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熊召政的《张居正》问世以后,学界曾有过历史小说创作的真实性问题论争,这场论争虽然一度异常尖锐激烈,但很快就沉寂下来。因为历史小说虽冠以“历史”,实在会与历史保持距离,不然就称不上小说了。就连历史小说的典范之作《三国演义》也有“七实三虚”的评价,一虚就难免失历史之真。熊召政自己也说,他最初的创作希望贴近历史,却因读者反映不佳而改弦更张,  相似文献   

2.
《汉宫秋》是元代杂剧作家马致远的代表作,作品取材于“昭君和塞”。作家根据现实需要对这一历史题材进行了艺术改造,寄寓着作者对历史的认识和对现实的感受,使之成为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历史悲剧。  相似文献   

3.
荣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的《历史的天空》,是军旅作家徐贵祥以抗日战争为主要背景创作的革命战争题材小说,作家在继承早期革命战争题材小说创作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遵循“文学是人学”的创作理念,运用新的历史观、价值观、艺术观,在题材、描写角度和人物个性开掘等方面进行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塑造出了一批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如实展现了人民军队发展历史中的各种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思想冲突。  相似文献   

4.
关注赛珍珠的人大多知道,她是一位勤奋而多产的作家,一生所从事的跨文化创作成果丰硕,包括小说、散文、诗歌、剧本、传记以及翻译等。我将这些作品分为小说创作和非小说写作两大类。赛珍珠的小说,特别是中国题材小说(如已成为经典的《大地》),是极为重要的作品,它们既代表了赛珍珠为沟通中西所做出的历史贡献,“在《大地》上开辟了新的田地,  相似文献   

5.
关于历史题材创作的评价标准与方法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题材创作是当前中国文坛和大众文化领域十分突出的现象。目前学界的相关研究与评论存在一些误区,一是误把历史叙事等同于历史真实,认为不符合历史记载的文学创作就是违背“历史真实”。二是注重个别人物、事件的真实性而轻视作品整体的历史感。三是指责当前历史题材创作过于注重偶然性而歪曲了历史的必然性。导致这些误区的主要原因是论者对“真实”概念的理解有失偏颇。其实,“真实”这个概念,无论是指生活真实、历史真实还是艺术真实,实际上都是主观经验,只不过不是任意的主观经验,而是有条件或者限制的主观经验,是建立在具体语境中的、以主体间性为基础的主观经验,是一种“共识真理”。这才应该是评价历史题材创作的基本标准。具体研究方法则应该是以重建历史语境为基础的综合性阐释,其要有三:一是重建历史语境,从而形成深厚的历史感;二是提倡一种“循环阅读”的批语方法,从而把握文本与文化历史语境之间的关联性;三是深入体察接受者的普遍心理,从而寻绎出历史题材作品成功与否的现实原因。  相似文献   

6.
传记文学具有独特的社会功能,历史题材的传记文学创作面临挑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时代要求作者队伍的扩大,要求作者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要求作家学者化,学者作家化,只有两方面有机结合起来,才有可能创作出一流的可以传世的传记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7.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经典文本--重读《红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世纪40年代末发生在重庆中美合作中的狱中斗争为题材的《红岩》,一直保持着新鲜的魅力,形成了中国当代学的一种奇观。《红岩》具有史诗性特征和宏大的有机结构,打造出了那个特殊时期、特殊环境的一座巨大的英雄群雕,同时作家还将审美视点投向英雄群雕的人性光辉。因此,尽管《红岩》也有它无法摆脱的某些历史局限性,但是由于它具有比较全面的审美功能,能够依然活跃在当代读的理解与感应当中。对于如何提升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甚至主旋律作品创作的艺术水平,《红岩》是一个相当有价值的参照系。  相似文献   

8.
新历史小说与现代史的另一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历史小说”之“新”,不在其题材之新,而在于它提供了新的历史叙述方法,新的历史观念和新的艺术表现手法。在新历史小说中,将家族史与现代史结合起来写,立足于民间和边缘化立场叙述中国现代史成为一种极普遍的创作现象。新历史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中国现代史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9.
《原罪》中的作品大多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和中期,题材选择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三维构向,并表现出对形成“革”灾难原因的思考,但没有形成自己的特点和深度。  相似文献   

10.
转型期报告文学创作更加注重题材的深度挖掘和形式的创新拓展,突出表征之一便是对于“三农”题材的重点开掘与认真打理。其中,具有代表性并形成社会轰动效应的作品当数《我向总理说实话》、《中国农民调查》、《革命百里洲)等。这些作品的面世,不仅对当代中国农村的改革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而且明显有助于社会公正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并且从整体上优化了转型时期我国报告文学的创作格局。以湖北农业、农村、农民为表现对象的《革命百里洲》,无论在题材开掘还是形式拓展方面都堪称此期“三农”报告文学系列中的精细之作  相似文献   

