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文本研习"主要是针对一些典范性的阅读文本,创设阅读对话情境,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对话,表达交流阅读的体验感受,以期提高学生理解文本、鉴赏作品的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对"文本研习"的理解与操作存在一些问题,走进了教学的误区。如何进行有效的"文本研习",值得我们探讨。  相似文献   

2.
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不容置疑的,从文本教学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首先要紧扣文本,营造审美氛围,拓展学生阅读的宽度和广度;第二,充分感知文本,与文本尽情对话,挖掘学生阅读的共鸣性和深刻性;第三,潜心阅读文本,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培养学生阅读的探究性和创造性;第四,品味文本的"美",感受经典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的趣味性和能动性。  相似文献   

3.
<正>名著阅读作为初中生课外阅读的重要形式,教师要善于对他们进行名著阅读方法的指导,这样,才能让初中生的名著阅读具有目标性和过程性,从而切实提高名著阅读的效率。一、批注式阅读,让名著阅读有"深度"所谓"批注阅读"就是指读者对文本的品味、鉴赏与评价,并在文本空白处及时地进行记录与分析,是一  相似文献   

4.
文本阅读先于阅读教学。教师的文本阅读包括两个层面:"裸文"阅读与课文阅读。"裸文"阅读是教师分别与文本、作者的对话过程,课文阅读则是教师与编者、以学生身份与文本对话的过程。由"裸文"到课文的阅读是一个由放到收、深入浅出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柔和思辨"是基于文本阅读的一种渐渐深入、合理合情、平和友好的探索性思考辨析。"柔和思辨"式阅读不是敌视性、破坏性、颠覆性的阅读思考,而是变换视角审视文本,通过重组、对比、比较、反问、反思等方式生成阅读困惑,以重新认识文本。在教学《〈史记〉选读》时采用"柔和思辨"的方式,可以较好地引领学生进入文本精神内涵的深处,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蕴含的独特品质,增强阅读传统经典的自信心。  相似文献   

6.
古代东亚地区通行的读书方法"吟诵/素读"对于揭示中日语言文化交流史上的文本解读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指出"吟诵/素读"二者在文化传播上的可对比性,再从"读音及文本对象""、声调性""、唱诵性""、传情性"等四方面阐述二者的音声共性,分析得到"吟诵/素读"同源同步发展的相互关系,最后延伸探讨了从"音读到默读"的阅读方式变迁问题。  相似文献   

7.
课程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这就说明在阅读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独立地走进文本和解读文本,让他们亲身感受语文的无穷魅力。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以提高他们解读文本的能力呢?笔者认为"批注式"阅读,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注重阅读的审美性,提高了课堂有效性,是较理想的一种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8.
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向文本提出问题,阅读前的"导引性提问",阅读中的"查异质疑""矛盾处质疑""细节处质疑",阅读后的"评价性质疑",都是提高阅读质量的有效质疑策略,对培养学生学会阅读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正>"多元解读"中的"多元",一是指解读主体的多元。进入文本阅读的读者都可以称为主体,具体到语文教学之中,"多元"指的是教师、学生、作者,他们都以自己的阅读经验对文本进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解读。二是指文本的意义的多元。文本并非是语言形式本身而是审美主体在阅读文本时,产生于知觉经验中的整体的形象,文本作为一种"图式化外观",读者通过阅读活  相似文献   

10.
在语文高考试卷中,论述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是重要的文本类型。在山东高考语文试卷中,已有一个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合并成"现代文阅读1"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基于其自身特点及命题方式,我们称之为"信息类文本",它是强调综合素养的任务群阅读。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的思维科学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分析的,创造的实用的信息加工过程三者的平衡。  相似文献   

11.
"文学性"在课程标准、教材及教学实践中都是重要的话题。本文结合文学类文本阅读题,阐释"文学性"的具体特性;运用"文学性",读懂、读准文学类文本,提高文学类文本阅读题的答题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正>"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叙事性强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非连续性文本"在现代社会运用广泛,生活中随处可见,其实用性特征十分明显。学会从非连续文本中获取我们所需要的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是现代公民应具有的重要阅读能力之一。一、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缺失当前,我们的学生在阅读非连续性文本中表现出来的能力究竟怎么样,在对学生阅读素养分量表分析中发现,学生在访问和检索、整合和解释、反思和评价三个认知方面的表现都比较好;在文本阅读中反映出学生比较善于阅读小说、散文等连续文本,但在阅读图表、表格、清单等非连  相似文献   

13.
文本阅读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高内容整合、知识建构和知识迁移运用的能力,也有助于形成正确的认知观和价值观,提升英语核心素养。英语文本的深度阅读由"朗读—品读—研读"三个层次组成,三个不同层次的阅读分别具有"感知文本""感受精妙"和"感悟多元"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非连续文本阅读教学进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但是经过几年的实践,非连续性阅读依然在教学的边缘。非连续文本阅读教学需要有"跨界"的思维,去开发出丰富的非连续文本阅读资源。同时需要守住文本特色,习得阅读策略;守住年段目标,到位而不越位;守住教育初心,让阅读服务于生活。  相似文献   

15.
统编本语文教材将课外阅读纳入阅读体系,这一变化是鲜明而突出的。教材中多数"积累拓展"板块有课外阅读的要求和提示,体现出编者在阅读体系建构和课外阅读编写方面的理念:鲜明的贯通性、阅读的方法性、文本的适切性和内容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6.
高职高专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的"文本"与"人本"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阐释与解读,充分展示自身独特的教学魅力。教学使用的文本既要让学生喜爱与珍惜,更要让教师从中获得教学的热情与灵感。学生要采用多种方式去阅读文本,享受阅读的快乐,与老师共同实现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7.
<正>《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四者之间的对话多向交叉、构成多个回路,但其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无疑是最核心的,学生无疑是阅读活动的"第一主体"。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仅凭浅层次的用"口"阅读、以"声"对话,显然是不够的。要真正实现学生与文本的有效对话,就要让学生亲历阅读历程,用"心"阅读,以"言"对话,走进文本深处去触摸语言,体验情感,领会表达。有了  相似文献   

18.
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称《课标》)的出炉,"非连续性文本"成为语文教育界高度关注的词语。要想实现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价值,必须遵循应用性、准确性、渐进性、规律性原则。一、顺应时代旋律,突现文本的应用性当今是信息爆炸时代,大量信息以碎片方式出现在人们面前,需要人们选择性阅读、快节奏阅读、跳跃性阅读、海量性阅读。江苏省教研员李亮说:"‘非连续性文本’的引入则赋予了修订后的‘课标’以时代的气  相似文献   

19.
钟碧梅 《考试周刊》2014,(11):21-21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关系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师备课中要不断探索阅读教学的规律,充分"素读"文本,保持阅读的新鲜感;文本"素读"要立足于文本,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在课堂上创新引导学生自主阅读,通过教师的个性化阅读发掘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拓宽学生阅读视野,最终呈现出充满智慧的阅读世界,有效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正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够让学生使用文本细读法阅读文本,必然能够让他们更好地发现隐藏在文本中的内涵,从掌握文本之"形"做起,把握文本的"内神",找好切入点,由"隐"而"现"地阅读文本。一、抓"空白点",放飞想象作者在创作作品的时候必然会留下一些"空白点",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指导学生准确地抓住这些空白之处,进行联想,让他们体会到作者没有表现出来的言外之意,从而更好地和文本进行深度对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