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490年前,即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年,中国哲学史上发生了一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事件,这就是王阳明在而今贵州省贵阳市修文县龙场,一个晚上豁然顿悟的所谓“龙场悟道”。在著名的“龙场悟道”中,王阳明彻悟“良知本体”,“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川这是王阳明学术思想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从此,诞生了王阳明的心学理论。于是,他的思想如潮水开闸泻入江海,后来终于发展和完成了心学理论体系。它是程朱理学的对立面,然而又与程朱理学互黜互济,共相辉映,成为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高峰。阳明心学在明朝中…  相似文献   

2.
李渭作为王阳明的私淑弟子,是阳明心学在贵州的三大传人之一。他继承了阳明心学并有所突破。他的“求本心”反映了“心即理”的阳明心学本体论;“必为圣人”目标体现了王阳明“立志为圣贤”的人生观;“明道”、“不欲”与王阳明“存天理,去人欲”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以行为先”的认识论对阳明心学“知行合一”有所突破。他一生着力“躬行”,力求达到“常清常明”反映了“事上磨练”的阳明心学方法论。他一生坚持讲学传道,对阳明心学在贵州、云南等地的传播和兴盛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从《星条旗下的文化》问世到《王阳明的五百年》和《中国人的成功学》先后刊行,余怀彦教授耗费的创作时间长达20年。余怀彦教授这三部著作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浓厚兴趣,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他“十年磨剑”的做法留给我们很多启迪。  相似文献   

4.
1王阳明因得罪宦官头子刘道被贬到贵州龙场,这是他生平中的一件大事,作为一个大思想家,他那影响深远的“心学”就是前发于此,即所谓“龙场悟道”。因而他在贵州的这段时间便常被人们所提及,成为王学传人和王学研究者们那里出现频率极高的话题。提到这段时间,从王阳明在世到我们今天,措辞不一,或说是在贵州,或说是在贵阳,或说是在龙场,或说是“居夷”,指的都是同一内容。凡具明时间的,众口一辞,都说是:“三年”。2然而我们在王阳明的学生们给他编的《年诺什,看到的却只有正德三年和正德四年两个年份,即:“三年(指正德三年…  相似文献   

5.
王阳明是我国宋明时期心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哲学思想,在明代中后期曾经风靡一时,在以后的很长时间里,仍保持着广泛的影响,并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在王阳明的整个哲学思想中,最引起当时与后世人议论的,就是王阳明在故乡天泉桥“证道”时所提出的“四句教法”,即“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传习录下》)  相似文献   

6.
修文阳明洞     
研究孔子、孟子必到山东,研究朱熹必到江西,研究阳明之学,不能不到贵州,不能不到修文,不能不到阳明洞。修文县是王阳明学说的诞生地,同时又是王阳明学说传播的始发地,所以,推崇阳明学说的人,都把修文誉为“王学圣地”。王阳明即王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家,是一位文化巨人。他生活的时代,整个思想界被朱熹的理学所统治,读书人一心只读圣贤书,追逐功名利禄,坐而论道,不务实际,还宣扬“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思想死气沉沉。王阳明学说打破了这种沉寂,他提倡独立思考,弘场人的个性,强调言行一致,主张净化人…  相似文献   

7.
刘仰 《教师博览》2010,(6):15-16
2500年前的中国古书《晏子春秋》里,有一个疑似现代“成功学”的故事。一个名叫梁丘的人佩服晏子的聪明和学识.对晏子说:“我恐怕到死也赶不上先生您了。”晏子立刻不失时机地给梁丘上了一堂成功学的速成课。  相似文献   

8.
课文摘要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一部书就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个名词来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适当也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学家王阳明(1472—1529),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从“格物”做起。他决定先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  相似文献   

9.
吴鹤是明代苗族教育家,辰州镇溪上涝(今吉首县吉首公社上涝大队)人。生卒年月已不可考,但从《泸溪志》载“鹤尝从王阳明学”这点来看,他当成年于1472年到1528年(王阳明生卒年)间。他拜王阳明为师的故事不仅饶有趣味,而且发人深思。明代正德年间,著名哲学家、  相似文献   