11.
姚雪垠以历史小说《李自成》彪炳于世,张一弓以当代题材《犯人李铜钟的故事》享誉文坛,他们的创作都处于一种“不吐不快”而又“心有余悸”的尴尬境地,为了摆脱这种困境,姚雪垠向现代求援,以期求得政治上的庇护;张一弓则向历史求助,以此来增加政治上的保险系数,他们在达到目的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思考这种文化现象的成因及其带来的艺术上的巨大损失,对当前文学创作的繁荣发展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12.
历史题材小说作为当下文坛的热点话题,已被评论界广泛关注。“谁在言说历史”、“如何言说历史”是研究者探讨的重点,基于此文章从主体历史观和多元历史叙事入手,深入分析近年来历史题材创作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3.
苏童的创作由历史题材转为现实题材,《人民的鱼》就是通过寻常事反映时代变迁的现实题材。苏童讲故事的能力在作品中充分展示出来,叙事节奏的控制和意象的运用使故事紧紧抓住了读者。与其二十世纪80年代的创作相比,苏童有所改变也有所保留。  相似文献   

14.
历史价值观对于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成为创作中最为关键的一环。近年来,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制作和播出数量快速增长,成为电视剧平台的主要题材之一,优秀剧目不断出现,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教育和革命历史普及效果。随着更多的创作者进入这一领域,作品中也出现了一些历史价值观混乱的问题。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专注于对革命历史的表达、演绎和重现,强调主流价值观的优先地位,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属性。它除了要符合一般历史剧在历史价值观方面的基本要求之外,还具有特殊的评判标准,以及来自当代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更加具体严谨的审视与观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中的历史价值观应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定位,准确把握“人民性”“客观性”和“当代性”的内涵与外延,努力实现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历史价值观的正确表达。  相似文献   

15.
论文对1917-1949年间现代作家以《水浒》中梁山故事相关题材为改编对象创作的小说、戏剧进行了整体考察,对相关作品的数量、创作年代、改编方式、题材分布等情况作史料上的整理,并根据作品的取材与思想倾向梳理出主要的三大主题类型:侠义类创作、人性化创作和意识形态创作。同时,结合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改编者的创作心态以及读者的接受期待,对各类主题的作品进行介绍与分析,由此探寻其所反映的时代风气、历史进程、文化影响等丰富内容。  相似文献   

16.
夏航 《教书育人》2010,(6):108-109
历史题材绘画是对人类以往重大经验和历程的画面再现,是沉淀下来的关于民族国家历史的珍贵记忆。历史题材的绘画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能够体现人们的民族精神和艺术家本人对社会的深刻思考,以宏大的场面和完整的叙事情节向人们展示可歌可泣的历史场景。在创作上,历史画有它自身的艺术规律和技术难度。它强调深刻而不是灵动,它是一部交响乐而不是即兴演奏。一切画面因素都要求被安排得恰如其分,而且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研究历史题材绘画作品中营造宏大气氛的手法,不但可以站在历史的高度重新去把握时代的脉络,而且可以领略“借古喻今”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17.
文学评论家童庆炳说过,“童年时期的经历,特别是那些印象深刻的体验往往给艺术家的一生涂上一种特殊的基调,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艺术家对于创作题材的选择和作品感情或情绪的基调”,井上靖也不例外。论文选取反映井上靖童年生活的自传体作品《绵虫》,通过深入分析此作品中其孤独的萌芽,发展及最终形成,以期为井上靖的孤独来源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水调歌头》词调名来自隋曲《水调》,但是久经历史变迁,它在音律上已与原曲迥异。两宋词坛上该词调作品多不出苏舜钦“沉郁忧愤”与苏轼“旷达超迈”二路,然不管哪类作品,大都具有题材内容社会化、情感取向反悲伤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明代翻案剧的产生,既有历史的承传性,也与当时的时代思潮有关。此外,为了迎合观众,在作品题材上的求新求异、为当时的言情大潮推波助澜等,都是剧作家不容忽视的创作动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李有才板话》不单是一部“问题小说”,也是一部集中宣传毛泽东主席当时为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发出的重要指示、号召的“政策小说”。作家虽有明确的宣传政策的意识,作品并无图解政策的痕迹,这是这部小说的又一突出成就,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是又一突破和创新,在怎样利用小说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上提供了成功的范例。遵循文学创作规律艺术地体现政策,与图解政策根本不同。任何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生活都可以产生政策小说,我们不但不应避讳,而且应该提倡。要高奏时代的主旋律,就应大力创作《李有才板话》式的现实题材的政策小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