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1 毫秒
1.
一、大学生过错行为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的过错行为是在某些客观条件通过学生自身的心理因素而造成的,即有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 (一)客观原因 1.家庭教育的失衡。首先,当今的大学生大多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在父母的溺爱迁就下容易养成任性、自我中心、自私、专横等消极的性格特点。其次,父母对子女要求过高,管教过严,又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和措施。这会使子女容易转向外界寻求友情,而受到不良诱惑。再次,家庭结构的剧变,如父母离异会使子女心灵受到创伤而引起性格变异。这些原因都有可能导致大学生的过错行为的发生。 2.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社会环境分为广义的社会环境和狭义的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前者指整个社会关系和风尚;后者指学校和家庭以外的学生的朋友、邻居、社区以及影响个体的各种社会活动等等。从总体看,我们的社会环境是  相似文献   

2.
怜者,爱也。眼前人,是指自己身边的人。从学生的角度来说,首先当指自己的父母。现在不少学生,最不介意伤害的人往往是自己身边最亲近的父母。冷漠、埋怨、顶撞、指责,似乎父母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本命题旨在让学生去审视与父母(或身边亲友)相处的种种行为,关爱父母,珍惜眼前的一切。  相似文献   

3.
父母低头行为是指父母在亲子互动中只顾低头玩手机,而无暇关注身边子女的行为。梳理相关研究发现,父母低头行为会对儿童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采用社会排斥理论、期望违背理论和替代假设对影响过程进行解释。建议父母要通过区分亲子时间和手机时间、树立良好榜样等方式养成良好的手机使用习惯,提升家庭亲密度。  相似文献   

4.
社会学视野中的角色是指社会角色,社会角色是指社会地位的外部表现,是社会期望与社会规范同角色主题行为的相互融合。教师角色是指教师表现出来的由教师特定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能符合社会对其期望的一种行为模式。教师作为社会人,经常往来于学校、社会和家庭之模,并享有较高的社会资本;身处学校,教师面对学生化身为真理的象征,要注意自己的仪表言行;身处家庭,教师要明白怎样有效转换身份做合格的父母及儿女,完美的教师角色扮演能成就自我,教师通过专业发展能实现自我。  相似文献   

5.
学生问题行为的产生受多种因素影响,最直接的影响因素是父母的不良教养方式,因此,父母只有通过合理的教养方式,向学生传递正确的思想信念、行为模式、社会规则和道德规范以匡正学生的行为,才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利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构建学校固定效应模型,探讨了父母参与与初中生社会行为发展(亲社会行为和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性别、父母受教育水平在其中发挥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第一,父母参与会影响初中生的社会行为发展水平,基于家庭和基于学校的父母参与在总体上都能显著提升初中生的亲社会行为发展水平,而只有基于家庭的父母参与在总体上能显著抑制初中生的问题行为发展水平;第二,父母参与对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的提升效应和问题行为的抑制效应在男生群体中更为明显;第三,父母参与对初中生亲社会行为发展水平的提升效应在不同受教育水平父母群体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而且父母参与对初中生问题行为发展水平的抑制效应也并未一致地表现出在高受教育水平父母群体中更为优越。研究发现对更好地激发父母参与行为的积极作用具有丰富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132名小学3、4、5年级学生的同伴接纳、社会行为和父母教养方式相互关系的问卷调查发现,儿童表现出的攻击行为越少,亲社会行为越多,则同伴接纳越高;儿童的同伴接纳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没有关系;父母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社会行为产生显著的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积极的儿童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8.
文章旨在探讨父母控制与村镇初中学生行为的关系,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完成父母心理控制量表、行为控制量表、青少年行为量表等相关资料的调查研究,经过统计得出结论:初中学生的父母控制有显著的地区类型、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差异;初中学生社会行为总分与父亲心理控制、母亲心理控制呈显著正相关,与父亲行为控制、母亲行为控制呈显著负相关;初中学生反社会行为得分与父亲心理控制、母亲心理控制呈显著正相关,与父亲行为控制、母亲行为控制呈显著负相关;初中学生亲社会行为得分与父亲行为控制、母亲行为控制呈显著正相关.一方面为村镇家庭教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另一方面丰富了父母控制和青少年行为的研究,进而为教育管理部门和相关教育机构在制定政策和开展工作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父母的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子女的日常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倾向,它是对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父母是幼儿的第一  相似文献   

10.
父母低头行为指在亲子交流时,父母专注于手机使用而忽视孩子、扰乱其亲子互动的现象。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发现,父母低头行为对青少年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具体表现为青少年由此引发的焦虑、抑郁、孤独感和学业倦怠等内化问题和网络成瘾、手机依赖、网络欺凌行为、社会退缩等外化问题。父母低头行为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主要通过青少年的认知-情绪过程和家庭过程实现,且这一影响会因父母心理因素、父母自我反思态度、父母监控的强弱和青少年的人格特质、自尊、社会敏感性、人际敏感性以及特质自我控制等个体因素,同伴依恋和青少年感知到的社会支持等社会环境因素的不同而不同。未来研究应从丰富研究方法、拓展研究内容、进行跨文化研究等三个方面开展进一步的探究。  相似文献   

