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面胜利的伟大历史转折时期形成的一种优秀革命精神,是我们党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也是整个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世纪开端,重温西柏坡精神,坚持做到“两个务必”,这对于我们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完成十六大的各项任务,不断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元代是一个民族融合的特殊时期,民族压迫与民族反抗充斥着整个社会,元代文人处于社会的底层,为了表达他们的愤懑与不满,文人画家们借绘画来宣泄感情。表达主观意趣.他们在“时代苦闷”中转向自我反思、自我关照,并加强了对自由的要求、对自然的皈依、对隐逸生活的怀念。秉着这种精神,元代文人画家们在绘画领域反俗尚雅,打破传统束缚,发挥个性自由,开创了中国文人画的一片新天地。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中国现代随笔是现代知识者在历史转折时期的“炼狱”中的精神产物。回顾现代随笔所走过的历程,应该总结出具有规律性的消长兴衰的经验和教训。首先,现代随笔是知识者高扬现代理性批判精神,以广泛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为核心内容,进行社会启蒙、思想启蒙和国民性改造的重要言说工具;其次,现代知识者必须注意推动随笔创作的多元化发展;第三,文化专制、艺术民主与现代随笔的兴衰消长也息息相关、血肉相连。  相似文献   

4.
质野情浓的文化元素促进了中国文论生命精神的张扬,“野”作为一个文学批评范畴.它是文人实用思维与诗性追求的融合、凝聚。礼乐文化的人性化育功用束缚了文人自由精神的抒发,“野”不仅标榜着一种生命精神的高度,也是文人自由天放的人文品格的集中反映。由单纯的宇宙自然向人文本体转换,“野”最终形成了一种超越世俗、体悟宇宙的文学批评境界。  相似文献   

5.
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面胜利的伟大历史转折时期形成的一种优秀革命精神 ,是我们党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 ,也是整个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世纪开端 ,重温西柏坡精神 ,坚持做到“两个务必” ,这对于我们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完成十六大的各项任务 ,不断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亲爱的同学们,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梦想,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主题。我们是21世纪的主人。点击2006,三个博大、厚重而又跳跃的关键词——“书番”“荣辱”“感动”便映入我们的眼帘,一种时代的使命感便充盈我们的胸膛。  相似文献   

7.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一是要讲清楚习近平同志是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增强学生对关键时期党确立核心决定性意义的认识;二是要讲清楚伟大建党精神及其传承发展,增强各个时期形成的党的精神对学生的成长激励作用;三是要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增强学生对其里程碑意义的深刻理解;四是要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的艰辛探索历程和科学内涵,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这“四个讲清楚”是相互联系、内在统一的,只有讲清楚党的领导核心、伟大建党精神,才能讲清楚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和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8.
西汉中期,尤其是汉武帝时代,是中国传统政治的重要奠基期,也是传统政治下官僚群体集体精神气质的形成时期,武帝时代的官僚群体,其精神气质大致经历了一个由积极进取至消极压抑再至逍遥出世、自我放逐的历程;而这一历程,与专制政体密切相关,其对当时政治造成了积极或消极的结果,汉武官僚群体的精神气质。对后世官僚群体的精神气质及政治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为引,说明宋太祖酒醉所表示的担忧是对于一种历史命运的切身体验。外族的侵略和边地的失守始终是宋朝的最大忧患。为了吸取历史教训,重文轻武成了宋王朝的基本国策,因而宋代文人社会地位高于唐代文人。而科举制度的改革拓宽则是宋代文人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与之相反的一个现象则是宋代文人精神依然保持着自盛唐以后的“滑坡趋势”,总体处于低落状态。宋代君主对文人士大夫的笼络与控制实际上是并行不悖,文人社会地位提高与文人精神的逐渐禁锢似乎也成了相互映照的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建安时代是“文人”从“士人”群体中分离出来而独立登上历史舞台的重要时期,以建安七子为代表的一批创作者是当时“文人”集团的杰出代表。他们通过书信往来表达了对文学观念和文学创作的全新理解,包括以辞赋的审美性彰显非功利的文学个性、在五言诗创作中借鉴辞赋的字斟句酌以加强描写的审美意义以及抒情小赋的诗化趋势等时代经验。而书信中流露出的时代剧变中“文人”何以自处的复杂心态更是对汉魏之际历史变迁的生动折射。重温建安“文人”的书信创作不仅是深刻理解当时文学正在发生重大转折的直接途径,对于重估“文学”自觉于魏晋这一经典文学史命题更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台湾“创世纪”诗社的诗歌历程,在现代汉语诗歌的大中华版图上,已成为一个颇具影响性的重力场,成为中国新诗在新的世纪的进程中,可资借鉴的重要资源与传统。这种可称之为“创世纪诗歌精神”的诗歌传统,可归纳为三个层面:其一,“现代版”的传统文人精神;其二,优雅自在的“纯诗”精神;其三,多元开放的探索精神。  相似文献   

