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苏轼诗画创作中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写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十分精当地指出了王维诗歌有画意、绘画有诗情的特征。在过去,人们大多是从王维的诗与画的角度来分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本文试从苏轼的诗与画的创作入手,来看"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苏轼诗画中的具体体现,这也指明了苏轼的诗画创作遵循了诗画一律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品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苏轼称赞王维的话,反映了一种美学趣味。王维的山水诗能享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称赞,不仅与诗和画两种艺术形式的美学特质有关,同时与中国山水诗画的发展有关。王维的诗歌创作,融入了绘画方面的观念,把握了诗画共同的美学追求,致力与达到情与景、意与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成功地做到了诗情画意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3.
诗画的同异是艺术美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话题。诗和画既然同为艺术,当然就有同质性,它们又并不属于同一门类的艺术,又具异质性。诗画互通,但诗中有画,又不全是画;画中有诗,又不全是诗。  相似文献   

4.
诗画自古相提并论,但第一次明确提出诗画本质的是苏轼。而东坡论诗画莫若于"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与"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二句。文章从此两首诗入手,论述苏轼在艺术创作本质和美学精神高度上将诗画二者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5.
吴松山 《小学生》2010,(12):70-71
1绘画法诗画同体,诗画同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古诗的精髓。因画悟诗,强化体验是学习古诗的又一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学中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用画的形式来理解诗意,既能充分展示学生的绘画能力,又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想像力、创造力。  相似文献   

6.
王辉 《华章》2011,(27)
王维的田园山水诗之所以能取得很高的成就,是因为能把诗和画溶为一体.苏轼在《书摩诘兰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的这一评价,高度地概括了王维把诗画结合的艺术特色.王维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从而成为把诗歌和绘画高度结合的开创性的典范.  相似文献   

7.
题画诗艺术价值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画上题诗是中国绘画艺术独有的民族文化之特色。题画诗主要通过中国特有的书法艺术将诗的功能与画的造型特点联系在一起,融诗画为一体,形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审美情建。  相似文献   

8.
诗和画号称姊妹艺术。诗中有画被认为是王维诗的一绝。王维在吸收绘画技法进入诗的同时,也用诗揭示了绘画的色彩规律。诗画是相通的,但不是等同的。诗可以因有画意而引人入胜,画可有诗情而更具艺术魅力。诗与画是不可互相代替的(语言、视觉)艺术。  相似文献   

9.
"诗中有画"是诗歌创作的一种理想,其多种表现形式及不同境界可以从"画意入诗"、"诗形如画"到"诗画一体"诸方面得到体现.诗歌这种古老的艺术在不断更新,其融合绘画元素的突破和发展是一个吐故纳新的开放过程.  相似文献   

10.
国画大师张大千是创作题画诗数量最多的杰出诗人之一。他的题画诗从题材及美学蕴含上看,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着意抒写与画面内容密切相关的意境,生动传达画中之态及画外之意;一类重在阐发对绘画艺术的感悟与思考,艺术地表现其"师古人,师造化,师吾心"的理论主张。张大千的题画诗,对当代诗画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题画诗,可以说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种极其特殊的美学现象.题画诗是绘画章法的一部分,它通过书法表现到绘画中,使诗、书、画三者巧妙结合,构成了中国画的艺术特色,使人在读诗看画、看画赏诗之中享受艺术美.而元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揭傒斯则是我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位题画诗作家,他的题画诗意义深远,所表现的“幽人高卧”的山水意境、咏物咏怀的人生理想和诗画融合的审美追求堪称艺术典范.  相似文献   

12.
中国画题画诗具有"抒情言志,见心明性;明哲晓理,感悟人生;隐寓明世,谏讽时事;传道授业,意写画理"的理性意蕴。中国画题画诗使中国画艺术"人"与"文"内外相通,体现着中国画独特的审美意趣,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独有的民族形式和风格。  相似文献   

