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 ,承担着培养学生的基础素质、夯实民族素质根基的任务。教学工作是中小学教育工作的中心 ,是保证中小学教育任务得以实现的“主战场”。中小学教学质量的高低 ,既制约着学生基础素质提高的幅度和民族素质根基的牢固程度 ,也会影响到我国“科教兴国”战略能否顺利实施以及实施的深度与广度。因此 ,建立中小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保证中小学教学质量 ,应是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然而 ,何谓中小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依据什么理论来构建 ?如何构建 ?这些问题目前理论界还鲜有探讨。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作一…  相似文献   

2.
英特尔未来教育家庭中有两名主要成员:核心课程项目和基础课程项目。核心课程项目因为被纳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而被大家所熟悉。基础课程项目则是面向我国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和学生,支持我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旨在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和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在基础课程项目中,处于“国家-省-校”中间环节的主讲教师并非由省市学科骨干教师或有丰富培训经验的专家承担,而绝大多数是农远“模式三”项目学校的管理员或信息技术教师。  相似文献   

3.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教师教育经历了由“旧三级”向“新三级”的大幅度转型,转型期的中小学教师培养模式改革为卓越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奠定了政策及实践基础.但是,面向卓越中小学教师培养,我国在师范生的招生与学制、优质中小学协同培养、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及教学等方面仍存在政策瓶颈.突破这些政策瓶颈是卓越中小学教师培养的优先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是言语教学”的论点,对我国特定历史时期曾出现的、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政治课”乃至“语言知识课”的批判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这一观点既不符合我国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历史和现实,也与国外母语教育共同特征相悖。对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技术化、工具化的不良倾向可能产生推波助澜的作用,导致中小学语文教学人文精神流失,违背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和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普遍要求。  相似文献   

5.
教育科研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引领教师参加教育研究,推动“科研兴校”,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目前如火如荼的新课改,呼唤研究型教师和研究型学校的涌现,中小学如何开展教育科研是急需探讨的课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西方发达国家中小学教育研究的改革经验,可以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6.
中小学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不同社会时期的中小学教育有不同的教育职能。21世纪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课程的全面实施,中小学教育职能由“以知识为本”逐步转向“以人为本”,开发和挖掘人的潜能,提高中华民族素质是当前中小学教育的主要职能,中小学教育职能的转变呼唤中小学校长职能的转变。以笔者之见,在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校长要发挥校长的职能作用,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相似文献   

7.
随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深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由于大多数是“半路出家”、“先天不足”,其理论基础不扎实、实践能力较差的问题日益凸显.因此,如何有效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知识,特别是实践能力,是广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接受培训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8.
实验学校是以教育科学实验为主要手段实现中小学教育任务的高层次学校,是各地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窗口,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重要基地,是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小学教育模式的前沿阵地。 我国的实验学校绝大多数是在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题词之后组建的。这些学校在不断端正教育思想,发挥实验基地功能、导向示范功能、信息交流功能;开展整体教  相似文献   

9.
教育是我国经济建设大业的基础和关键,学校图书馆又是对学生实施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对于大学来说,师资队伍、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并称为高校办学的三大基础。中小学教育要将“应试”升学教育转变为提高素质教育,也离不开学校图书馆或资  相似文献   

10.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这是党中央和国务院给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指出的方向,是我国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也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需要。 但是,长期以来统治我国中小学教育的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把应试作为唯一的或主要的教育目标,是一种十分狭隘的教育模式,存在种种弊端。这种“应试教育”与国家和社会对中小学教育的要求相差甚远,不能很好地实现中小学应有的功能,完成它所担负的任务。  相似文献   

11.
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实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与关键。基于对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需求的实证调查,本文提出以“学会沟通”、“学会调控”、“学会学习”、“学会规划”等“四个学会”为核心.科学构建符合现实需求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相似文献   

12.
2002年-2006年是多媒体网络技术在中小学应用深化、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中小学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校校通工程”、“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全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的出台和深入实施,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其一、从基础设施的建设看,覆盖全国各地的卫星教育电视网络已初步建成,  相似文献   

13.
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基础教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以来,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就有了“基础教育”的提法,但长期以来,人们对“基础教育”本质内涵的认识还比较肤浅,且在外延指称上并不一致。如1978年1月18日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草案》写道:“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其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劳动后备力量和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的新生。”。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甚至没有“基础教育”一词的词条。该辞典将“基础教育”等同于“初等教育”,它的解释是:“初等教育,即小学教育,或称基础教育,是使受教育者打下文化知识基础和作…  相似文献   

14.
养成教育:对传统德育的反思养成教育的提出,主要是解决中小学德育的基础化问题。我国中小学德育面临种种矛盾;一方面在呼唤加强精神文明,提高民族素质;另一方面具体加强的却大多是“文化素质”教育;一方面无时无刻不在强调德育的地位,另一方面德育往往只能在课堂教学中稍稍加以落实,而且主要是一种认知教育。德育问题的症结,主要在于忽视了“做人”的教育。这种“做人”的教育包括道德情操、心理素质、行  相似文献   

15.
在普通中小学进行技术教育是国际基础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是教育研究中的又一热点领域。在我国,“技术”领域在新高中课程方案中已经被列入八大学习领域之一,并且于2004年秋季进入了实验阶段,目前正处于探索初期。另一方面,我们对于中小学技术教育的研究却相当薄弱,甚至“技术教育”研究近于空白,技术教育实践缺乏理论支持,有许多理论问题亟待研究。  相似文献   

16.
[本刊讯]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信息研究中心和泰德时代中文在线联合主办的“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建设研讨会暨首期试验学校工作会议,于2002年12月15日在北京展览馆宾馆隆重召开。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信息研究中心领导、教育信息技术专家、“中小学数字图书馆”专题研究组成员、“中小学数字图书馆”试验学校的负责人及教师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就“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的课题背景、发展现状、前景展望及其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作用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建设研究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教育信息资源网  相似文献   

17.
教育信息化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三通两平台”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目标与标志工程。宽带网络“校校通”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是均衡配置各类优质教学资源、实现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前提。2000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在全国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  相似文献   

18.
中小学教育是为四化培养人才的基础教育。教育是一门科学,有它自身的规律。如同“科学种田”可以夺高产一样,中小学也要搞“科学育人”,才能为四化建设培养人才打好基础。不研究教育科学规律,不探讨“科学育人”问题,我们的教育工作就会失去理  相似文献   

19.
一、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遭遇“瓶颈”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普及,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基于此,教育部于2005年4月正式启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计划用3—5年培训全国所有中小学教师。也就是说,全国现有的1千万中小学教师都将参与此次培训,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20.
信息技术教育装备之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一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非常重视,教育部也在积极地策划信息技术教育工程,社会给予了广泛的关注。可以预料,“普信”将是我国基础教育继“普九”以后又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工程。“普信”难度异常巨大,存在着师资、教材和装备等一系列的问题。这其中,信息技术教育装备是最大的难点。突破这一难点,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最关键所在。笔者藉此文谈点个人的想法。1 信息技术教育装备的基本要求  根据当今世界信息技术本身的发展趋势,考虑到我国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一般认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目标应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