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他是一位不倦的哲学和科研思考践行者,胸怀远大的人生理想,在哲学、科研之路上做一个人的远行。尽管哲学、科研之路漫长无边,但是他仍然一往无前地前行。他就是杨南华。1949年7月出生于江西宁都的杨南华,1984年毕业于  相似文献   

2.
谈起纳米纤维材料深入浅出、滔滔不绝的冯章启,很难让人将他和"80后"联想到一起。出生于1981年的冯章启,比起许多同龄人而言多了几分成熟与理智。辗转多地求学、海外深造、醉心科研、经历数十个科研项目,这些经历让冯章启早已显示出一位科研学者的风范。而赋予他成熟与成长的,便是他时刻挂念的纳米仿生材料科学。初探纳米魅力冯章启的求学之路很忙碌。"本科在山东大学,硕士在暨南大学,博士在东南大学。"冯章启一边说一边笑着调侃自己的每个求学阶  相似文献   

3.
对于王西彬教授自己来说.他的这条走得并不十分顺畅的科研之路并非“苦旅”,这想法只是来自于其家人、朋友以及走在科研道路上而后迎难而退的人们。他自己在面对重重困难时只是微笑,然后执着前进。这精神一直伴随他走到今天.并昭示着未来的成功。  相似文献   

4.
<正>培根曾说:"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心是知识的萌芽。"对于个人来说,好奇心能为心灵提供养分,激发创造力,促使人们发现全新的世界。"85后"钱苏昕正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不断攀登科研高峰,逐步成长为西安交通大学(以下简称"西交大")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副教授的。在清华大学读本科时,一门专业课让钱苏昕对制冷原理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为了破解其中的奥秘,他逐渐踏上了研究之路。  相似文献   

5.
<正>"夫春树桃李者,夏得阴其下,秋得其实;春树蒺藜者,夏不可采其叶,秋得其刺焉。"春去秋来多少载,天津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教授李春举扎根在教学及科研岗位中,兢兢业业,始终如一。在教学上,他丹心励耘,栽遍桃李,是勤勉、认真、负责的典范,更是学生们学习的榜样。在科研上,他埋首超分子化学研究,深情躬耕、更上一层楼,用他对科学研究的无限热爱及无悔付出,默默贡献着自己的研究力量。  相似文献   

6.
<正>16岁上大学的刘维宁,在大部分人眼里是标准的"科学家",从履历上看他确实也一直都在与科学打交道:1978年7月,初中毕业考入武汉大学空间物理系无线电物理专业;1981年8月,通过中美物理联合招生计划赴美国俄勒冈大学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1983年8月,转学到美国莱斯大学空间物理和天文系,1988年5月,正式获得该校博士学位;1988年至1990年后在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地球与行星物理  相似文献   

7.
郭光灿当年的研究方向如今已成热门,而他本人则将视野再次转向少人问津的"冷门",尝试探寻量子世界的本质。中科院院士郭光灿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畅游在量子世界。在这个深奥的研究领域躬耕数十年,他的探索之旅也愈加深邃。  相似文献   

8.
杨兆华教授,现任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学校重点科研方向"电力电子与运动控制"学术带头人。1964年7月出生,1986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并留校任教。1994年,调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至今。1998年至1999年间曾在英国STAFFORD大学进修。多年来,他勤奋耕耘,先后指导研究生6名,荣获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佛山"宣教战线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荣获佛山市教育基金二等奖。他刻苦钻研,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科研成果丰硕,荣获广东省机械科技进步奖1项,佛山市科技进步奖5项。此外,他还担任着全国电力电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电压委员会高压电器分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电气商会副会长,广东省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佛山市电机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佛山市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等社会职务。他对教育和科研的贡献,得到了学界同仁们的一致认可与好评。  相似文献   

9.
正现在,在龚和贵看来,科研不仅是一种兴趣和追求,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只是从接受,习惯到喜欢,他这一路走得并非那么顺畅。1 991年,龚和贵考入郑州轻工业学院化工系精细化工专业。起初,专业对他来说不过是志愿表上的黑字,提不起兴趣,但一段时间后,他发现并非如  相似文献   

10.
正古龙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对探索翱翔于物理科学世界的张威来说,物理科研世界亦如"江湖",立身于如此"江湖"之中,他早已习惯了用"广交好友"的方式来博取众长,从而确保自己的科研能够站在时代前沿。张威毕业于北大物理系,先后在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美国密歇根大学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和从事博士后研究,从2008年起至今进入中国人民大学物理系担任副教授、特别研究员。如何在人文荟萃的学府里演绎"别样"理工之光,是他和他的新同事们面临的  相似文献   

