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又一扇窗     
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有丰富的童年,才会拥有一个真正精彩的人生,因为这是我们人生的底色,是以后我们无论用多少代价也无法换回的记忆。小作者用她淡淡的笔触,细腻而准确地描绘出了那个哺育了她的美丽小镇的安详与宁静,也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了一种从平凡中汲取幸福的力量。原来幸福可以是这样的颜色。吴玫  相似文献   

2.
弗洛伊德认为,童年生活影响人的一生。童年记忆常常成为作家笔下的创作素材,因为它萦绕于心,挥之不去。小麦就是一个在我的童年记忆中挥之不去的人物。她住在我姥姥家旁边的院子,是个要来的孩子,她的养父母不能生育,很大年纪了,从外村过继了她。我的记忆中,她不是很快乐,她的养母经常打她,我在姥姥家听得到她的哭声。  相似文献   

3.
"文革记忆"本质上是一种"集体记忆",是根据"现在"的需要,在多种力量的作用下对"过去"的一种重构,对"文革记忆"的研究本质上是对"过去"、"现在""记忆"三者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来访者晓阳不敢一个人睡觉,一直怕"鬼",但又看不清"鬼"的脸孔.咨询师采用催眠疗法,将她的潜意识通道打开,引导她再次回到童年,重新认识了那个"鬼",通过六次辅导,让她在内心深处不再惧怕.  相似文献   

5.
"老生代"散文是新时期散文发展中的重要现象之一,而"文革"记忆是"老生代"散文多有涉及的内容.在对这一内容的表述上,"老生代"散文家选取了两种不同的叙事态度:一种是以巴金、萧乾、季羡林为代表的讽谏立场,另一种则是以杨绛、陈白尘、孙犁为代表的宽容节制立场.不同的叙事态度产生了不同的美学风格,但因精神资源的共通性与一致性,"老生代"的"文革"多元记忆完成了彼此间的互补,共同构筑了中国知识分子群体人格精神.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电影人在一个相对集中的时期内对"文革"作了一次集体的记忆。这批电影也就成了人们了解"文革"的影像作品。在这些电影里,"文革"已变成人们记忆中的一段故事。本文分析这类影片的叙事空间与叙事策略,并探讨其选择这种空间与策略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杨绛的《丙午丁未年纪事》几乎囊括了她在"文革"期间所有刻骨铭心的遭遇和心路历程。杨绛韬光养晦的生存方式使她避免了在"文革"中卷入更大的灾难,其"文革"记忆富有浓郁人情味。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杨绛的"文革"记忆几乎全部停留在个人境遇的陈述上,她对于自己的生存方式缺乏反思,缺少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应有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8.
崇拜孩子     
<正>丰子恺曾说:"我的心为四事所占据了: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他认为孩子"有着天地间最健全的心眼",是世间"彻底真实而纯洁"的人。而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有一个百草园,承载着我们愚呆而神圣的梦想。虽然终有一天,我们必须离开那里,来到高墙外面的世界,但孩提的欢乐、童稚的况味却留在了记忆深处。在《我现在也是童年》里,感受到孩子对童话的执着与痴迷,作者愿生命一直浸润  相似文献   

9.
本能     
残雪的文字总是能把人带到另一个天地,那股清纯、本真的气息,只有在儿童身上才能感受到,尤其是她关于儿童时若隐若现本能的经验,让尚在儿童年龄阶段的人阅读,或许更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残雪是一个先锋作家,要做文学“先锋”的意识在她的创作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她运用那些人们所不习惯的语词和语词搭配,创造了一个恶的世界。这个世界的形成,是建立在作者深刻意识到现代社会人的严重异化状况的基础上的。而在中国,异化的发生并不仅仅归结于现代文明,也有着制度和文化上的原因,残雪的作品体现了残雪对人的自审的要求和对人文关怀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个女作家,残雪在写作时尤其关注女性意识的解放。在《五香街》这部小说中,作者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虽特点各异,但都有着与男权文化相异的思想,她们大胆地言说着在传统文化中作为禁忌的性话题,大胆地展示自己真实的看法。她们的思考体现了女性更为本真的一面。在小说中残雪还以批判的目光重新审视了母亲这一形象,赋予母亲一种夸张的日常化特征,这大大迥异于传统的母亲形象。  相似文献   

