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督教神学的基本教义表现为对上帝的信仰,古希腊哲学的核心理念是理性。它们是西方人精神世界中的两个基本特质,对西方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基督教神学与古希腊哲学的关系表现为信仰与理性的碰撞。文章以基督教的发展历程为参照,考察古希腊哲学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基督教神学的影响,结论是:基督教神学与古希腊哲学的关系在基督教发展历程中表现为神学对哲学的顺承、弘扬与反叛,具体表现在信仰与理性的关系上是信仰与理性的基本对立、相互融合、最终决裂。  相似文献   

2.
三、了解西方为了认识自己 我们在接触西方文化的过程中,会发现基督教在其中的深远影响和中心地位,有的学者不无夸张地将西方文化归结为一种“基督文化”。基督的信仰是一种与时代同步的理性化神学,亦即康德所张扬的“理性限定下的”神学,理性突破基督教教会律条的高墙,筛选出基督教  相似文献   

3.
一、基本性质 基督教神学价值观念最初的形成阶段是在原始基督教时期。原始基督教的出现在思想理论上有两个方面的来源:一个来源是希伯莱人信仰的犹太教,另一个来源是后期的希腊和罗马哲学。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罗马帝国时期为例,阐释基督教思想与西方哲学的关系,指出不能单纯从西方哲学发展角度看待基督教思想与希腊哲学的关系,而应把握古代西方文化向中世纪过渡的全景,具体探讨冲突双方所处的位置及其作用。笔者认为,从基督教与希腊哲学思想交锋的最终结果来看,主要是基督教神学“解构”了希腊哲学,而不是希腊哲学“解构”了基督教。  相似文献   

5.
奥利金是早期希腊教会最有影响的神学家,也是《圣经》诠释史上一位极为重要的思想家。在奥利金的基督教神学中,深深地打上了希腊哲学的烙印,具有很强的哲学思辨性和知识性。奥利金的诠释学力图使信仰与知识并行不悖,他不仅通过对基督教经典的诠释来阐发他的神学思想,而且发展了隐喻解经法所具有的知识性。奥利金的经典诠释方法论,对贝蒂和伽达默尔等人的诠释学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深入解读奥利金的诠释思想,不仅是一项思想史的梳理工作,同时也是一项理解推动当代诠释学发展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6.
奥利金是早期希腊教会最有影响的神学家与《圣经》学者,是《圣经》诠释史上一位极为重要的思想家。在奥利金的基督教神学中,深深地打上了希腊哲学的烙印,具有很强的哲学思辨性和知识性。奥利金的诠释学力图使信仰与知识并行不悖,他不仅通过对基督教经典的诠释来阐发他的神学思想,而且发展了隐喻解经法所具有的知识性。奥利金的经典诠释方法论,对贝蒂和伽达默尔等人的诠释学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深入解读奥利金的诠释思想,不仅是一项思想史的梳理工作,同时也是一项理解推动当代诠释学发展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7.
希腊哲学以早期自然神学作为开端,经过古典时期的理性神学的发展形成了理性神和一神的观念,最终在希腊化时期以理性与启示的调和为基督教神学所汲取和接纳,并被基督教护教士们用来为基督教信仰作辩护。  相似文献   

8.
基督教神学的形成,是由古典文化、日耳曼文化和基督教相互杂糅而形成的,它的形成历经了早期的教父哲学和后来的经院哲学两个阶段。基督教神学的衰落是多种原因导致的。文章主要从神学内部来探析其衰落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几乎与罗马帝国同时兴起的基督教在传布过程中,因受希腊和拉丁两大文化的影响,具有了不同的文化"基因",进而形成了统一基督教王国中的希腊和拉丁两大教会共同体,即我们所熟悉的东、西方教会。随着帝国的东、西分治,以及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和日耳曼国家的兴起,东、西方教会也处于了不同的政治环境中,双方渐行渐远。同时,罗马教宗对普世教会至高权威地位的坚持必然会与君士坦丁堡牧首地位的上升产生冲突,于是,对普世教会至高权威地位的争夺成为东、西方教会冲突的焦点与"死结"。1054年,罗马教宗和君士坦丁堡牧首的强硬个性的碰撞、以及教义和礼拜仪式方面的争执,成为教会大分裂的导火索。1054年教会大分裂事件的发生,看似偶然,实为必然。  相似文献   

10.
经由长期历史进化而成的基督教并没有完全抛弃希腊罗马的理性传统,其经典本身就为人的自由意志留下了伸张的余地;奥古斯丁神学体系虽因突出肉与灵、世福与永福之间的对立而受到教会的青睐,但它那种蔑视世俗成规和追求个人精神完善的风格,却为文艺复兴时代入学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现成依据。本文把侧重点放在中世纪神学传统与早期近代西方人文主义思潮的历史联系上,通过分析基督教信仰的特质及奥古斯丁主义的两面性趋势,企图从正统的天主教神学中找到近代西方人学理论的某些要素。  相似文献   