10.
王阳明创立的心学学说在儒学正统性上一直存在争议.通过《别诸生》这首诗,王阳明表达了心学在谱系上与正统儒学一脉相承的观点。一方面,在儒学学说演变史上,他倡导回复理学兴盛之前本已存在的于儒学学说中的“心性”观:另一方面,王阳明提出了与正统儒学“修已治人”目标相一致的实践方法。王阳明之所以强调他的学说与儒学正统一脉相承的关系,在于使其学说本身更具有完整性并具有可信性和说服力。  相似文献   

11.
王阳明以"真三不朽"的伟业彪炳史册,深刻地影响了明中叶以后中国历史的走向。王阳明作为古代圣贤的典范,其影响之大,除了其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和人格魅力外,与《王阳明年谱》的编纂和广泛传播有着密切的关联。《王阳明年谱》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凭借文学的虚幻艺术、叙事艺术和杂糅艺术,更加凸显了王阳明致"圣贤"的形象,其中关于"天道"与"人事"、"良知"与"邪恶"、"现实"与"诗意"的叙事框架显然是受到《史记》等历史文献的影响,并成为后世塑造和解读王阳明艺术形象的文献依据。《王阳明年谱》博大精深,其所包含的文学价值已成为王学研究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2.
王阳明不仅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也是著名的教育家,他将兴办教育看成是转变风气和立政治民的根本。王阳明的德育思想是他系统性哲学思想的体现,包含着“致良知”的德育宗旨,协调统一的德育理念。这些思想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阳明德育思想中,“立志”是德育的根本,“知行合一”是德育的原则,启发式教育是德育须遵循的规律,情理交融、寓教于乐是德育的有效方式,对我们今天的学校德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贵州是王阳明龙场悟道之地,故贵州独得风气之先,首传阳明心学。王阳明的黔籍弟子形成了阳明后学中较早的一个学派——“黔中王门”。他们数代相传,延绵百年,覆盖全省,成就斐然,蔚为大观,在贵州掀起了几次大规模的书院讲学运动高潮,成为贵州古代学术史和教育史上的前所未有的盛举。王阳明和黔中王门的书院讲学运动,对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由王阳明弟子王艮(1483——1541)创立的泰州学派,是中晚明时期有着一定影响的学派。其教化思想在理论上承接了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在实践上是对阳明思想的运用,并有所发展。特别是其自我教化思想的方式,可总括为"循其良知"和"体验良知",既体现了当时士人要求个性解放的现实,又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士人的影响,因而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一定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15.
“龙场悟道”乃是中国思想史叙事结构最值得纪念的象征性事件。它不但标志着王阳明已突破了生命磨式的大关大隘,实现了个人心性体验上的大跨度飞跃,而且也预示了全国最早的地域性心学学派——黔中王门的形成,影响后世可谓既深且远。贵州思想世界的形成与发展,实大有赖于王阳明在当地的讲学弘道活动。历代地方学者大量与心学思想有关的话语言说,已构成明显的价值与知识互动的连续性学术谱系。  相似文献   

16.
钱穆和张君劢都对宋明理学有研究,将张君劢作为参照,可以得出钱穆研究宋明理学的一些特点。从对比中,可以看出钱穆的看法:禅宗对理学有开启之功,理学兴起,实自禅宗启之;韩愈对北宋初期的学术有较大影响,但他不是理学的直接开启者;而宋初诸子则是将各种思想加以糅合,承上启下的关键;把朱熹置于中国学术思想史中去考察,从多视角揭示朱熹思想的精神,突出朱熹的历史地位;认为王阳明是理学的顶点,他解决了宋学里面所留下的重要而未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王阳明“亲民”说和对朱子“格物穷理”说的批评,成为王船山反对、批判王学的最显著的靶标.两位学者在《大学》新民(亲民)和格物致知问题上的分歧和差异,由此展现船山对阳明心学的批判和指斥.  相似文献   

18.
中国道教根基深厚,到了明代最为典盛。王艮生活在明代中晚期,作为一个关心天下的平民思想家,受到道教盛行环境的深刻影响。同时王艮也受到了王阳明、朱熹等心学和理学的影响。加之王艮是"东西南北之人",其杂学特征使他吸收了道教的"无为"思想。他从自然人性论出发,以自然为宗,不死抱道教教义,着重吸取和强化道教思辨方式。他把"中"看成是一种辨证的"道"。所以,在王艮看来,修道关键是修"中道"。通过修"中道"而致中和。这也是王艮道学思想的特色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