12.
细读革命文学女将白薇的文本,其字里行间无不贯串着对以男性为中心、以长者为本位的老中国父权制文化体系的质疑、批判和反思,以及对女性生存状态、政治权利、社会价值的密切关注;她不断进行文体实验,是难得的跨文体全能写手;由于中村吉藏的指导及国内革命的形势的剧变,她从表现主义逐渐走向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也具有影响研究的标本意义.随着"她世纪"的到来,今天被人淡忘的白薇及其作品必将重新受到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方方是中国当代文坛上著名的小说作家,她被论者归为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已是定论,同时,方方小说中蕴含着深厚丰富的文化意蕴。在其市民题材经典作品《风景》中,显现出棚户区生存环境所反映出的棚户区文化特征:痞性文化;在其知识分子题材作品《祖父在父亲心中》、《乌泥湖年谱》等中,折射时代环境对知识分子的文化投影;在其爱情婚姻题材作品《在我的开始是我的结束》、《奔跑的火光》中,展示出当代商业时代都市和乡村女性所处文化语境下的生存环境。初步探讨方方题材各异的小说中的文化意蕴,以便深入认识其小说在当代中国文坛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4.
李慧 《绥化学院学报》2004,24(4):112-114
唐朝之于整个封建社会犹如一颗皇冠上的明珠,耀眼夺目,以其博大精深引起了世人广泛的关注。而宋朝,因其诸多鲜明的标志性转折彪炳中国文化史册,对整个封建社会产生了承先启后的巨大影响。著名学者李约瑟说:“谈到11世纪,我们犹如来到最伟大的时期。”一些日本学者与西方汉学家,都把宋代称为一次“复兴”和“一次商业革命”。本文拟从社会之基础——经济落笔,而以土地政策和商品经济观念为剖面,希能从中透视出唐宋两朝经济演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15.
在1920年代中后期的革命文学运动中,以“革命 恋爱”为题材的作品曾风行一时,但也遭到了当时及后世批评家的严厉苛责,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无情地打入了“另册”。其实,“革命 恋爱”是有极强的流行潜质的,这不仅因为革命与恋爱的冲突反映了一代知识青年共同的心路历程,而且“革命 恋爱”作品所流溢出的近乎武侠、言情的通俗文学气息,也迎合了广大读者的阅读口味。这为当时新兴“革命文学”的普泛化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千百年来,史学界对于历史上究竟有无貂蝉其人,一直探佚寻踪、争论不休。貂蝉,也许只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却能够与有稽可考的西施、王昭君和杨贵妃一起名列"中国古代四大美女",这不能不让人们惊叹经典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民间的巨大魅力与影响力。《三国演义》中貂蝉的形象是罗贯中结合自己的思考,在历史和民间流传故事的基础上,经精心选择、取舍后加工而成。从貂蝉这一形象的塑造中可以清楚的看出罗贯中本人深受儒家思想人本意识、忧患意识与力行意识影响的印迹,并将这一印迹通过貂蝉这个"仁、义、礼、智、信"的综合体栩栩如生地展示在世人面前,使之成为中国人文历史中一个特定的文化符号,存在于我们的文化记忆中。  相似文献   

17.
有关建国前江青的评述 ,历年来众说纷纭 ,褒贬不一 ,主要集中在江青入延安的动机、与毛泽东结婚以及婚后生活三个方面。这些观点大多受到江青在“文革”期间所作所为影响 ,因而带有很大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18.
丁玲的创作在1940年发生了明显的转变:由弘扬革命的主旋律转向对革命的善意批评。她从三个不同的维度对革命内部存在的阴暗面进行了揭露:知识分子问题,革命女性问题,社会组织问题。丁玲创作的转变自有其内在的思想欲求,她的经历、个性,所受教育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变,延安宽松的文化氛围,鲁迅精神的倡导等是理解她创作变化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9.
《水浒传》从民间传说到成书经历了宋、元、明三个朝代,文中大部分笔墨着力于男性描写,但是,在有限的对于女性的叙述中,却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英雄观和妇女观,留下鲜明的时代烙印。其中,潘金莲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女性形象。她的悲惨遭遇,多少年来大家莫衷一是,看法不一。在此,笔者就作品的人物创作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20.
建国前后,丁玲从她在陕北后期业已定型的政治化创作思维出发,在《欧行散记》中对“一边倒”政治路线作出了图解。这种具有先验色彩的“一边倒”政治倾向,泯灭了她作为创作主体对生活的独到发现;政治上的“一边倒”又催生了她文化上的“一边倒”——弃置了自主审视的理性,表现出了“唯苏联是从”的神化文化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