11.
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幼儿期,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不受欢迎但却经常发生的不良行为。对幼儿出现的攻击行为必须有正确的判断和引导,否则,将会导致个体成年后的行为失调甚至是暴力犯罪。家庭作为幼儿身心发展最重要的初时社会生活场所,对幼儿的发展影响甚大。本文从父母教育方式的类型、攻击行为的成因,揭示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攻击行为的影响,从而为解决幼儿攻击行为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3A问题学习法是指从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三方面入手,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理解并提出问题解决的综合方案。从所调查的河南省PY市城乡结合部中小学校的学生情况看,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因为教师、父母、社会环境和自身年龄等原因,致使学习行为不良,学习责任感较低,学习态度不积极,学习能力偏低等。针对PY城市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学习的状况,运用3A问题学习法将有助于该地区学生改善学习行为,转变学学习态度,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3.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的行为风格。许多研究表明,在性格形成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家庭,家庭被称为“创造人类性格的工厂”。家庭教养方式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儿童良好性格的形成。一、家庭教养对儿童性格形成起奠基作用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社会的要求、社会意识、道德、观念等往往是通过家庭而起作用的,家庭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家庭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它的生活条件与生活方式、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的思想作风、待人接物的态度以及对孩子…  相似文献   

14.
常青 《江西教育》2006,(11):29-30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的行为风格。许多研究表明,在性格形成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家庭,家庭被称为“创造人类性格的工厂”。家庭教养方式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儿童良好性格的形成。一、家庭教养对儿童性格形成起奠基作用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社会的要求、社会意识、道德、观念等往往是通过家庭而起作用的,家庭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家庭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它的生活条件与生活方式、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的思想作风、待人接物的态度以及对孩子…  相似文献   

15.
家庭教养方式是影响个体孤独感的核心因素,同时也是影响个体亲社会行为的主要因素。本文以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对大学一年级到四年级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性别在孤独感、亲社会行为、家庭教养方式上并不存在差异;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在大学生的孤独感、亲社会行为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父母的文化程度会影响其教育理念,进而影响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孤独感;通过父母教养方式、亲社会行为,能够准确预测大学生的孤独感。进而可知,性别消解与群体再制是三者互构的机制原理。社会分工引发的社会性别消解了群体的生理性别,代之的是极为相似的社会性别。家庭教养方式中父母的教育理念、参与程度等都会再制着孩子的理念,进而影响其社会身份的认同和社会结构中的格局序列。  相似文献   

16.
“直升机父母”是近年来流行于世界许多国家大学校园中的新名词,主要指那些随时盘旋在学生周围,打探学生一言一行,监视学校一举一动的大学生家长。文章针对这一现象,就中美两国高校“直升机父母”的表现、成因、影响以及高校对策等方面作一比较,进一步深化对大学生家长过度参与行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留守学生是指那些由于父母双方外出打工或一方外出务工而另一方无监护能力,被留在户籍所在地进入学校学习的十六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学生。长期被留守,容易导致留守学生被消极情绪困扰,进而出现行为问题、学业适应不良、人际交往障碍等,最终引起人格发展障碍。导致留守学生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家庭方面缺少与子女的沟通,学校方面缺乏心理健康辅导教师和有效的心理援助体系,社会方面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及社会支持体系薄弱等。可以通过提升父母的教育职能以加强亲子联结,扩大学校的教育职能为留守学生提供系统的心理援助服务,发挥政府的管理职能为留守子女提供有效的社会支持等途径来构建有效的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8.
基于我国特定的教育文化背景,整合已有理论和实证研究,提出了小学生父母教育卷入行为结构的理论模型。通过家长访谈、专家评定,对该模型进行了完善,并据此编制了家长报告问卷加以验证。对965位小学生家长所填问卷进行分析后,形成小学生父母教育卷入行为问卷(父母回答版)。问卷共29个项目,包括了五个维度,分别为:家庭监控,指父母对子女学习、生活及交往等的监督、控制行为;学业辅导,指家长按照教师要求或自行在家中对子女的学习进行辅导的行为;亲子沟通,指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就子女学习、生活、交往以及学校事务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行为,以达到共同理解、信任的过程;共同活动,指为开阔视野、促进身心发展,家长与孩子共同进行的一些文体、社会实践活动等;家校沟通,指家长为了获取子女在校表现的信息和了解学校当前进行的工作而进行的家校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经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交叉验证分析,问卷的结构与理论模型拟合较好,能够作为考察我国小学生父母教育卷入行为的测量工具。  相似文献   

19.
父母管教方式的代际传递是指亲代有意或无意地在心理上影响子代管教态度和行为的过程。文章首先从社会学习理论、依恋理论和气质模型三个方面对父母体罚和身体虐待两种严厉管教的代际传递进行了理论解释,然后进一步深入探讨了代际传递的行为、认知和情绪机制,最后指出了已有研究所存在的局限性和对未来的展望。  相似文献   

20.
小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及教育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亲社会行为是指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 ,如助人、分享、合作等。亲社会行为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对整个人类的生存和社会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从个体发展角度来看 ,亲社会行为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社会行为 ,也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指标。早在婴儿时期 ,儿童就已经表现出一定的亲社会行为 ,例如很小的儿童就愿意将他们的东西分给父母或同伴。由于亲社会行为都是社会所支持和鼓励的 ,所以在社会和教育等的影响外 ,处在不同阶段的儿童在亲社会行为上会呈现出其独特性。就小学生来说 ,也不例外。小学生的亲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