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人文的凸现:档案管理范式转换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碧宇 《北京档案》2005,5(5):16-17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体现这一转变的术语“范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范式理论也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范式是在一定时期内可以向研究者群体提供的典范性问题及解法的普遍公认的科学业绩。”①如今,“范式”概念也被广泛应用于各学科和各个专业领域,“管理范式”因此应运而生。“管理范式”的定义一般理解为“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的体系范畴”。与单纯的管理模式不同,它更突出管理活动中的管理主体价值取向、管理理念与管理机构、管理方法的有机统一和有效运作,从而更好地指导人们的行动。②档…  相似文献   

2.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生活方式的改变,新的媒介环境中,手机已不仅仅是一个通信工具,它打开了一个通往新世界的大门,重新塑造了人际关系、社会关系和时空关系. 移动范式的崛起 “范式”这个概念最初是被用于社会理论的阐述,后来在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被用来分析科学理论发展模式,库恩虽没有对“范式”下一个很明确的定义,但是范式常被用来作为“一套理论和方法的框架”或者“模型或模式”而被学界认可,它提供了一个看待世界的方式和认知框架,对于我们对世界的感知与交互都有深刻的影响,我们依据不同的“范式”提供的认知框架来完成个体社会关系的构建以及人际互动.李明伟在其博士论文《媒介形态理论研究》中论证了技术研究学派成为传播学研究中一个合法研究范式而存在,于是媒介环境学派的学术研究一般被归为技术范式下的媒介研究.  相似文献   

3.
邹举  顾雨霏 《新闻通讯》2010,(11):60-61
所谓“范式”,是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的概念,它指研究者的研究立场、思维模式,以及依此而形成的理论模型和框架。“纵观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史,我们必须意识到,任何真理或结论都是以特定的研究角度、研究方式、研究范围、研究目的即确定不移的研究范式为前提的,按照不同的范式去研究同一社会现象就会做出不同的解释,得到不同甚至相反的真理性知识。”  相似文献   

4.
中共城市报人在1937-1956年间遭遇三次办报挑战:在国统区推出符合中共立场的“合法”报道、从资本主义社会新闻模式切换到社会主义社会新闻模式、如何做好全党办报下的“专业新闻工作者”。研究认为,解放前他们在国统区“戴着白手套”进行统战工作,有理、有利、有节地开展合法新闻宣传。解放后他们将“描红”和“尺度”作为其解放后适应办报环境、提高办报水平的关键词,以跟上社会变革趋势。这既是两种办报范式政治学范式与哲学范式在不同时代的办报实践中消长变化的体现,也反映了中共城市报人在范式互动中的心理结构调整,及其在历史趋势中的能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齐爱军 《青年记者》2016,(34):58-62
一 传播学作为处于“交叉路口”的学科,覆盖的范围非常宽泛,研究者们对传播理论的梳理也体现为不同的方式.比如立足于不同学派和立场的角度,可以把传播理论分为效果研究学派、法兰克福学派、伯明翰学派、传播政治经济学学派、多伦多学派等;再比如立足于不同的研究传统,可以分为修辞学传统、符号学传统、现象学传统、控制论传统、社会心理学传统、社会文化学传统和马克思主义传统等.当然,还可以从“范式”的角度对传播理论的知识增长和革命进行讨论,比如比较流行的经验主义范式、批判主义范式和技术主义范式,也可以依托美国学者凯瑞的两种传播观(传递观和仪式观),把传播理论范式概括为“传递范式”和“仪式范式(文化范式)”两种.  相似文献   

6.
金鑫 《报刊之友》2012,(11):98-99
本文从网络语言中盛行的“体”范式入手,对于这一现象进行了完整的描述,并且根据“体”范式流行的源头对其进行了粗浅的分类。文章由现象展开,对“体”范式所代表的网络语言的变革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从社会环境、心理因素和对话目的三方面进行了探讨。最后总结了在新媒介时代中,网络语言对传统的话语造成的一系列影响挑战及对网络这个新媒介产生的反作用。只要进行特定场合的疏导和规避,“体”范式为代表的新媒介时代的网络语言其实是语言发展中产生的正常现象。  相似文献   

