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弄懂不理解的词语和对表现中心思想有较大作用的词语,以便他们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景阳冈》中的“挨”,就是这样一个词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理解的:首先,我让学生带着这样一个问题读课文最后一节:“课文最后一节是怎样描写武松打虎后下冈的?”这个问题比较容易理解,学生读后即可明白:“武松在石头边找到了毡笠儿,转过乱树林边,一步一步挨下冈来。”我把“挨”这个字板书在黑板上,然后问学生:“挨”是什么意思?学生只能从字面上或查字典理解,认为“挨”是“顺次”“靠近”的意思。有的…  相似文献   

2.
张维萍 《成才之路》2014,(28):45-45
前段时间,笔者到一所学校听课。在上课的时候,老师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学生感到非常为难,总是不能准确地说出某个词语的意思。但是,我惊奇地发现,一个学生将课外学习资料上的词语理解抄写在书页上。毫无疑问,这个学生在课前做了准备。但是,也因此引起了笔者的深思:在课堂上,词语意思的理解如此走过场,学生怎么能感悟到语言的温度呢?如何引导学生走进词语的“生命”,语文老师责无旁贷。  相似文献   

3.
<正>要认的字:程魔术建筑演营务判饲养一、教材简析这个板块的“识字加油站”呈现的是两组职业名称,第一行是含“师”的,第二行是含“员”的,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词语的语境中认识这11个生字。文中泡泡“邻居王叔叔是一名理发师”的提示,旨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能运用其中的词语说句子。这个板块呈现的10个词语,都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理解并不难,字词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构字理据上去理解和识记。  相似文献   

4.
词语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运用字典自学词语的能力,更要教给学生自“悟”的方法。一、结合课文情节“悟”。词语运用于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因此理解词语必须首先考虑语境,引导学生自“悟”。如《再见了,亲人》一文中的“雪中送炭”这个成语,可先让学生朗读第一段,然后设问:师:谁能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的“雪”指的是什么?生:“雪”指志愿军“空着肚子”战斗。  相似文献   

5.
四月的梨都砀山。于永正老师正在执教《惊弓之鸟》的第二课时。讲到“孤单失群”这个词语,学生理解遇到了困难。于老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解决这一重点词语时,一个男生闯了进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情况,于老师放下手中的课本,走到他跟前,摸了摸他的头,笑眯眯地问道:“你刚才在什么地方?”  相似文献   

6.
<正>众所周知,词语是构筑语言生命体的“细胞”,占据着语言学习、使用最核心的位置。所以词语教学自然成了语文教学中最基础、最根本的组成内容,它贯穿于语文学习的全过程。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词语知识也是学生理解语言、正确运用语言的重要环节。因此,阅读教学应该以词语为语言文字学习的基础,引导学生以“言语”的形式在课堂中探究,从而开启词语有效教学之门,创设词语教学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7.
<正>【教学目标】1.认识“肆”“桅”等7个生字,会写“艘”“航”等14个生字,积累“放肆”“吓唬”“风平浪静”“心惊胆战”等词语。2.通过创设任务情境,引导学生梳理故事情节,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3.通过创设任务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思辨性阅读,能有理有据地分析孩子遇险的原因,还原船长用枪逼孩子跳水的思维过程。4.通过创设任务情境,引导学生迁移阅读经验,通过合理推断,续写小说《鲨鱼》的故事情节。  相似文献   

8.
顾守秀 《现代教育》2003,(10):41-41
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是中学物理基础知识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要使学生建立清晰的物理概念,准确地掌握物理规律,只有抓住其中的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围绕这个词语设置问题,来理解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从而使其智力、能力得到发展。如惯性的概念:“特体总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惯性是一切物体固有的属性”。教师围绕“一切”设置问题,先让学生说明“一切”一词的意思,再引导学生对“静止的物体没有惯性,运动的物体才有惯性”进行质疑,答案非常明显。物理概念,物理定律中这样的例子非常多。  相似文献   

9.
词语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教学大纲指出“对于含义比较深刻的词语,要理解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和对于表述思想感情的作用。”在教学中,我除教会学生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词义外,还采取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词义及认识它在课文中的作用。一、结合语境理解词语词语是构成语言的基本材料,许多词语只有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能领会其确切含义。因此,在教学中,不要孤立地讲解词语,而要把词语放到文章中引导学生去理解。如教学《我的弟弟“小萝卜头”卜文中的“折磨”一词时,我先让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联系描写“小萝卜头…  相似文献   

10.
四月的梨都砀山,春日载阳,于永正老师正在执教《惊弓之鸟》的第二课时。讲到“孤单失群”这个词语时,学生的理解遇到了困难,于老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解决问题,这时一个男生突然推门而入。面对突如其来的情景,  相似文献   

11.
在“以读为主”的阅读教学中,老师的引导是十分重要的。怎样去引导呢?这就需要教师深钻教材,根据不同的文本内容,合理设计教学的切入点,以点带线,推进阅读。这个切入点就像建构主义倡导的“支架式教学”中的支架,让学生沿着支架一步步向上攀升。下面,就此谈几点体会: 一、根据关键词语设计切入点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出自名家之手,那些经典之作的“文眼”往往就是一个词语,找准了这个重点词语,就有了切入点。比如,老舍先生的《林海》,课文中三次出现的“亲切”、“舒服”,就是课文的关键词。抓住这个词语来阅读,就能读懂课  相似文献   

