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及教育心理工作的发展,“后进生”、“学业不良学生”的心理问题已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然而一些家长、教师心目中的“好孩子”、“好学生”却往往在后来的学习、工作及人际交往中暴露出了更多的心理问题,有些甚至严重到了给自己、他人及社会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危害。那么,为什么“好孩子”、“好学生”也会有如此多的心理问题?他们的心理压力来自何处?如何解决?一、成因1“.好孩子”称谓本身。孩子是尚处于发展中的、身心均未定型且具有极大可塑性的人,过早地将他们分门别类地贴上“好”或“差”的标签,本身就是对孩…  相似文献   

2.
解开教师心中的"千千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问题如同"感冒"一样,几乎人人都会遇到,教师也不例外.教师如果没有好的情绪,就上不好课;没有健康的心理,就教育不好学生.那么,教师如何面对自己在工作中出现的一些心理现象,解开形成这些心理问题的"千千结"呢?  相似文献   

3.
在现实社会中,教育心理学往往对“差生”和“问题学生”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而对“好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却关注甚少。其实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发育的重要阶段,每个学生都可能会因为不适应而产生心理障碍,“好学生”也不例外,明显的心理问题包括:自私、过度压抑自己、缺乏自信、经受不起挫折、紧张焦虑等等。因此“好学生”的心理教育不仅非常重要而且非常必要,不容忽视。如何加强对“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呢?把握四点:一、保持平常心,淡化优越感。二、缓解情绪压力,保持心态平衡;三、强化受挫心理,优化心理态势;四、不断进取,追求更好。  相似文献   

4.
"专升本"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高职高专院校“专升本”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有:自卑、自负、浮躁、急功近利、盲从、逃避和经济困窘造成的特殊心理问题等,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分别采取措施进行有效的教育工作,以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相似文献   

5.
在农村,初中学生中途离开学校,停止学习的情况时有发生.一部分辍学生是由于客观原因,但也有一些是辍学者本身的自主行为.心理学家指出:由于家庭环境、学校教育、个人实践和社会影响等多种因素的作用,部分初中生会出现诸如消极的自尊、逆反、盲目从众、厌倦学习、自卑等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是导致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农村"辍学生"的心理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与疏导.  相似文献   

6.
目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有一部分人属于"心理贫困生",在近几年高校校园内发生的一些恶性事件中,有相当数量的学生是属于这样的学生,这些"心理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应该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他们会出现哪些心理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心理问题的出现?如何才能针对这些心理问题提供心理援助?文章就以上内容展开了论述.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一些地方和学校在“三好学生”的评选上进行了有益的改革与尝试,并赋予“三好学生”全新的含义和评价标准,如“在家做好孩子,在校做好学生,在社会做好公民”等。其中,“好孩子”的具体标准是“勤俭+孝敬”,“好学生”的标准是“合格十特长”,“好公民”的标准是“公德+责任”。然而,笔者以为,“三好学生”评选的形式虽然改变了,但评价方式依然没有回归到学生评价的本真价值上来。  相似文献   

8.
吴婷 《现代教育科学》2007,(6):38-38,60
新学期开始了,学生在第一篇读写日记中写道:"爸爸妈妈,你们为什么要离开我?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好想你们……"随着大批农村务工人员的外出,无数的农村学生又成了"留守一族"。这些"留守学生"由于失去父母的关爱和细心照顾。长期处于无人管束状态,在生活和学习上表现出许多问题,如自卑、孤僻、任性、进取心不强等现象。作为班主任,如何针对其心理问题成因,循循  相似文献   

9.
据笔者了解,许多学校除了教育行政部门颁布实施的学生行为规范和学生在校一日常规外,还有内容丰富的"地方性法规",这些法规常常因为适用对象和设立目的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是不是所有的纪律都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么,究竟什么样的纪律才算好纪律、才是学校最需要的呢?在笔者看来,好的纪律应做到三"合一".  相似文献   

