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把握,包括理论来源和哲学根基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回答. 马克思认为生态伦理产生问题的根源是制度问题即资本主义制度,其表象是认识根源、社会根源和城市化建设根源. 解决生态伦理问题的途径是实现科技创新、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全面论述,既肯定了人作为有意识的类存在物能够认识自然、评价自然并改造自然,又强调了自然界作为人的无机身体制约着人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从而揭示了既是"主体"又是"客体"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对"人类中心论"的狂妄自大与过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而抹杀人之主体地位的消极无为观念给予纠偏,这无疑给当前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以理论启迪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3.
生态伦理学的核心内容是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这一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之一,它的提出和论证始见于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在这部手稿中确立了自然界的先在性和客观性的认识论基础,阐明了人与自然的辨证关系,奠定了生态伦理学的基调。这一自然观克服了旧哲学之与人分离的自然观的缺陷,又匡正了当代绝对人类中心主义之盲目开发自然的偏颇。  相似文献   

4.
生态伦理学作为一种具有革命性的新伦理学,具有厚实的生成基础:生态共同体,是人与自然伦理关系生成的本质论基础;自然价值,是人与自然伦理关系生成的价值论基础;生态科学,是人与自然伦理关系生成的认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所考察的自然,不是孤悬于社会历史之外的天然之物,而是纳入人的活动范围、作为对象性存在被社会实践中介过的人化自然。在马克思的视域里,无机界与人类历史都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二者在历史进程中相互规定,在现实关系中相互转化,自然是人的"对象世界",人类生活是"对象世界"的内化,社会是实践基础上人与自然的统一。马克思一百多年前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洞见,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哲学基础,也为现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6.
在马克思的思想中包含着一种深刻而现实的生态观,这种生态观发端于其"对象性"范畴,以"对象性活动"为基础,在现实的实践中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存在关系,并将这种探讨推进到社会历史的存在论层面,揭示了造成人与自然相对立的资本根源。马克思生态观又完全立基于历史唯物主义之中,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根基处包含了人与自然、历史与自然的真正统一,并展现了丰富的生态思想。历史唯物主义对于马克思生态观的根本意义并不在于仅为其提供了视角和论域,而在于历史唯物主义本身就是马克思生态观的理论基础之所在。马克思生态观历史唯物主义基础的阐明对于当今生态理论的发展与生态实践的进行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探讨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不同于探讨人与人的伦理关系,这涉及到我们如何重新理解“自然”的观念,以及在何种意义上把握这种伦理关系。只有把自然理解为“活的”存在,依据马克思的自然的人化、人的本质对象化的思想,在人的“超生命”的生命活动中才能生成和建构这种伦理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所谓的人对自然的“生命价值”的创造,也是一种真实的人本主义的理论态度。在处理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时,我们必须遵循系统原则、平等原则、和谐原则与持续原则。  相似文献   

8.
佛教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伦理思想,为重建人和世界的和谐关系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缘起论是佛教生态伦理的理论基石,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因缘和合而生成。"无我"是佛教的基本观念,主张应以"无我"的胸怀对待世间万物。佛教提倡一种整体论的宇宙观,认为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圆融无碍,世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佛教生态伦理的基本内容,包括佛教的平等思想、慈悲思想和敬畏生命的思想。佛教生态伦理的现代价值有助于协调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华兹华斯诗歌中的生态伦理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兹华斯在诗歌中不仅描绘了自然的美景,还表达了他的生态伦理思想:自然是伟大的,能给人带来启迪和欢娱;人与大自然中的万物是平等的;自然有其内在的规律,任何破坏自然的人在道义上是不道德的,必将受到自然的惩罚。因此,他倡导建立人与人相互关爱的社会关系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关系。这些观念为后世生态伦理的勃兴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他的诗也为生态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在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发展战略的今天,生态道德教育已刻不容缓.所谓生态道德就是调节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在高中哲学常识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我在"人与自然关系"教学中,突破传统"人类中心论"的思维定势,让学生意识到:高度现代化的社会是以优美的环境和良性的生态系统作为基础,以人与环境的协调和谐发展作为前提的.  相似文献   

11.
生态政治·生态政治学·生态政治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政治是工业化国家和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国家的一种社会政治现象。生态政治学是研究政治系统与生态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生态政治学研究既要坚持科学的技术路线,又要采用正确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2.
生态整体主义是生态主义的核心,整生是生态系统的根本规律,也是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影片《阿凡达》以超凡的想象与唯美的诗意,向人们展现了生态整体主义的内涵,对生态本位主义进行了深度思考,并且具有向生态整体主义回归的自觉,具有强烈的生态人文意识和生态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高度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生态经济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环境、友好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主要论述了生态文明与生态经济的关系,就现阶段我国发展生态经济,构建生态文明提出了个人观点。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代,人类在享受科技所带来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也面临着生态失衡、环境恶化的危机,其根本原因之一在于人们生态道德观念的缺失,因此,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是解决环境问题,促进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根本手段。而通过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实施多维的生态道德教育以及完善生态环境相关法律体系是加强生态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绿色情商"理念的提出开阔了人们的视野。该论文首先简要介绍了绿色情商和生态公民的概念,接下来从培育目标、培育内容、培育途径三方面分析了《绿色情商》中有关生态公民培育的思想。最后从法律保障和激励措施两方面呼吁政府支持。  相似文献   

16.
生态城市应是物质、精神、制度全面生态化的城市。在"新型城镇化"及"生态文明"两大思想指导下,生态城市的建设路径应当从物质及意识两个层面着手,技术和制度起保障支撑作用。在生态意识方面,生态伦理——生态教育——生态行为是一个不断进阶的过程,而生态教育起到了将理念转化为实践的重要作用,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生态教育体系包含着生态教育对象、教育方式、教育过程及具体形式四个方面,不同对象对应着不同的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17.
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是人类社会文明一次质的飞跃,它意味着一场社会革命,这场革命是全球性的,包括文化、思想、信仰、科学、技术、产业、行为、教育、伦理等内容,这将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的政治、文化、经济格局以及导向新的人类聚居模式———生态城市.  相似文献   

18.
日趋严重的自然生态危机,从本质上说源自于人们精神生态的失衡.精神价值的消解引发了自然生态的失衡,生命意义的淡化加速了自然生态危机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挖掘借鉴马克思有关正义论说的理论资源:正义观念的社会历史现实性、资本主义制度的非正义性、生态正义的阶级维度、理想社会的生态正义意蕴,主张从强调自然内在价值的生物平等主义走向社会公平正义、从分配性正义走向生产性正义、从正义规范设计走向生态对正义运动实践的倡扬。这种生态正义论关涉当今社会在环境问题上公平正义的现实问题,一定程度上丰富扩展了马克思正义观的生态视域,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presents a discussion of the ecological autobiography as a tool for enhancing an understanding of one's self and the human‐earth relationship. Also presented is a five‐step process for developing one's own ecological autobiography and suggestions on how to make the development of autobiographical essays a part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rograms. A related literature review indicates that focused autobiographies have been used effectively for personal growth, research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that use of the ecological autobiography warrants serious consideration as a tool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resear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