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4 毫秒
1.
北京大学“永远的校长”蔡元培值得不断追怀与研究,在他建构北大传统的过程中,除了德国的大学理念是他的重要理论源泉,曾经发挥很大作用外,中国传统中的忠恕、仁爱、信义等思想更是他方法论的基础。本文力图对他说的“只有儒家的中庸之道,最为契合”的中庸进行辨析,着力研究蔡元培中庸之道的方法论思想。  相似文献   

2.
蔡元培的美育思想是传统的儒学思想和近代西方美学思想(特别是康德的哲学以及美学思想)的融合,是建立在他的世界观、教育观和美学观基础之上的。蔡元培作为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中国知识分子,儒家哲学的中庸思想和传统道德教育中的美育思想对其影响尤为深刻。他对儒家中庸之道的尚中和、  相似文献   

3.
正确理解孔子的“中庸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坚毅 《九江师专学报》1996,15(3):41-43,21
孔子“中庸之道”的本意是什么?历来众说纷纭。本文从伦理学、哲学、动机与目的等角度,对“中庸之道”的内涵进行了新的阐释,并认为孔子在提出“中庸之道”时运用了“三分法”。  相似文献   

4.
从词义演变的角度分别探讨"中"与"庸"词义演变过程,并在此基础上阐释"中庸"的内涵;并结合《尚书》《周易》等古文献资料来考证孔子"中庸之道"渊源,澄清了长期以来对"中庸"的一些误解。运用以经证经的方法,以《论语》中的某些章句为例来阐释"中庸之道",为正确理解中庸之道的内涵提供了具体的范例。探讨"中庸之道"的原则,为正确运用"中庸之道"提供了依据。中庸之道无论是作为儒家的最高道德还是一种方法论,在当代皆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和宝贵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蔡元培主政北京大学,以坚守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而声名显赫.其办学理念的哲学基础就是:对哲学本义的把握,持守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的划分,对中庸之道的阐发.三者是一个统一体,共同支撑着蔡氏的大学理念.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位饱读儒家经典、受儒家文化浸染的知识分子,颜之推深受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在其所撰的《颜氏家训》中,很多地方都有中庸之道的影子。本文拟通过颜之推关于治家、为官、待人接物等方面所体现出的中庸思想的分析,以期能正确吸收运用中庸之道的精髓。  相似文献   

7.
孔子的中庸之道既是个人身心修养的准则,又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智慧。因此,正确认识和运用中庸之道,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而且对建立生态、和谐、文明的现代社会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庸·系统论·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庸之道是孔子学说的根基,在儒家学说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庸之道是中古代朴素的矛盾观和系统观,在提倡可持续发展今天仍有重要意义。世界呼唤和谐,人类需要吸收儒家学说的智慧。  相似文献   

9.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杰出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毛泽东同志称他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在我国近代教育思想发展史上。蔡元培是第一位主张“五育”并举的教育家。在“五育”中,蔡元培着墨最多、论证最细的就是世界观教育。那么,蔡元培到底是如何提出世界观教育的。世界观教育对我们今天又有什么启示呢?  相似文献   

10.
中庸之道是朴素的矛盾观和系统观,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我们应当批判地继承中庸之道,辨证地认识和看待中庸之道对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的指导意义,对中庸之道进行马克思主义诠释.  相似文献   

11.
蔡锷感愤于近代中国对外战争的屡战屡败,认为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中国国民缺乏日本、欧美等国的军国民精神,并从教育、思想学派、文学艺术、社会风俗、体育锻炼、武器等八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弱不堪战的原因;并大声疾呼要在中国实行全民皆兵的军国民主义,其核心就是陶铸"国魂",以新的"国魂"振奋全民族的军国民精神。蔡锷以军国民主义为基础,在近代革命战争实践中所形成的一整套近现代革命军事思想与国防建设思想,对中国近现代革命战争与一大批杰出将帅的培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善恶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问题。以孟子为代表的传统儒家认为,人之"性"是善的。那么,人的"恶"是从哪里来的?关于这个问题,有的哲学家认为,"才"是恶的起源(如程颐);有的哲学家认为,"气"是恶的起源(如程颐、朱熹);有的哲学家认为,"物欲"是恶的起源(如朱熹)。对于这些观点,王船山均不同意。他在《读四书大全说》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辨析,并提出了自己关于这个问题的独特见解:"以罪归情"。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前后,欧美兴起了以杜威为代表的儿童本位教育思潮.其渊源可追溯至古代希腊、人文主义教育及启蒙学者卢梭.其重要的特点是反对成人本位及预成论、原罪说,要求尊重儿童个性及身心特点,以儿童为主体去安排教育活动.该思潮传入中国后,得到广泛响应,以鲁迅、蔡元培等为首,据此批判了中国传统儿童教育的各种弊端,至今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孟子的“以意逆志”说是中国阐释学的开山纲领,前人所以对它产生误读,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没有认识到“辞”在上古乃指一种假托曲饰、言近旨远的特殊语体。从理论上看,“以意逆志”主要是说文本阐释应当做到“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要善于为修辞性的话语遮蔽进行解蔽,而在实际应用中它却常常被借用来通过修辞性话语的自由指认,为古代经典的创新阐释提供合法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研究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发展历程,总结蔡仪关学为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所起到的独特贡献,梳理蔡仪美学思想中可以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关学未来发展前景相结合的部分。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通过中国特色道路实践、理论总结、制度建设等途径实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过程。对中国特色道路的艰难探索,找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经验总结,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党的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设、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制度保证。  相似文献   

17.
宗白华先生的美学论文《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分析了中国诗画在空间意识表现上的美学特征。他认为:中国诗画中空间意识的表现手法是散点式的,其特征具有音乐的节奏与和谐的境界,其象征中国人最根本的宇宙观即形而上的“道”。宗先生的这一观点是辩证的、独特的,富有独创性。  相似文献   

18.
川陕苏区是中华苏维埃的第二个大区域。为让民众认知、接受马克思主义,苏区党和红军通过石刻标语进行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本土化的实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上的有机结合,对切实推进当下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具有重要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19.
美国学者林毓生在《中国意识的危机》一文中提出的观点很值得加以商榷,“五四”启蒙运动所面临的严峻局势:一方面是民众的远未觉醒,如何消除浓厚的奴性主义意识,树立人权与公民的观念。另一方面是它的根本任务,在于要建立自由、平等和民主的现代文明秩序。此种形势必然会涌现激进主义的思潮,企图更好地做到振聋发聩,迅速地解决问题。陈独秀与鲁迅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而不同于此种范型的杰出启蒙主义者蔡元培,则提出了“思想自由”和兼容并包的主张。这对于启蒙过程的长期性来说,应该是更为适宜的。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末,电影进入中国时面临独霸中国娱乐市场的传统戏曲的威胁和考验。为能更好地被中国大众所接受,电影选择了讨好戏曲的发展方式,表现为中国电影对戏曲内在意蕴的借鉴,逐步形成中庸思想、新奇的故事情节、线性叙事结构、写意性特征,呈现出独具中国特色、中国艺术魅力和中国烙印的电影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