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课标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由此可见,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帮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培养和提  相似文献   

2.
一、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是为了反映生活,要想准确地反映生活,就必须了解生活。了解生活的方法是学会观察,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怎样指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呢?  相似文献   

3.
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年级学段目标中对习作教学明确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在习作教学中,我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这一要求,结合教学实际,按小学儿童的年龄特征,生活经验,知识水平,有计划地进行习作训练。在小学阶段,让学生扎扎实实地打下良好的习作基础。  相似文献   

4.
作文,是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感受生活的重要途径。叶圣陶曾说过:“通常作文,胸中先有一腔积蓄,临到执笔,拿出来就是,自然得很。”《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这样,学生在习作时自然会下笔千言,有感而发,从而“乐于书面表达”愉快地习作。  相似文献   

5.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前提。所谓观察能力 ,是在有目的、有计划以及有思维活动参与的感知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比较稳固的认识特征。观察能力既是智力的门户又是智力的源泉。习作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能力 ,又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事物 ,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的影响 ,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还处于萌芽状态 ,对生活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独到的发现 ,使许多生动新鲜的材料从身边悄悄溜过…  相似文献   

6.
漆伟英 《教师》2011,(13):77-79
说起写作,新课标指出:第一阶段要让学生对写话有兴趣,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第二阶段要让学生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的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第三阶段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相似文献   

7.
一、教会学生感悟生活,激发写作欲望。 作文言之无物,内容空洞,或脱离生活,或对生活理解肤浅、片面,甚至偏激,这是当前学生作文的共性。其根本原因是学生远离了作文的源泉——生活。“新课标”中的写作教学为此明确指出:“学生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教会学生观察生活,是对学生最好的写作指导,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我们对美的发现。因此,教师要在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8.
"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是新课程标准在写作方法方面提出的具体要求之一。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试图从方法准备、词汇准备、对象选择等三个方面破解观察习惯培养的难题,让学生的习作真正"我手写我心"。  相似文献   

9.
正体验生活之甘甜,让学生在习作中享受,做起来的确是一件很难的事,但如果教师用心观察,发现小学生的特点,照样可以激活小学生的作文兴趣,使学生把作文当成一种乐趣。那么怎样才能激活小学生的兴趣呢?其实方法有很多,下面笔者就探讨一二。一、在体验中快乐在习作教学中,教师不但要让小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使他们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还要让学生亲身去实践,用自己的耳鼻眼去感受身边的事物,感受大自然。这样,学生就会得到最真切的感受,同时也是享受,从而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  相似文献   

10.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于缺少发现,一些学生对发生在身边的事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导致习作时即便搜肠刮肚也是只言片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  相似文献   

11.
李文平 《今日教育》2014,(7):118-118
你是否有这样的苦恼,学生写作文总觉得无话可写,思路打不开,即使勉强写出来。也是干巴巴的。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课程标准强调: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写作素材。因此,在小学生写作起步时,教师就要训练小学生如何去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更能提升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2.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指导学生作文要从生活入手。教师要引导学生更多地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实际接触到了事物,对生活有了亲身的感受,才有可能用文字真实而富有情感地将它们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13.
综观小学中年级的教材及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可以明确地知道中年级的习作内容应以观察习作为主。那么要写好观察习作,必须"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必须"重在激发学生观察的驱动力量"。现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激发中年级学生观察驱动力的招数。  相似文献   

14.
观察是写作的第一要素,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小学三个阶段的训练目标分别为"留心周围事物""观察周围世界""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统编教材第一个习作单元(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主题即为"留心观察".单元教学从"单元整体"着眼,重构教学活动;从"实践活动"着手,让学生在"多维空间"的真实情境中"多维体验";借助"语言支架...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3阶段(5-6年级)学生在习作方面应达到的要求有:"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灵活地丰富自己的思闻,积累写作素材",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写作经验,在日常学习和阅读中也积累了不少词汇,这阶段的语文教师要顺应学生发展的需求,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素材,创新选材,为今后的语言表达奠定坚实的基础。笔者认为,除了语文教材中指定的习作,日记和剧本创作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教师应从平时的创作入手,从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相似文献   

16.
在习作过程中,学生常常因为缺乏写作素材而无法完成习作。教师需要分析原因,并想方设法地丰富学生的生活,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让学生养成勤于积累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相似文献   

17.
初中作文训练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只有认真观察事物,仔细发现,才能为习作取得丰富的素材。因此,老师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事物的习惯,必须从学生的日常习作习惯入手。  相似文献   

18.
冯兰婷 《小学生》2012,(11):44-44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可见,丰富学生生活,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是积累写作素材、提高习作能力的关键。一、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观察和写作著名作家孙犁说过:"作家不是教室里培养出来的。"我们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带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这部"无字"的大书。还要引导学生积级参加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有目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因此,只有让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积累生活,才能让学生习作开出更美的花.  相似文献   

20.
扶教成 《小学生》2012,(10):14-14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要求:"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因此,教师在平时习作指导训练时,应通过创设条件,丰富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习作。生活化习作提倡营造一种轻松、和谐、自由、宽松、没有距离感的氛围,引导学生真真实实地用最平常心态来习作,真正达到说真话、吐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