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聊斋志异>和<阅微草堂笔记>,一个是"才子之笔",一个是"著书者之笔".但是两者的审美想象和理性现照之差异较为突出,<聊斋志异>用审美想象征服了读者,而<阅微草堂笔记>却因过多的理性观照稍逊风骚.从小说创作理论上探究原因.主要是二人创作的出发点不同、所持的体裁观不同、作者的审美想象与理性观照不同而造成的.  相似文献   

2.
伤感情调的词与感伤情调的词因作者的性格特点而有着不同的情感表达倾向,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伤感之词重在“伤”,是现实情感的直接感性的流露,率直真切、往而不复的情感宣泄形式使这类词作具有“痴语”动人之美;感伤之词重在“感”,是现实情事经过作者理性的思索后的巧妙安排,因而这类词在圆融而节制的情感表述中透露出深悟人生的含蓄明净之美。  相似文献   

3.
“Fish”是英语中的一个普通词,然而因语境的不同往往含义各异,该文向读者展示了作者所收集的一些译例。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作教学成了语教学的瓶颈,学生思路不畅,表达不明,成为语老师的心病。然而,许多人把这一问题的症结都归因于学生的智商。在笔看来,因对情商的忽略而对智商的高度重视,才是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5.
教学过程中充满变化。教师预设的活动常常因教学过程中的突发事件而受到影响。如何面对教学过程中的突发事件,变“节外生枝”为教育契机,是值得探究的问题。笔想结合二则案例,谈几点处理突发事件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正>(接上期)上期介绍的各种毛笔因取材不同而刚柔各异。一般来讲,毫毛刚硬之笔,富于弹性,顿笔时,笔毫容易弯曲,能够铺散得开;提笔时,笔毫很快变直,迅速收拢,返回原状,所以硬毫之笔,可以随意点画,笔划的精细、棱角的变化,在掌握其弹性规律后比较好把握。相反,软毫之笔就相对难于操纵,非有十分之腕力和较深之功底者难以运用自如。当然,硬毫掌  相似文献   

7.
"弹事"实为公诉状文,作者均为职司弹劾的御史,读者对象为君王.<文选>卷四十"弹事"收有任日方的<奏弹曹景宗><奏弹刘整>和沈约的<奏弹王源>三篇.曹景宗因军事而遭弹劾,刘整因家事而遭弹劾,王源因婚事而遭弹劾,包括了朝廷命官从家到国违反法制或道德的重要类型.叙事简明、气势凌厉是弹事文的主要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8.
近代著名的思想家、书法理论家康有为在所著《广艺舟双楫》中阐述:"古人论书,以势为先。"指出了书法笔势在写字中的重要性。何谓笔势?笔势主要指对点画在字的形体中不同快慢的写法。它是因作者的性情、时代风尚决定其用笔、布置和取势的不同。  相似文献   

9.
”诗中有笔,笔中有诗“的命题首见于《宣和书谱》,它高度概括了书法的抒情特征和与诗歌相互生发的内在机制。“诗中有笔,笔中有诗”实际上是北宋人对书法与诗歌关系的理论概括,其理论背景是北宋出现的诗文书画一体论。本文认为,北宋时期,诗文书画领域出现的心源、心印、心画等概念为“笔中有诗”说的出现奠定了理论基础,而黄庭坚等元文人提出的“书卷气”、“字中有笔”等观点为“笔中有诗”说提供了概念内涵。“笔中有诗”说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书法已经抛弃了汉唐以来追求外在威仪的价值取向而开始成为高度心灵化的艺术,由此深刻地影响了宋代以后中国书法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0.
作者从黑妮这个人物形象入笔,通过分析丁玲创作道路上的两个关键时期的代表性作品,试图揭示丁玲发生转变的内因和实际转变的结果。由于湖湘文化和五四新文化的深刻影响和交互作用,丁玲的思想和人格始终处于矛盾的、二元的、分裂的状态,她的创作既呈现出强烈的个性意识、女性意识,也存在向集体主义价值观转变和服务于政治需要的可能性。但是,这种转变没有、也不可能彻底完成。而作者所获得的全部赞誉和非议,都和她"转变"的未完成有关。  相似文献   