7.
媒介事件的营销传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媒介事件”是一个从西方传来的词,总结起来不同的叙述从本质上来说可以概括为两种范式。范式一:媒介化的动机(个人、社会组织、媒介、政府)——导演事件(预编码:人为安排、表演)——媒介化——媒介事件(伪事件)。①这种范式的理论源头出自历史学家丹尼尔·布尔斯廷所说的“伪事件”。20世纪60年代,布尔斯廷在其所著《形象》一书中提出“假事件”概念,将其界定为:经过设计而刻意制造出来的新闻;如果不经过设计,则可能不会发生的事件。他把诸如记者招待会、大厦剪彩、游行示威乃至候选人电视辩论等事件都归入“假事件”之列。②范式二:真实…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新闻史研究经过多年积累取得了诸多有益成果,但也暴露出许多本质的问题,例如在认识论上,缺乏本体意识、主体观念较为淡薄;在方法论上,研究方法孤立、单一,通常立足于史料,做逻辑上、理论上的综合分析,以致束缚了自身的发展。在构建新闻史研究范式上,学者们提出了许多具有探索性和创新性的观点,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李彬的“三范式”论和丁淦林的“两范式”论。本文通过总结新闻史研究的传统范式的不足,创新性地提出“人本主义范式”“媒介生态范式”“民族主义范式”三种研究范式,对新闻史研究的范式建构提出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9.
"整理国故"运动对近代图书馆建设的促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图书馆的思想基础是“国学”,“整理国故”运动推进了近代图书馆的建设。文章从人员、分类、学术范式、出版等不同的方面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0.
社会资本理论的学术背景 人、制度、文化是描述和解释人类行为和存在状态的三个元素性概念。近代以来,社会科学的发展和演化实际上就是这三个元素性概念在解释范式中的此消彼长和不同的组合排列。 理性选择范式继承了亚当·斯密著作中的一个基本假设——“经济人”假设,同时承接了马克斯·韦伯的“工具理性”概念和关于资本主义起源的某些  相似文献   

11.
当代人类社会的总趋势是在不断离散的基础上整合发展,“文化就是力量”的提出是以此作为出发点的。既竞争又互补的生态关系是宇宙的根本秩序,所谓文化是人类的生存方式,与对宇宙秩序同构。本文描述了当代科学与人文、人的内外发展以及社会和不同文明之间生态关系的发展,介绍了当代哲学对生态关系发展的反映。本文把这个为止的人类社会概括为普遍物化的物质社会,而人类社会正在走向普遍“文”化的文化社会,与此相伴的将是物质范式向文化范式转变。“知识就是力量”是物质社会的旗帜和物质范式的口号,“文化就是力量”是文化社会的旗帜和文化范式的口号。人类当前正处在空前危机和空前大转折的关键时期,乌托邦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张宏  王景强 《青年记者》2016,(29):108-109
问题的提出 对我国近代以来“妇女解放”运动的叙事,常见“压迫一反抗”的模式.这一状况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美国明清妇女史专家高彦颐(Dorothy Ko)《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一书的出版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部著作明确采用了琼·斯科特的“社会性别”框架,作者高彦颐在绪论中开宗明义,批评“五四妇女史观”把传统社会的妇女塑造成了僵化的“受害者”的刻板形象.新的“社会性别”范式,要求把妇女解放纳入传统/现代的分析框架中,高度重视妇女本身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由此,在高彦颐等研究者的理论图景中,“社会性别”范式成为“革命范式”的替代范式.  相似文献   