12.
词句训练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要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又要使学生认识作者是如何运用词语和句子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一、抓住重点词语,进行理解与运用的训练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认识理解”这个层...  相似文献   

13.
比较,是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的有效方法。因为“有比较才有鉴别”,才能发现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品析语言的意蕴情味,从而培养语感能力。通常有以下四种比较的形式:  1、换比即更换课文中的词语、句式、语序或标点,引导学生进行比较。  换词语。锤炼词语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功,课文里不乏炼词的范例。如《燕子》一文写小燕子“从南方赶来”,这个“赶”字极富情趣,堪称拟人妙笔,使燕子的欣然赴约、匆匆赶路的形象跃然纸上。教学时,可换成“飞”字与之比较,以培养学生对语言运用的情致韵味感。  换句式。为了获得理想的表达效…  相似文献   

14.
英语写作“焦点式反馈”是以语言交际为根本目的的一种教学反馈模式,通过引导学生有选择地运用有助于词语输出的词语学习策略,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通过对单词在不同语境中的运用进行“焦点式”的纠错性反馈,经过反复反馈,重新调整他们使用的词汇学习策略,增强学生学习词语的效果,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15.
义务教章小学语文“大纲”范土,“要变视名养学生的自学能刀”,“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主和地进行学习”O同语教学也应遵循这一要本,使学生在理解词语,积累词汇的同时,学会自学词语的历法C这样自助于调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后退学史的聪明刁曾,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连养学生的自学能刀。做法:一、从词素入手理解词语在汉语词汇中,吕成调S成语的数量场等,2们中不少的词语和以从经成这个何田们累人手工理解。例如,义勇教章小学语文第四四中的“欢快”这个词,“观”表示班乐,“快”表示较快,吕超采是欢乐较快的意…  相似文献   

16.
词 语一般有两重意义。一是字面意义 ,即字(词)典字上所作的解释 ;一是情境意义 ,即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所隐含的意思。对学生来说 ,后者不易理解。语文教学大纲指出 :“教师要指导学生逐步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现列举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几例 ,谈如何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一、从词语所在的句子中找解释有的词语 ,在本句中便可找到解释。如“那时候 ,秦国理屈 ,就没有动兵的理由”中的“理屈”就是后面“没有理由”的意思。(《将相和》)有的句子 ,前半句把词语的意思表述了 ,后半句才出现这个词语。如 :“这就是人们…  相似文献   

17.
比较的方法是理解语言文字极其重要的方法,通过比较,使学生理解体味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妙处,真正达到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目的。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常用的比较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一、换词比较把句子中一些词语换成另一些意思相近的词,让学生通过比较,领略这个词语将具的情味。如《麻雀》一课中有一个句子“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这句话写出了小麻雀处境很危险。教学时,我把“走”字换成“逼”字,然后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比较理解。通过比较,使学生领会到:把“走”换成“逼”表面看来,能使气氛更紧张…  相似文献   

18.
为了让学生养成自主识字的好习惯,我探索出随文识字“五步法”。下面以《天鹅》的第一课时为例,谈谈这种方法的操作步骤。第一步:找出处读句子,初步感受词语含义。我先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请学生把需要学习的生字在书中圈出来。同时,孩子们也将带有“洁”字的词语“洁白”标了出来,引导孩子读这个句子,初步感知“洁”的意思。  相似文献   

19.
词语是构成语言的基石。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词语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然而,在当前的语文课堂上,还有存在“对词讲词”的教学情况,抽象地讲解,让学生听得迷糊,学得辛苦,教学效率低下。词语是有生命力的。只有在丰富的语境中,才能了解其意义,并获得深刻的记忆。因此,在词语教学中,要为孩子们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通过学生的对话来丰富对词语的感晤,实现词语的“增值”。一、在对话中增加词语的意蕴 新课标要求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让学生有更多的运用语文的资源,进行语文实践的机会,开展自主、合作等学习活动。在词语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语文材料的过程中,通过对话来理解词语的内涵,提高学习的效率。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进行适当的对话引导,激活学生的思维。例如,在学习《祁黄羊》这一篇文章时,我带领孩子们对文中“兴亡”一词进行了对话。师:小朋友们,你们有没有发现文中“兴亡”这个词啊?哪位小朋友来说说自己对它的理解?生:“兴”是指兴旺,“亡”是指灭亡。“兴亡”是指国家、民族的兴盛和灭亡。师:你说得很好!那在读到这个词时,你们心中想起了什么?生:我想起了历史上王朝的兴起和灭亡。比如,唐朝灭了隋朝,发展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师:真好!一个国家的兴亡靠谁呢?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国家的兴盛和强大靠每一个人的努力。  相似文献   

20.
郝宝艳 《成才之路》2009,(10):50-51
一、探究文本的语言形象,重在感知理解 很多语文教材文质兼美,是作家创造的源于生活又超越生活的文学艺术世界,其最表层的是字、词、句、段、篇。引导学生探究文本的不同风格的语言形象,是学生积累语言,理解文本隐于字面之后的深刻含义的基础。比如,在学习《飞夺泸定桥》一课时,有一组学生在带领大家学习第6小节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谁能用一个词语来描绘一下大渡河的水?”有的学生说“波涛汹涌”,有的学生说“波澜壮阔”,我立刻感到用“波澜壮阔”这个词语来形容大渡河水不恰当,便及时进行引导。“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此课书,用‘波澜壮阔’这个词来形容大渡河水恰当吗,为什么?”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又是查字典,又是展开讨论,积极探究,而后学生认识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