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品德与社会》学科培养学生诚信美德的意义1.有利学生诚实做人。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然对于人格和品德可塑期的小学生来说,不诚实、不诚信的现象随处可见。现通过"品德与社会"学科,利用某些单元和内容,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诚信教育,让学生认识说谎骗人的害处,明白诚信做人的意义和行为准则,从小让学生拥有诚实的美德,养成诚实守信的习惯,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学生顺利的社会化,有着较为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现如今的小学德育艺术教育中,学生所接受的教育都是一些简单的文化知识,其实质性的教育意义并不大。作为小学德育艺术教育的核心学科,品德与社会担负着传播优良美德的重任,要求在课堂上把德育内容全面地传授于学生,培育他们优良的品格。主要探讨了教育叙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的实际应用,提出了实质性的提高策略。  相似文献   

3.
<正>一、前后"延续",整合教学新课标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的教材是按照一定的知识结构编写的,形成系统体系。如第八册  相似文献   

4.
放开学生心扉,将学生真实的思想和生活经验引进课堂;引导学生进行课外调查,促使学生更多了解社会生活;精心把握、指导学生的真实思想.这是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中贯彻"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这一基本理念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为每节课制订切实可行的课程目标,这是提升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活动实效性的前提;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把"以学生为主体"真正落到实处,这是提升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活动实效性的有力保证;同时,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既要注重高水平的预设,又要注重动态的生成,并且要积极引导学生把活动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校园延伸到社区,这也是提升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活动实效性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6.
优秀古诗词蕴含着经历史千锤百炼的优良传统美德,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巧妙应用,课始诗词,先声夺人蕴激情;课中诗词,潜移默化引共鸣;课末诗词,锦上添花显主题。让学生在理解和欣赏古代诗词中自然而然实现品德的内化,从而达到低耗高效的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教书育人的课程,也是小学教学中的基础课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实践中必须加强重视,并且正确引导小学生,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这对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大有裨益的。主要对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进行探讨,进而使学生在实践中提升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8.
王贵 《中小学电教》2009,(1):153-153
<正>《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的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  相似文献   

9.
<正> 201.坦荡胸怀对日月,不惧旁人说是非。20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203.得宠思辱,居安思危。204.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205.挥金逞英雄,家计渐渐退。206.青出于蓝胜于蓝,冰生于水寒于水。  相似文献   

10.
生活是《品德与社会》教育的载体。教育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教师应把生活化的教育作为品德教育的切入点,以生活实例为载体,使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在生活中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1.
正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题记1948年秋风萧瑟,寒雁划空,朱德总司令一行来石家庄视察,在他的提议下,石家庄人民政府利用当时的"胜利公园"旧址改建成了烈士陵园,以纪念牺牲在华北大地的诸多革命先烈,著名的冀中回民支队司令员、民族英雄马本斋就在此安葬。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品德课程新课改的逐步深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不断出现新的活力,再也不见了往日的"单调"与"沉寂",演绎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一首首美妙的歌曲,一个个有趣的活动……我们的品德课堂看似那么"美丽",那么"热闹",学生对道德的认识看似那么深入,可是若检查学生的道德行为,则实在不敢恭维,如说脏话、说谎话、践踏花草、折枝掐花、欺负弱小等不良行为时有发生,为什  相似文献   

13.
<正>"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以儿童社会生活地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  相似文献   

14.
儒家的仁爱教育和诺丁斯的关怀教育在精神实质和教育理念上有很多相通之处,如都把情感作为道德的基础,重视情感教育;均视家庭教育为教育的起点.但两者也存在很多不同之处,如仁爱作为个体美德与关怀作为关系美德之不同;重责任教育与重权利教育之不同;培养男性为主的君子与培养两性平等的关怀者之不同.仁爱教育与关怀教育之比较,不仅有利于解释仁爱教育的现代化内涵,而且也能充实关怀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人教版和北师大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为例,对其中所涉及的农村文化进行分析。结论是:现行教材中农村文化所涉及内容应占教材全体文化的56%;并预测出2013—2022年新一周期里,新编或修订版教材中农村文化所涉及内容应占比例约为43%。解决教材中农村文化偏少的主要对策有:按照农村在校小学生数在全体在校小学生数中的比例,并结合未来我国城镇化的水平,调整教材中农村文化内容所占的比例;调整农村文化部分子维度内容的呈现,矫正教材中城市中心的价值偏向;在教材中适当增加"农村生产方式"和"农村人文地理环境"方面的内容。本研究对我国未来小学品德课教材的编制与修订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正>在课堂中展现真实自我、真实生活,进行真实情感的互动,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在《爷爷、奶奶,你们快乐吗》(北师大新课标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一课的课程教学设计和实践中,笔者通过"体验生活"演绎生活"升华生活"三个板块,把课前、课中和课后联结起来;通过师生互动、家校互动、课内课外互动,真正让教学"活起来"  相似文献   

17.
柯国玲 《文教资料》2015,(1):148-149
小学品德课程的教育理念是"以生为本",注重生活资源的开发和运用,通过给学生一个真实和朴实的品德课堂,使学生得到知识的积累和道德的升华。因此,教师在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要转变自己的角色,给自己合理地定位,把自己当成孩子,把孩子当成亲人,把自己当成"顽童",把顽童当成朋友,说话算话,与学生真诚地交流,做好"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  相似文献   

18.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第二卷第二篇中详细论述了其正义思想.斯密的正义思想可以从个人品德和社会伦理两种视角来解读.从个人品德视角看,正义是一种不伤害他人生命、不干扰他人利益的美德,它并不崇高和圣洁,但不可或缺;从社会伦理视角看,正义是一种维护社会存在的制度伦理,它具有强制性,违必受罚.斯密的正义思想对我国现阶段的伦理道德建设有重要参考价值,不过它本身也存在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9.
美德教育在当代道德教育中处于一种"真实缺失"而"假性存在"的状态.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当代道德教育的规范性特征拒斥了美德教育真实存在的可能;第二,传统美德教育在当代深层意义上失落而表层意义上存在的现状造成了传统美德教育的断裂;第三,当代青少年个体对美德教育的本性排斥.对美德教育在当代缺失的成因做深入的分析对于我们走出当前美德教育的虚假状态,走向真实的美德教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创新理念已提出多年,专家学者众说纷纭,见仁见智.作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教师,笔者多年来力图把这一观念应用于教学实践.结合近几年来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实践,本文对主体性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创新的思考与实践作了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