11.
正黄国强书友此作颇有"一笔书"风范,自始至终几乎少有断笔。通篇来看,精彩之处在于用笔的轻重、用墨的浓淡和节奏的把握都能恰到好处,既有变化,又能体现出层次感,殊为难得。当然,作者在快速书写中有时失于迅疾,导致部分牵丝略显轻飘,缺少节制。建议作者运笔再沉实些,使点画扎实有力。圆转的空间有些紧凑,需再往圆阔方面努力。另外,字的势态因强调纵势书写而多呈长势,应再注意字势的横向变化。  相似文献   

12.
刘希乐 《现代语文》2007,(12):40-40
关于现代汉语近指指示代词"这"的来源问题,众说纷纭.陈治文(1964)认为,"这"是"适"的因草体字形近而化的,作者列举大量汉晋简牍墨迹为证.  相似文献   

13.
《汉宫秋》是一部“愁雾悲风”般的抒情作品。剧中“秋”的使用与描写不是作者的随意之笔,“秋”在剧中也不仅仅起着环境渲染的作用。作者以为,“秋”在剧中意蕴着悲,它奠定了全剧的悲剧基调。“汉宫秋”实际上是“汉宫悲”,是元帝之悲、王朝之悲。当然,秋景与悲情的完美结合,提升了作品的意境。“秋”还流露着作者寻找精神家园的迷惘之感。而且,正题中的“秋”字本来就传情达意,可谓一字千金。  相似文献   

14.
现代散文名篇<荷塘月色>中出现的一句"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因作者没有直接说明潜在的原因,故该怎样解释,学界一直存在分歧.事实上,朱自清在江南确曾有过文本中点到的"热闹"、"群居"的生活,而"惦着江南"自然表达的是作者北来清华后对江南生活的想念和怀恋.  相似文献   

15.
欲扬先抑,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笔者在语文教学中也尝试用“扬”和“抑”,作为一种强调手段。为达目标先  相似文献   

16.
古文字中,饰笔是对文字具有美化作用的装饰性笔划,关乎文字自身形体的变化;分化是汉字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调整手段,其实质与记词功能相关。添加饰笔属于繁化现象,古文字中的饰笔在文字构形中与文字的音、义无关,绝大多数都因不符合汉字经济化原则而淘汰。但也有一部分饰笔产生了异体字和同形字,而后因为分化词义的需要,部分异体字和同形字开始分化。同形字的性质与异体字正好相反,异体字的外形不同,但只能起一个字的作用;同形字的外形相同,实际上却是不同的字。  相似文献   

17.
清代道光年间书法家周星莲以《临池管见》一文而名播后世.其书论之"笔醒"说颇具创意,堪称妙绝.本文具体阐发了笔醒的含义及其三个基本条件:用敬,擒纵,心空;论述了笔醒是抵达书法自然之境的关键,它不仅揭示了技法的精湛,而且更揭示了一种旷达的襟怀和洒脱的心态.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古典文学阅读中因作者因素而造成的"文品不如人品"、"人品不如文品"以及作品语言与作者本人的性别差异等三种现象进行分析,指出读者在阅读时不能局限于常规的"文如其人"式解读,面要全面的了解与作品相关的诸多因素,这样才能对作品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湘西世界是沈从文构筑的理想与梦的天堂,文章通过湘西题材小说中的民俗风情,论证了作者笔下千里沅水流域“野蛮”与文明交织的独特习俗所包含的严肃生命意识和作者对人生理想的向往。  相似文献   

20.
刘世余 《现代语文》2006,(6):115-115
近年来,一个新词语"携笔从戎"伴随着地方大学生参军入伍而不断地出现在一些新闻媒体上.该词是对成语"投笔从戎"的仿造,但是经过分析研究,"携笔从戎"一词并非修辞用法,而是一种望文生义,属于生造词,应当加以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