12.
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魏晋士人不仅开始以新的眼光审视自我、自然和社会,也开始以新的眼光审视妇女,对妇女的存在及其价值予以重新的认识和评价。体现在《世说新语》中,主要有三个方面:以阮籍为代表的“唯美”观;以阮咸、苟粲为代表的“唯情”观;对待寡妇问题上的同情和宽容态度。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魏晋士人在妇女问题上的进步观念,不仅强化了魏晋时代的“解放”气息,同时也有力地推进了中国妇女觉醒的历程。  相似文献   

13.
正如尼采点明“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是西方哲学精神在前轴心期神话时代的渊源,“夸父精神”和“女娲精神”是中国哲学精神在前轴心期神话时代的渊源。夸父精神是一种阳刚进取的“非理性”精神,而女娲精神是一种阴柔包容的“理性”精神。这两种基本精神呈现为互补关系,共同构成中华民族哲学的二元一体格局。经过轴心时期的理性转换,尤其是经过周易哲学的话语转换,它们成为了中华民族哲学精神的核心精神。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小说《呐喊》与《彷徨》,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即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义革命转折的历史时期。那是一个异常动荡的时代,也是一个异常沉闷的时代。鲁迅以极为清醒的现实主义方法,塑造了一系列不朽的典型,活画出“国民的魂灵”,真实地揭示出人民大众精神世界里不易摆脱的历史沉积,给古老的封建传统以切实的批判。作为现代中国思想先驱的鲁迅,他的小说的深刻思想内容,不仅在五四时期显示丁反封建的战斗光芒,而且直到今天,还会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作品中写尽了狗相,如“乏走狗”、“洋狗”、“叭儿狗”等各种蕴含深意的狗形象,成为了一种“社会相”的类型形象,既构成了鲜明生动的艺术特征,也反映了“狗”这一类型形象在多个历史时期的精神特质。“狗相”的产生是强大的民族文化心理后援、历史语境的契合及书写者个人的立场及其思想发展历程合力推演的结果;而鲁迅先生的批判与呐喊精神在当今社会思想层面与社会层面仍有一定的时代和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伴随共和国的成长,神州大地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我国社会主义教育走过了50年的历程,写下了中华民族教育史上最辉煌的篇章,开始了走向现代化的新的历史时期。世纪之交,我们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转折点上:从社会主义教育第一个50年的初创期,走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的第二个50年。前不久由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是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世纪性教育盛会,是中国教育新的历史转折的里程碑。我们将在这次会议精神的指引下,走向新的世纪。马克思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  相似文献   

17.
意识,也是一种素质,是一种潜在素质。 中小学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教师是关键。最近一个时期,关于教师素质问题讨论得很多,这实在是很切中要害的。 关于教师素质,自然包括这样、那样若干个方面,从不同角度又有多种不同的说法,但基本精神、总的原则还是大体上一致的。笔者认为,在关于教师的诸多素质要求中,“充电”意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可惜的是,这往往被忽视了。 “充电”,多好的一个词组,它是以“未来”和“动力”为核心的一个概念。因此,“充电”乃是今天这个伟大时代赋予我们的要求。知识经济时代,科…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浩如烟海,但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其中有规律可循。同样,一个时代文人也有一个时代文人的整体精神风貌,这种群体呈现出的具有鲜明文化特征的精神气质就是文化人格。中学语文教师若能抓住同一时代文人的文化人格特征进行教学,势必能起到举一反三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9.
清末民初,日本“武力派”在中日关系史上造成了“三甲纪念”。“甲午之役”是日本“脱亚”历程的起始,其“入欧”地位因“甲辰之役”得到巩固。“甲寅之役”及其“后幅文章”显示出日本对华政策和国家目标发生新转折。以后,它由“脱亚入欧”、“与欧美列强为伍”,向强化“攻势”姿态、“欲以独力并吞中国”的方向发展。在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回顾日本“脱亚入欧”和中国“三甲纪念”的历史记忆,有助于中国人珍视当今百年未遇的历史机遇,也有助于仍留有“崇欧蔑亚”文化心理的一些日本人正确解读当年与邻国的战史,使中日两国建立一种互信、共存、双赢的睦邻关系。  相似文献   

20.
佚名 《中学文科》2008,(6):31-31
【考题回放】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作文。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不仅与物候、时令准确对应,而且还有着一个个内涵丰富的名字。让我们看看春季的几个节气:“立春”还带着残冬的余寒,但天气变暖,送来了春的气息,是一种转折,也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标志;“惊蛰”就像一个故事,一声春雷把万千蛰居沉睡的生命唤醒,就像父亲的棒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