13.
论情报学理论范式的危机及其整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情报学理论范式的危机主要不在于学科体系内部研究范式间的分化与对立, 而在于无法从一种理论范式中找到对现实社会情报活动的满意解释。随着社会情报实践 的发展、认识观念的进步以及情报学理论的不断丰富,范式变迁和范式的整合将成为情 报学理论研究的一个新趋势。通过对不同情报学理论范式的研究方法、理论体系的整合 ,随着情报活动的网络化进程,必将促进情报学新的“全球化研究范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黄斐 《青年记者》2020,(9):17-19
西方视域下的建设性新闻时下西方兴起的建设性新闻,被认为是解决当下西方报道困境的新范式、新方法、新理论.在“5W1H”这一报道公式中,建设性新闻的报道公式多了一个“W”,即所谓“WhatNow”——“现在怎么样了”.建设性新闻是对冲突性报道和负面报道的平衡策略,是继“客观性新闻”对19世纪党派新闻的纠偏之后,西方新闻范式经历的第二次转型.  相似文献   

15.
从政府到社会:现代档案管理范式之转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顺应这种形势“,范式”概念应运而生。“范式”是由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提出的,其意义虽然很多,但核心意义是指“一个时代提供给社会参与的、在典型问题及解决方法方面被普遍认识的科学成就”,即“科学的世界观”。“①范式”提出后受到学术界的阐扬,并被应用到管理等领域,引导人们管理思想的创新。其中“管理范式”的定义就概括为“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的体系范畴,包括管理的理念、理论、结构、模式、方式、方法、手段和操作的,等等”。②笔者认为,与单纯的管理模式不…  相似文献   

16.
语态是传播范式的象征性要素.本文以传播语态的特点代表传播范式的整体特征,将中国电视新闻的发展历程简要划分为“讲话”、“说话”与“对话”三个阶段,并对每一阶段的范式特征和整体脉络进行了现照与梳理.  相似文献   

17.
“我”的辩证观韩泽主持人方式和播音方式之间,明显的区别之—是说话人身份不同。在主持人方式里,“我”字的出现频率很高,因为是“我”在叙述和评说;在播音方式里很少听到“我”,因为说者只是转述。许多年中,我国通行的是播音方式。其范式大致如下:稿件(一般不是...  相似文献   

18.
“范式”是一种组织性的理论视角,某一种理论上的视角或范式包含着许多紧密相连的理论,每种理论又彼此共享某些共通的假设。本文将从史的角度,采用以上这种“范式”的概念,按“假定——理论——通过检验的证据来确认理论的有效性”的思路.对大众传播效果研究在美国经历的三个主要范式转型(走众社会理论范式→有限效果理论范式→适中效应理论范式)作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19.
随着数字媒介和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创建和管理可见性成为传播参与者的重要诉求,为研究者重新审视传播可见性理论及其应用提供了契机“。传播可见性”作为一种与“信息传递”相对应的研究范式,将传播理解为行动者让自己选择的形象、行为和知识对他者(或公众)可见的社会过程。文章从既有文献中梳理出两条理论线索:一是源于人际传播研究传统的“交往范式”,从微观层面考察可见性如何强化或疏离社会行动者的互动;二是源于大众传播研究传统的“展演范式”,宏观地审视可见性资源竞争背后的权力关系。文章最后以社交媒体平台使用为例,尝试将两种范式加以综合,应用于经验研究中。  相似文献   

20.
从“守卫”新闻传播的内容之门,到“守卫”平台治理的社会之门,“守门人”概念的范式转变反映了技术进步与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延续了人类文明内在一致的时代精神,也代表着整个数字时代人类社会传播与治理的范式转变。本文通过文献研究与跨学科比较研究,对“守门人”概念进行溯源,梳理其内涵与范式转变历程。经由新闻传播领域“守门人”到互联网平台“守门人”,剖析其中的变与不变,对数字时代变革的本质与当今人类社会治理面临的困境展开辨析。从新闻传播的“守门人”到平台的“守门人”,本质上是人类社会信息传播的角色和作用的范式转变。在以数据为核心的新的人类传播行为主导下,传播学理论基础和知识体系需要被重构,以实现传播学真正的范式转变。“守门人”概念的转变为传播学的转向和重构提供了重要启示,也提出了重要警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