11.
<正>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摘自汪国真《热爱生命》对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黄志明研究员来说科研亦如人生,需要投入极大的热情,一旦"选定方向",就要"静下心来,坚持不懈,不怕挫折"。正是怀抱这一信念,才让他在十多年风雨征程中收获了满园硕果。黄志明于1971年7月出生。自1999年参加工作以来,主要从事科学仪器、室温红外探测、太赫兹光源与探测的研  相似文献   

12.
40年是树苗成长为大树的时间,40年是懵懂到不惑的人生之路。而对于一个科研人来说.40年承载了他全部的智慧与成就.更浓缩了人生最宝贵的经历与时光。从1970年至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王占林在航空航天机电、液压与操纵的科研路上攀行了41年。曾经求索的孤寂、奋斗的艰辛、创业的艰难如白驹过隙,穿梭在时间的长廊里,  相似文献   

13.
正我国地处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自古就是地震多发区。千百年来,中国人对于地震的研究从未停止。在南方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副研究员韩鹏的科研生涯中,减轻破坏程度一直是他从事地震研究的一个重要目标。多年来,秉承着这一科研信念,韩鹏扎根在统计地震学、地震预测及风险评估,地球电磁学,信号处理与数据分析等方向的研究中躬耕不辍。"用科学来减少地震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捍卫人类生存的权利。"韩鹏始终行走在抗震科研一线。  相似文献   

14.
"只要心中有理想、有希望,坚持不懈地去奋斗,无论生活如何艰难,一切都会变得美好!"山东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副教授石锋,一直以此自勉。石锋出身寒门,在周围的人看来,他能够一路不停歇地坚持至博士后已属不易。在山东师范大学从事科研的初期,科研平台低、经费短缺等更是成为他无  相似文献   

15.
正在人的一生中,如能发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并为之奋斗,获得满足,便是最幸福的事情。在深圳大学心理与社会学院教授张丹丹看来,自由成长、发现兴趣、坚持选择、勇于探索,便是她人生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张丹丹的求学以及科研之路,优秀总是如影随形。从"误打误撞"步入生物医学工程领域,随后又转入心理  相似文献   

16.
李峥 《内江科技》2007,28(1):136-136
在物理的教学中,常常会发现有一些学生因为学得不好而对物理不感兴趣;遇到难题不能迎难而上,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结果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在教学中,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挖掘,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正如何评判自己当下的研究方向是否正确?李福生给出的回答是依据兴趣。如何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好?他则说要善于思考。多年来,电子科技大学李福生教授致力于网络化与智能化仪器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与云计算技术、自动化测控技术、智能化电机控制器技术、智能风电装备与控制技术及智能无人机控制器领域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他说:"我们首先要追随自己纯粹的科研兴趣,然后通过思考将兴趣转化成对社会有实际意义的事情"。  相似文献   

18.
我是湖北黄石教育学院的一位物理教师,我先生是湖北黄石七中的一位物理教师。自从《发明与革新》杂志创办以来,我们一直是该杂志的热心读者。1999年,因我在外进修学习,错过了订阅时间,去年7月回校后,我赶忙汇款给杂志社邮购了一套1999年的合订本,可见该杂志在我们心目中的地位。每一期《发明与革新》,我和先生都要仔细阅读,深感受益匪浅。我先生最喜欢的栏目有《发明参谋》、《创造探幽》、《知识产权》、《我与发明》等,在这些栏目内容的引导、启发以及他本人的努力下,近几年来,他已获得两项国家专利;而我本人最喜欢的栏目是《创造教育》,…  相似文献   

19.
从古至今,天空总是能带给人无限的向往与遐想,而郑浩对于物理世界的思考也是从仰望星空开始的。为了这一梦想,他先后前往英国伯明翰大学、德国基尔大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从事实验凝聚态物理前沿研究工作,在新奇拓扑物质的物理性质研究、单个原子量子电子学行为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性科研成果。如今,他立足上海交通大学这一平台开始了物理科学探索之路,力图在这里实现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20.
16岁上大学的刘维宁,在大部分人眼里是标准的“科学家”,从履历上看他确实也一直都在与科学打交道: 1978年7月,初中毕业考入武汉大学空间物理系无线电物理专业;1981年8月,通过中美物理联合招生计划赴美国俄勒冈大学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1983年8月,转学到美国莱斯大学空间物理和天文系,1988年5月,正式获得该校博士学位;1988年至1990年后在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地球与行星物理研究所做博士后;1990后在加拿大从事空间物理的研究和科学管理工作,后担任加拿大国家航天局日地及大气科学首席科学家;2011年,在国外生活30年的他回到北京,成为“夸父计划”首席科学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