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周作人的散文思想内容有要有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重实证尚事功,科学理性精神,中庸思想.其思想内容虽然庞杂,却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那就是人间本位的个人主义.  相似文献   

2.
周作人"懂得"日本文化且偏爱日本文化。这一方面表现出日本文化与周作人性格心性的深度契合,同时,日本文化对周作人来说具有更深层的意义:一是日本本土文化对周作人的吸引力;二是周作人在日本文化中看到了古老中国文化的延续;三是周作人在日本文化中看到了一种希腊精神,为其建构"全生活"的理想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周作人晚年堕落变节为汉奸不是偶然的,导致周作人最后堕落的思想文化基础是个人本位主义思想.它是周作人作出人生选择与文化选择的关键与核心,由此而演绎出的“世界民”思想、现世思想、叛徒与隐士的双重人格、隐忍调和的人生态度以及“唯文化至上”的日本文化观等思想文化因素都不同程度地为他的堕落失节提供了不可忽视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周作人的散思想内容有:要有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重实证尚事功,科学理性精神,中庸思想。其思想内容虽然庞杂,却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那就是人间本位的个人主义。  相似文献   

5.
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开创者和倡导者,对周作人散文的研究由来已久,本文试从周作人散文的早期散文研究、后期散文研究、比较研究、文化探源研究、理论研究以及艺术特点研究等六个方面对新世纪以来,即对2000年至今国内有关周作人散文的研究做一个梳理,并简评其成就与不足,从而指出今后周作人散文研究有待发展和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6.
由于史料的匮乏等原因,1940年代的周作人一直是学界研究的洼地.论文通过对周作人1940年代的两篇重要演讲佚文《华北教育一年来之回顾》《东亚文化一元论》的呈现与分析,力图辩证看待遭遇家国之变的周作人的复杂另面.同时探讨周作人在演说中所体现出的对他一再坚持的“儒家”的悖反.  相似文献   

7.
周作人在感情方面一直是淡化的,对于故乡的描述也是平白的。可是正是这种平白才更加张显出周作人的故乡之情。本文通过周作人有关故乡的散文,从浙东人的气质、故乡的气息、文化描绘三个方面,来看周作人的故土之爱。  相似文献   

8.
周作人对希腊散文家卢奇安的作品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卢奇安对话集》中"非圣无法"的"疾虚妄",对"世相人情"的抒写,以及讽刺的趣味,契合了周作人的文化批判,也契合了周作人的审美趣味,理想状态则是两者的结合.  相似文献   

9.
在周作人的一生中,日本文化始终受到他的由衷偏爱。对他来说,以"人情美"、诗意、幽默感见长的日本文化堪称完美。然而,正是这种偏爱使周作人放弃了知识分子不可或缺的文化辨识力与批判力。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实施文化侵略、大肆诋毁中华文化的严峻现实,周作人从最初的慷慨陈词、仗义执言转变为三缄其口、退避三舍。最终,周作人放弃了民族气节,沦为文化汉奸,并因此受到了历史的审判与惩罚。  相似文献   

10.
翻译古希腊文学、研究古希腊文化是周作人一生中的重要工作之一。通过与中国文化的比较研究,周作人对古希腊文化的一些观点和认识,即使在今天看来也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而周作人对古希腊文化研究的最终目的还是在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系统鉴别和批判,以期实现国民文化和素质的改造。  相似文献   

11.
孔子的“克己复礼”,是一个明显具有政治内涵的命题;孔子对周礼有突破,但也有保留。《“克己复礼”的百年误读与思想真谛》一文,将“克己复礼”归为纯粹的修身之学,且只讲孔子对周礼的颠覆,而不提孔子对周礼的保留态度,这就有可能导致对孔子思想的新的误读,不利于批判地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2.
在周作人研究中,人们往往为其复杂性所蒙蔽,把本为简单的问题极力复杂化。本认为,就周作人来说,尽管一生述颇丰,读书也杂,并不时以“杂家”自居,但最终影响其人生奔赴与学观的乃是一些简单的因素,诸如吃食、水、趣味等,本是把周作人研究从学院式重新还原为作家本体式的一个初步尝试。  相似文献   

13.
周作人自称“半是儒家半释家”,明白道出其受佛教文化影响,周作人喜爱佛教戒律,因为佛教形式戒律与儒家所讲的“礼”有会通之处,又与周作人艺术的人生观相契合,周作人的“疾虚妄”,周作人的苦乐观,都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佛教文化的积极因素,佛教文化在周作人的艺术和人生中意义重大,它体现了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文化背景上对佛教文化的批判继承。  相似文献   

14.
周作人用科学常识置换出了作为传统中庸观内在评判尺度的“礼”或“礼教”教义,从而建设起了自己新的中庸之德。传统中庸观中的“中”“和”思想对他产生了重大影响,不仅成为他典型的思维方式,而且已经衍化成了一种人生策略,成了他寻找灵魂归宿和生存依据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庾信的入北改善了西魏北周文学的贫瘠状况。主要在其影响下,关陇士人逐渐重视文学,虚心向南人学习,南北士人间的交流集会渐多。北人主要学习南方文学中的形式技巧,他们对庾信等人的学习还处于模仿阶段。  相似文献   

16.
杨善洲精神,是杨善洲同志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为指导,按照共产主义世界观的要求,在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其精神实质集中表现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杨善洲同志的人生目的和人生价值;艰苦奋斗是杨善洲同志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相似文献   

17.
科学世界观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迫切需要实践主体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对民国报人张季鸾的人生观进行概括总结,并追溯其办报实践,探讨张季鸾的人生观在其办报实践中的体现。文章经过论证确认张季鸾的人生观为"报恩主义",并通过列举史实证实了张季鸾的人生观对其办报实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文着力探讨蔡元培对中庸之道的理解。蔡元培认为,中庸之道具有中华民族性,三民主义是中庸之道在新时代的运用;作为一种思想方法,中庸之道运用在学术文化上就是兼容并包,中西文化可以融合。  相似文献   

20.
孔子说自己的道是一以贯之的,却并没有明确说自己的这个"道"到底是什么,又是用什么贯串起来的。后人恰恰多就这两个问题各持己见,争论不已。关于孔子的"道",有三种较为普遍的看法,即"仁"、"礼"、"仁与礼";关于"一以贯之"的"一",有的认为是"忠恕"(这种说法较为普遍),有的认为是"中庸",也有的认为是"仁",还有的认为是"礼"。不管哪种说法,要搞清孔子之道一以贯之的"一"是什么,如果从孔子生活的时代、孔子的人生理想、孔子中庸思想的形成、孔子的人生实践来分析其思想观念,就会明白,"中庸"应该是孔子之道"一以贯之"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