13.
绘画题跋的审美具体表现在文学性和绘画性两方面.二者在艺术创作中因画家个体的选择不同呈现出不同面貌,但审美本质是共通的.中国绘画与文学都是直指心性的,诗文绘画之间密切结合并行发展.诗文外化为画面题跋形式过程中传统的哲学美学观念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诗书画堪称启功先生的“三绝”。启先生还创作了大量的题画诗,这些题画诗充分反映了他在诗书画三方面的艺术禀赋和审美情趣。启先生的题画诗对诗书画三者之间的美学关系作了深入的探讨,认为诗画是同核的,都是艺术家情感、人格和学养在艺术上的反映。他的题画诗对绘画作品的艺术内涵和美学风格作出了独特的解读和阐释,特别能够运用诗歌的艺术形式生动地表现画中所蕴涵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内涵。另外,在题画诗中,启先生还善于对画家、画中人物、事件及相关的问题作出精辟的品评,发表新颖的见解,体现了他深厚的学养。  相似文献   

15.
中国画在创作过程中强调以崭新的艺术形式、独特的绘画语言、精妙的笔墨技巧和特殊的肌理效果,去拓展艺术造型,创造新的现代风格,完善中国绘画的深刻内涵和独立的审美价值。而"以形写神"、"物我合一"、"缘物寄情",凸显了中国画强烈的精神内涵;从表现方法来说,中国画讲究以线造型,注重以笔取气、以墨取韵,强调笔墨功夫;从审美旨趣来说,中国画讲究自然精神与魂魄,追求独特的美学风貌。不可否认,所有这些都呈现了中国画以特有的方式介入和反映生活。  相似文献   

16.
文人画勇于创新,敢于突破陈规,注重师法自然,强调笔墨情趣及诗文书法的结合,在艺术上形成了独特的哲学性与抒情性,使后人观其画而像见其为人,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人品与画品的统一。它随着文人士大夫心境的变化呈现出不同审美取向,以致到明代万隆年间由徐渭为代表的画家出现了由"收"到"放"的绘画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17.
莱辛的关学名著《拉奥孔》,无论是对德国民族文学的建立,还是对整个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若就造型艺术来说,《拉奥孔》的观点却是十分保守的。莱辛对诗与画的界限划分不但过分绝对化,而且极端片面,其理论缺陷突出地表现为过分强调诗的优越性而夸大画的局限性,更准确地说,是为了强调诗的优越而夸大了画的局限。如果说莱辛通过画与诗界限的划分为诗乃至整个欧洲的文学开辟了通往现实主义道路的话,那么,这种划分对造型艺术的发展来说则是理论的樊篱。  相似文献   

18.
在传统语境下,存形宣物莫过于书画结合。方观承《御题棉花图》共十六幅,正是综合诗书绘画的审美形态,详尽地表现了清代棉作农事从选种栽培、收贩到纺织的全过程。其层面和逻辑关系呈现为:1.以图传经示技。以图像化方式将农业经济生产的科技观生动渗透到具体的棉作农事活动中;2.以图教化固治。以形象化途径营造男耕女织的盛世太平镜象,宣扬传统伦理价值;3.科技观与价值论的审美形态化。正是基于清代审美综合化、日常化和大众化,促成了艰深的农事科技和根深蒂固的伦理价值借由丰富介质成就多元审美形态,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在民间得以广泛有效的传播。  相似文献   

19.
黄独峰是山水、花鸟和人物兼而能之的大家,在艺术实践中,他清醒地看到了笔墨除塑形写貌之外,还有其独立意义上的审美性。此外,黄独峰先生深知传统绘画中精神性表现的至关重要性,他在如何看待中西绘画相互发展的问题上,有着卓识远见,他在提倡学习西方绘画的同时,始终强调要把中国画的艺术特征发扬光大,他表现的题材广泛,已突破了“四君子”的束缚并且首创了神仙鱼的艺术形象。他坚持的是“亦古亦今、中西兼融”的绘画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20.
张园园 《铜仁学院学报》2010,12(5):126-127,132
在明清时期的绘画中,女性形象以阴柔、忧郁为主要特征。明绘画中女性面容清秀,形象秀美,多为水墨写意用笔,风格洒脱,多有文雅清逸之韵致;至清代,绘画中的女性形象更显纤瘦柔弱,削肩长颈,垂目低颐,情趣冷漠伤感,且注重内在意蕴,追求诗的情致和境界。但是纵而观之,不难发现,其实每个时代的女性审美标准都是置于男性的审美视域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