11.
对于基督教经典中的最高存在者究竟应该用哪个/哪些汉语词加以翻译?这是比较宗教史、思想史、文化史上的大问题。19世纪,来华的西方传教士中曾有过长期的争论。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不同意以马礼逊圣经译本为代表的用汉语的"神"来翻译God的做法,他从比较角度对汉语中的"上帝"和"神"进行分析,并用它们作为Elohim和Ruach的译名。他不但认为"上帝"和"神"在本质上与希腊罗马的theos和Pneuma一致,而且认为中国宗教具有自然神学的特征,与希腊罗马处在同一发展水平上。麦都思关于"上帝"和"神"的观点深受宋明理学的影响,是当时中西宗教和思想传统相互碰撞、相互作用的结果,对于认识中国基督教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积极的意义。他利用中国文化元素阐释基督教神学的探索是近代中国基督教神学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为西方解读中国宗教乃至文化开辟了一条新的通道,也为中国人认识基督教作了理论上的说明。  相似文献   

12.
塔列耶夫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俄罗斯著名宗教哲学家和神学家。作为教会神学家,他的神学思想却不为非官方教会意识所容忍。他企图建立一个普遍的神学体系,但认为只有基督教哲学是不够的,还需要“生命哲学”。在他的神学思想体系里,教会意识遭到贬低,因此,他具有鲜明的改革倾向。在俄罗斯宗教思想史上,塔列耶夫占有十分独特而重要的地位。本文选择塔列耶夫具有独特性的神学思想进行介绍,特别是他对基督教的本质的理解,对生命的意义的理解,以及对宗教生活中的实质观念如祷告、信、望、爱等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基督教的产生和发展有复杂的历史化背景。罗马帝国境内犹太人与希腊人的密切化关系成为“庸俗化了的”希腊哲学向东方神学过渡的条件之一;随着罗马帝国精神危机的到来,犹太教开始向基督教过渡。基督教虽然在希腊化背景下产生,但其形成主要是与古希腊哲学有密切的关系,并最终从罗马帝国的一种亚化地位上升为帝国的国教。  相似文献   

14.
上帝既是基督教神学的永恒主题,也是西方文学、哲学永远无法摆脱的难题。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杰作《荒原》与后现代主义文学杰作《嚎叫》中上帝角色的"在场"与"缺席",揭示上帝观的演化,考察上帝的命运与人的命运的关涉,力图从一个侧面反映西方现代文学发展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5.
大卫.弗里德里希.施特劳斯的《耶稣传》在西方文化思想发展史中是一部转折性的著作。在由它颠覆的西方传统基督教神学神圣世界的废墟上,现代神学、人类学、宗教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等现代思想逐步生成。由此,我们梳理西方思想文化的逻辑演进不应忽视这部重要的先驱之作。  相似文献   

16.
近代资产阶级哲学是在反对基督教神学的斗争中诞生,在进一步继承和发展古代哲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和自然科学进步的促进下形成。近代哲学的起跑线比较清楚,就是古代哲学的终点线。但近代哲学的发展历程却是错综复杂,有前后相继中的交叉发展,也有两军对垒中的相互吸收。究其逻辑线索,基本上可以理出两条:其一,无论是经验论还是唯理论,首先要解决的都是古代直观认识中,把一个统一的物质世界分裂为世俗世界和天  相似文献   

17.
诠释学理论的研究离不开人文科学的视野。对于以探讨“精神”问题为依归的“精神诠释学”来说,它同样脱离不开作为“精神人文学”的研究视野,即以“天人感应”作为它诠释“性与天道”的诠释学基本原理。以“天人感应”为中心,精神诠释学以“道—言—智—境”的方式展开其诠释学思想观念的行程。这方面,中国哲学积累和总结了丰富的诠释学思想与实践经验。“道—言—智—境”不仅是中国哲学诠释学特有的诠释学运思逻辑,它还具有先验的普遍性,同样可以用来观察与透视以基督教神学诠释学为代表的西方精神诠释学类型。中国精神诠释学采取的是“由圣而神”的诠释学思想路线,而西方基督教神学诠释学走的是“由神而圣”的诠释学研究进路。虽然这两种诠释学的理论出发点与诠释思路不同,但这不妨碍它们都是将作为宇宙之最高终极存在的“神圣精神”作为自己诠释的最高目标。从而,中西两大精神诠释学传统终在诠释学的“终点”和“登顶处”相通与相逢。  相似文献   

18.
艾略特是基督教宗教哲学家诗人,《四个四重奏》堪称诗歌哲学与诗歌神学杰作,其时间主题与基督教深刻关联。该组诗分别以气、土、水、火四大元素为意象,表达了艾略特对现在、过去、未来的存在及时间赎回问题的体悟与思考。  相似文献   

19.
阿奎那把亚里斯多德的理论与基督教神学巧妙地结合起来,从哲学上论证了理性和信仰的关系.并把意志和理性、自然法和神法结合了起来,创立了完备而系统的神学法学体系。本文详细探讨了阿奎那的法系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在基督教神学中,上帝具有创造性、仁爱性与超越性等特点。上帝具有创造性,他创造整个世界,世人对其信仰崇拜;上帝具有仁爱性,对其子民宽容怜爱;上帝具有超越性,独立于世界之外,其意旨决定一切。本文旨在从具体的文本出发,分析上帝这一母题在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