率及氧脉搏的测定,其目的是通过比较优选评定有氧工作能力的指标。结果显示:在此方面,由于公斤体重的氧脉搏可同时消除体重和心率等因素的影响,故它比最大摄氧量更为客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山东省优秀散打运动员有氧能力的特点。方法:对山东省优秀散打运动员(实验组)(n=27,其中健将级运动员5人,国家一级运动员22人)以及对照组(n=19,均为二级运动员)的肺功能、心血管功能、最大吸氧量、血乳酸以及身体成分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实验组具有高的瘦体重和瘦体重/体脂(P〈0.05)。2)实验组的最大吸氧量无论是其绝对值还是相对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安静状态下的血乳酸均无显著性差异;但定量负荷后即刻实验组表现出较低的血乳酸值,而对照组则表现出较高的血乳酸值(P〈0.05)。结论:优秀散打运动员具有较高的有氧能力。  相似文献   

16.
论述在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中,发展耐力素质,提高有氧代谢水平,增强心肺功能,预防心脑血管及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性,并介绍一套根据运动中摄氧量制定的耐力锻炼法,每个人均可根据自身的运动经历和健康状况实现体力锻炼的个体化、定量化和科学化。  相似文献   

17.
随机抽样调查三峡大学783名女生身高、体重、皮脂厚度(含体脂百分比)等身体形态指标和握力、台阶实验指数、肺活量、仰卧起坐数量、坐位体前屈数值、立定跳远、最大吸氧量(VO2max)等身体机能指标,发现女生身体形态良好,体态较为匀称,但体脂百分比偏低;握力、台阶实验指数、肺活量、仰卧起坐数量、坐位体前屈数值、立定跳远等身体素质与机能指标中的体质测试等课堂必测指标较好,但反映机体心肺耐力功能状况的最大吸氧量(VO2max)偏低。结论:女生的体质状况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8.
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examine the magnitude and duration of excess postexercise oxygen consumption (EPOC) following upper body exercise, using lower body exercise for comparison. On separate days and in a counterbalanced order, eight subjects (four male and four female) performed a 20-min exercise at 60% of mode-specific peak oxygen uptake (VO2) using an arm crank and cycle ergometer. Prior to each exercise, baseline VO2 and heart rate (HR) were measured during the final 15 min of a 45-min seated rest. VO2 and HR were measured continuously during the postexercise period until baseline VO2 was reestablish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was found for magnitude of EPOC (t [7] = 0.69, p greater than .05). Mean (+/- SD) values were 9.2 +/- 3.3 and 10.4 +/- 5.8 kcal for the arm crank and cycle ergometer exercises, respectively. Duration of EPOC was relatively short and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t [7] = 0.24, p greater than .05) between the upper body (22.9 +/- 13.7 min) and lower body (24.2 +/- 19.4 min) exercises.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chosen exercise conditions, these results suggest EPOC may be related primarily to the relative metabolic rate of the active musculature, as opposed to the absolute exercise VO2 or quantity of active muscle mass associated with these two types of exercise.  相似文献   

19.
马国强  刘茂  唐琪 《体育科研》2016,(4):91-94,99
自行车骑行效率通常被定义为自行车骑行过程中一定氧耗和能耗水平下的功率输出,自行车骑行能力的增强,多伴随骑行效率的提高。性别、年龄、骨骼肌纤维类型的差异会对骑行效率产生不同影响;而自行车骑行过程中踏蹬技术、身体姿态,甚至运动器材的变化,则可通过改变踏蹬过程中骨骼肌发力和能耗影响骑行效率;专业自行车运动员的骑行效率与训练强度呈正相关关系,阶段性的肌力或专项训练可能通过提高做功和能量节省化促进骑行效率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