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评价体系的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最大的难点,因此,它必然成为新课程实验能否深入进行的关键环节。构建促进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和学校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的教育评价体系,是新课程实验的重要任务之一。中小学评价改革,决不仅仅是考试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它是教育观念的根本变革,是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的根本变革。近年来,伴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深入,很多中小学评价与考试改革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评价的内容、方法及手段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本期课改在线关注的话题就是评价体系改革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王天杰 《云南教育》2004,(32):10-11
根据云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的统一安排,2004年秋季云南省中小学教师履职晋级考试新增加了《新课程评价操作与案例》《课程改革与解决教学》《课堂教学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三科新课程的考试。其中《新课程评价操作与案例》的考核试卷在总的要求上体现了“遵循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建立有助于促进学生发展,有助于教师反思与提高,有助于实现课程改革总体目标的评价模式和方法”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3.
评价体系的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最大的难点,因此,它必然成为新课程实验能否深入进行的关键环节。构建促进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和学校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的教育评价体系,是新课程实验的重要任务之一。中小学评价改革,决不仅仅是考试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它是教育观念的根本变革,是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的根本变革。近年来,伴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深入,很多中小学评价与考试改革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评价的内容、方法及手段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本期课改在线关注的话题就是评价体系改革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文中首先指出了中小学新课程改革出行以下问题:学生班额过大,给课程改革的实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现行的评价和考试体系不能促进课程改革的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课难度大,接着就新课程改革的对策建议提出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研队伍建设、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和充分发挥城镇学校辐射作用等方向。  相似文献   

5.
一、课题研究背景1.改变教育评价观念的必要性(1)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改革的通知》《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等国务院及教育部有关文件,对教育评价提出了明确要求,要建立与新课程相配套的评价理念和评价方式。新课程标准中关于学生评价的论述:建立促进学生  相似文献   

6.
奚群 《河北教育》2010,(3):41-42
改革旧的评价方式,建立内容多元、方式多样、着眼于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并有效改革教学实践的评价体系,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笔者认为,考试评价要体现新课程理念,把握素质教育的本质和义务教育阶段基础教育的根本目的。探索与实施开放性、发展性考试评价的路子。  相似文献   

7.
论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考试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评价领域主要体现在对中小学考试的要求上。如何看待本次课程改革在考试上的诸多新规定与新要求,这是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的问题。在现阶段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中,考试具有存在的必然性与必要性,它不仅是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一种主要方式,而且还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还不能拒斥和削弱考试的功用,更不具备取消考试的条件,相反应当想方设法改进、完善它,促使其规范化、科学化、多样化,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抑制其消极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2007年是福州市实施初中课改实验后全市统一考试的第一年。在市教育局的领导下,我们根据《教育部关于中小学评价与招生制度改革的通知》和《福建省基础教育课改实验区的初中毕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指导意见》的精神,本着建立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减轻学生、教师和学校过重的考试压力.保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和健康发展的目的.开展中考考试及评价制度的改革。  相似文献   

9.
信息专递     
在南开中学百年校庆活动之一———一次基础教育高峰论坛上,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发展中心主任助理刘坚透露,老百姓十分关注的改革现行考试和评价制度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据刘坚介绍,下一阶段新课程改革的焦点、重点是对现行的考试评价体系进行的改造,“成长记录”、“发展性评价”将取代考试分数成为学校对学生的评定。据介绍,“成长记录”和“发展性评价”是对成长过程中能够反映一个人发展轨迹的关键性、标志性事件进行记录和评价,更多地关注学生在日常行为中所表现出的个体特征和能力,目标是从多个侧面比较全面地反映学…  相似文献   

10.
信息技术课程中发展性评价研究活动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惠琳 《中小学电教》2006,(11):38-39
评价与考试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据统计,城乡中小学校经常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和排名次序。其中,城市小学或乡村初中经常在全班公布教育成绩的比例在60%左右,城市初中所占比例达到75%,依此类推,城市高中或乡村高中公布考试成绩的百分比应该更高,这是很严峻的现实。众所周知,现行的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过分地强调甄别与选拔。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迫在眉睫、势在必行。作为广州市第三阶段教学设计与实施活动的中心课题。着重于促进人的健康发展:一是教师的发展,即教师自身素质、教学能力的提高;二是学生的发展,即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它是促进教师和学生发展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评价手段。广州市天河区信息技术教学研究会和学校信息技术学科组在活动之初就充分认识到这项活动的重要性,将发展性教学评价研究作为一项行动研究活动。以下是这项活动的具体实施情况。  相似文献   

11.
李建平 《福建教育》2003,(9B):26-29
为了推动中小学评价与考试改革,研究和解决评价改革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教育部于2000年成立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评价研究。项目组,由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董奇教授主持。两年来,“评价项目组”组织全国各地的有关专家及一线教师,积极开展研讨与培训活动,就评价改革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研究,为实验区评价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专业支持。  相似文献   

12.
教师评价是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教师评价工作是促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希望所在。对中小学教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教师评价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评价与考试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教育教学改革有着重要导向作用。在方法多样化、目标多元化的新课程评价体系中,试卷命题形式的评价仍然是评价的重要方法之一。小学数学命题如何科学化,顺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呢?  相似文献   

1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评价和考试制度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学生学业考试评价,又是评价和考试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简称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目的是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生  相似文献   

15.
多年来,以考试为“指挥棒”的观念一直困扰着教育改革,评价观念的更新和评价方式的改革成为制约课程改革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2001年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纲要》,指出:课程评价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从新课程的实施现状来看,原有的教育评价体系在实践操作中存在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中小学教育评价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新课程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基础教育评价的改革。中小学教师评价作为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  相似文献   

17.
在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推广进程中,广大中小学教师是新课程改革实验的主体。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探讨新课标引导下的教学创新与发展,对于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推广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中国教育学会中育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举办中小学教学创新与发展暨中小学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交流会。  相似文献   

18.
王怀耘 《陕西教育》2011,(12):24-2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及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中也指出:“要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使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教学发展与提高的过程……评价的方式要多样,除考试或测验外,  相似文献   

19.
新课改理念下的中小学教师评价改革趋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多年来,我国中小学教师评价过分注重评价的甄别与奖惩功能,产生了诸多问题。面对新世纪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从甄别、奖惩到促进发展已经成为教师评价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20.
评价与考试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教育教学改草有着重要导向作用。在方法多样化、目标多元化的新课程评价体系中,试卷命题形式的评价仍然是评价的重要方法之一。小学数学命题如何科学化,顺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