10.
在悄无声息的校园里,看那一个个坐姿端正,神色安静的身影,无不让我们感受到"学而优则仕"这柄功利利剑的魔力,被这种强烈欲望吊起的学生群体,就像是一架按既定程序运行的机器,转动起来顺畅而投入.但是,谁能说他们的投入是执着与主动的,抑或是乐而为之?反观职业学校,失去了"高考"这柄利剑的驱使,学生又像是一架失控的的机器,要么不转,要么乱转.教师应通过教学唤醒学生的好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打开学生自主学习之锁.作为课堂,我认为教师应该就像文火烧水一般,营造一种"非课堂"的气氛,使学生的好奇慢慢升温,逐渐达到本能学习欲望的沸腾.  相似文献   

11.
我们大中小学的教室里,都张贴着学生守则.有的学校甚至还要求学生一字不差地背下来.但是,仔细研究一下,就会发现这些守则几乎全是学生的义务.学生的权利呢?没有明文写出来.学生有没有权利?当然有,不仅有,还很多,教育法、义务教育法都有规定.那么,教室里为什么只贴着一张"学生义务书",而没有"学生权利书"呢?  相似文献   

12.
在新课改举行得轰轰烈烈的今天,"质疑环节"在课堂教学中被广大教师所推崇,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它是否真正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发展呢?这一环节的设定在此时此地有效,是否"放之四海而皆准"?教师设置这一环节的目的性是否明确?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还存在如下误区.  相似文献   

13.
如何调控学生的思维及行为,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效率?笔者认为,其调控要求可归纳为"软"、"硬"两个方面.软要求包括思与想;硬要求包括背与写.具体说,即深思、畅想;硬背、多写.  相似文献   

14.
思想好、身体好、学习好,这是建国初期毛泽东同志对"三好"的最初界定.几十年来,提倡"三好"对我国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好学生的评选也一直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15.
2007年起,随着《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及其配套办法的颁布与实施,使越来越多的贫困学生圆了大学梦。在这个群体当中,有一类贫困生因为其成长背景的特殊性,更应引起我们的关注。这类学生由于各种原因无父无母,即"双失"学生。"双失"学生在面对来自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压力时更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怎样帮助这类学生告别迷茫,走向理性与成熟,是体现人文关怀的首要工作。  相似文献   

16.
"优生"由于学习成绩好,往往受到"众星捧月"般的优待,自我感觉良好,久而久之,他们的弱点便会发展成如下缺点:不愿与别人合作、喜欢讽刺挖苦、不会宽容别人、缺乏同情心、劳动不认真……但由于他们学习好,"一俊遮百丑",人们看到的是他们头上的光环,而忽略了其不足之处.这样的学生在一个时期内学习不错,但他们将来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吗?作为班主任应引起足够的重视,针对不同类型的"优生"及时做好相应的转化工作.  相似文献   

17.
心理问题如同"感冒"一样,几乎人人都会遇到,教师也不例外。教师如果没有好的情绪,就上不好课;没有健康的心理,就教育不好学生。那么,教师如何面对自己在工作中出现的一些心理现象,解开形成这些心理问题的"千千结"呢?  相似文献   

18.
2006年以来,晋城市把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抓手,在全市中小学区域整体推进的过程中,坚持以“在学校做一个有个性、会学习、知荣耻的好学生,在家庭做一个有孝行、会自理、担责任的好孩子,在社会做一个有教养、会共处、守公德的好公民”为总体目标,采取了“行政推动、课题推进、学校推行”的工作策略,  相似文献   

19.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班主任管理好班级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教育心理学有关理论认为,"情感投入"则是调动积极性的一种工作方法和管理艺术.  相似文献   

20.
政治课历来被学生认为是既枯燥难懂,又复杂难考的一门学科,学生对政治课没有兴趣。而如何让学生真正地感到政治课既好听又好懂,既好学又好用呢?我认为,让政治课堂“活”起来,是激活政治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那么,怎样使政冶课“活”起来呢?笔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