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南北朝时期的彝族学者举奢哲与阿买妮,创建了彝族成体系的古代文艺理论,其中包括"诗骨论".在后来上千年的时间里,又有多位彝族学者,对"诗骨论"在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与完善,使之成为彝族古代文艺理论与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就了我国古代文艺理论中一个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简议王夫之“诗法”论的诗学理论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诗学的“诗法”大致相当于西方文论的“创作方法”。“诗法”论在古代诗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对“诗法”问题发表了许多观点,有待加以深入研究。“诗法”或“创作方法”有三个层面,与作为哲学家的运思方式不无关系,船山的“诗法”论在第一个层面具有独特的贡献和价值,而对第二、三两个层面的认识则显得偏颇与不足。  相似文献   

3.
艺术创新论是我国古代文艺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晚清学者刘熙载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和发展,建立了自己的艺术创新理论。他标举“清新”一说,强调“识见”的重要,重视独特的艺术表现。同时,对如何进行艺术创新,提出了一些精辟的见解。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文变”观念从先秦即已萌芽,中经汉魏六朝和唐宋时期的发展,至弘治到康熙间的唐诗学“诗变”论,从对文学活动现象变化的认识到对诗变因素、原因和诗变原理的探索、总结,最终达到对“诗变”的规律性论证,从而确立了中国古代的“诗变”论。研究中国古代“诗变”论,可以在价值取向、研究范式、研究方法、研究目的和研究成果的意义方面,深化当今的唐诗研究和诗学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古代文艺理论宝库中,除了文气论、意境论,形神论等之外,还有一个与之相关联的虚实论,都是独具民族特色的。 古代文论中的“虚”与“实”,是由先秦哲学中的“虚”和“实”、“无”和“有”借用过来的,始见于魏晋南北朝的文艺论著,中经唐宋发展,至明清日臻完善。由于“虚实”论被广泛地运用于概括总结各种文学艺术的创作经验,揭示了一些非常重要的艺术原理,反映着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趣味,并能指导我们民族的文学艺术创作实践活动,因此,有着很强的生命力,为我们当代的文艺家所继承和发展,影响着今天的文艺创作,它在文艺创作和鉴赏评论中所起的某些指导作用,外民族的文艺理论是不可能取代的。  相似文献   

6.
王明贵对彝族诗学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对《阿诗玛》的研究、对“三段诗”的研究、对彝族传统诗歌的研究几个方面,已经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彝族古代发明有文字,贵州的阿哲家族以世袭方式统治西部地区长达1474年,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制度。特殊的历史文化对贵州彝族文学发展有很大影响,构成了彝文文学、彝族文艺理论、家族文学、毕摩文学、碑刻文学的个性特征;民间口头文学早于文字文学、彝文文学早于汉文文学、文学作品早于文艺理论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8.
古代文论关于文学作品(主要是诗歌)创作动机论的观点,首先当推“诗言志”。《尚书·尧典》所谓“诗言志”的本来意思是:诗是用来表达作者内心的真情实意的。然而,“诗言志”这种原始创作动机论被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和后世儒家硬性曲解为合乎封建礼法规范的创作动机论了。儒家学者强调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文论对艺术想象有精辟的论述。本文以我国古近代想象论的发展为线索,以西方文论,当代心理学为参照,探讨人们对艺术想象的思维运动方式,情感与语言在想象中的地位、艺术虚构在想象中的意义等问题的认识,并着重分析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模式和观点,如陆机《文赋》,刘勰《神思》,刘熙载“构象”论,幔亭过客“幻与真”论,梁启超“设身处地”论等等。作者认为,我国古代想象论在深度和广度上大大超过了西方古典想象论,其精辟深邃处,亦可为当代文艺理论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诗法理论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格律论、格式论、法度论、活法论、悟入论等,每一个诗法论的出现,都代表着一种进步。但这些都是诗内方法,最后人们更注意到“诗外功夫”,与诗内方法互相补充,从而丰富和超越了诗法理论史。  相似文献   

11.
彝族诗文论,经魏晋南北朝、唐宋的发展,明清沿其传,发展成了诗文论创作潮流,不仅产生了一批用母语五言诗写作的诗文论,而且产生了用汉语著述的诗文论,这是彝族诗文论繁荣和发展的标志。这些诗文论论著,思想内涵丰富,接触到了一些文学理论的带根本性的问题——关于文学与生活、关于文学内容与形式、关于文学想象与虚构、关于文学创作方法与技巧、关于文学的品位与风格、关于文学的社会功能等。今天仍然能够从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彝族拥有悠久的历史与古老的彝文典籍。南北朝时期的彝族学者举奢哲与阿买妮,创建了彝族文学理论。在其后的600年中,又有一些彝族文学家不断继承与创新,使这个理论体系更加完善。举奢哲与阿买妮学派具有民族特色的成果,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社会诗文书画是主流艺术,因而文论也必然与音乐理论、书画理论关系紧密。以往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往往只注重单线演进,而忽略了它与其他艺术种类相互滋养相互启迪的关系。文章对20世纪以来的中国古代文论与画论的研究作一简单梳理,期在能对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系统深入的研究提供一份资料、一点线索。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文论研究最早由中国古代文学专家开创,近三十年来文艺学家在这个领域里声音日渐响亮,与古代文学专家的研究相互配合、相互渗透。文艺学家力图通过对古代文论的阐释,揭示文学艺术的一般规律,为建构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体系寻求思想资源。文艺学家研究古代文论,应力戒脱离古人的文本和语境,强人证己,力戒比附西方文论,游谈无根。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不应停留在词语和口号,关键是从当代的文学实际出发,以解释、解决文学发展中的问题为目的。  相似文献   

15.
过去学术界许多历史学学者把彝语支民族说成是古代从我国西北地区迁徙到西南地区的.这种认识,随着近年来民族研究工作的深入,对彝语支民族"北来说",人们提出了很多疑问.至少在很多方面证据不足.有诸多证据显示,彝语支民族是自古土生土长在西南地区的一个以"黑""白"为自称的人们共同体.大约在两汉时期分化形成不同的各个语言和民族.  相似文献   

16.
复古派"末五子"之一的屠隆文学思想表现了由复古向性灵过渡的特征.屠隆的"性情说"提倡文学抒发个人性情,以"各极其致"取代格调作为评价文学的标准,从而超越了复古派的格调理论."性情说"是对复古派"情真说"的继承和发展.从屠隆"性情说"的内涵中可以看到,随着时代思潮的变迁以及文人思想的变化,复古理论中的某些理论内涵会发展成导致复古派消亡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17.
诗的神奇魅力在于“场”效应和“混化”效应,这里所说的“场”,就是对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和时空环境三者互动的整体把握。这种“整体把握”,又叫“混化”。三者的相互渗透,能使诗句产生“易染性”,哪怕是熟语套话.甚至枯燥的数字,在整体中,也会受感染而有了诗意,产生魅力。这种“场效应”和“混化效应”,在古文论中谓之“气”,有了“气”,诗就会被激“活”。  相似文献   

18.
对于《古诗十九首》,众学者历来都立足于从文学和艺术的角度进行鉴赏和解读,本文试图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来给《古诗十九首》中的隐喻加以分类、解读,并尝试运用概念整合理论来分析其中有代表性的诗篇.  相似文献   

19.
欧阳修首创《诗话》,其后,《温公续诗话》、《中山诗话》相继出现。初期诗话以其丰富的内容、自由的体制和活泼的风格为诗话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初期诗话所包涵的内容、理论主张、独特风格以及它在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史上的价值等值得人们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