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进一步加强与高校科研所的联系,使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文博工作水平,经吉林省自城市博物馆与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磋商,在白城市博物馆设立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白城工作站。  相似文献   

2.
走向公众的“国际考古日”
  2014年考古文博界最大的主题或许是一个全新概念的提出:“公共考古”。随着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政府、公众、社会组织、团体机构对文物、博物馆、文化遗产等方面愈加重视。响应国际号召,中国先后设立国际古迹日(4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5月18日)、中国文化遗产日(6月第二个星期六)。其中国际博物馆日和中国文化遗产日是当前中国文化遗产方面最重要的节日。今年6月18日,《中国文物报》、中国考古学会公共考古专业指导委员会、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大学公众考古与艺术中心、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联合提出一个倡议,将每年10月第三个星期六的“国际考古日”作为我国考古界和考古人的正式节日。  相似文献   

3.
随着科技考古、文物保护工作的大力发展,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新体系正在形成,其最大特征就是科技考古、文物保护、博物馆三位一体协同发展。中国丝绸博物馆2017年举办的"古道新知: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科技成果展",突破以往展品题材上的限制,将展品从单一纺织品拓展到丝路文化遗产的全领域,从科技考古和文物保护成果的视觉角度,讲述科技在丝路古道上探索出的新故事,并通过组织一系列相关体验和教育活动,实现宣传历史文化的同时,拉近科技考古、文物保护工作与观众之间距离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教育是博物馆的基本职能之一。对中小学生的教育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历史类博物馆和遗址博物馆,具有原始的实物资料、充足的学术研究材料和经验丰富的考古学家,应该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发挥教育功能,普及考古学和考古成果。博物馆教育不同于学校正式的教育,以手工活动为切入口进行教学设计,激发和保持观众的博物馆学习考古的兴趣,从博物馆活动中获得自由学习的乐趣、信心和方法,培养其自觉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相似文献   

5.
吴萌 《中国博物馆》2023,(3):4-11+126
从全球视角看,数字技术正在显著提升着考古遗址的阐释手段和阐释效果。做好对我国考古遗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需要全面考虑考古遗址的内涵层次和内涵“空间”,积极借鉴国内外博物馆的成功经验,勇于创新。通过对英国约克维京中心、伦敦博物馆的密特拉神庙遗址项目的实证研究,表明综合运用数字技术,全面调动观众的“五感”,拉近历史的距离的多媒体阐释做法。进一步引导、支持博物馆观众理解文化遗产价值,提升认识,加强对遗产保护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与旅游。为此,吉林省博物院、东北师大自然博物馆、东北师大民族民俗博物馆、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吉林大学博物馆系、伪满皇宫博物院在18日联合举办了系列活动。  相似文献   

7.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与旅游”。为此,吉林省博物院、东北师大自然博物馆、东北师大民族民俗博物馆、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吉林大学博物馆系、伪满皇宫博物院在18日联合举办了系列活动。  相似文献   

8.
考古发现揭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考古成果的公众表达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新时代对考古成果的公众化传播提出新要求。以展览为手段实现考古成果的公众表达,是博物馆的职责所在,优势所在。博物馆应加强对考古成果展策划实施的研究,在展览主题、叙事结构、展品选择、传播推广方面形成适应考古展特点的策划实施方式,讲好考古故事。  相似文献   

9.
遗址本体是考古遗址博物馆最具特色的不可移动文物和特殊藏品。因遗址环境的脆弱性和复杂性,且持续的考古发掘和原址展示对遗址本体有一定的要求和影响,相较于综合博物馆,考古遗址博物馆在藏品管理工作中面临更多的困难。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作为我国考古遗址博物馆的先行者,多年来深入思考与积极探索不可移动文物的管理、保护、研究、利用,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科学管理+全面监测”共同作用下的不可移动文物管理模式,进一步提升了藏品管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公众对文博领域的关注度日益提升,“文博热”“考古热”蓬勃兴起。文化遗产、历史文物逐渐走出博物馆等场所,走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在此背景下,人民日报文化新闻版(文化时间工作室)持续探索文博类报道的创新表达,在版式设计、视频创意、报道角度等方面求新求变,彰显文化遗产的时代新义。  相似文献   

11.
贵州生态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朝相 《中国博物馆》2002,(4):62-63,79
贵州生态博物馆群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本情况。自1998年10月31日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贵州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建馆以来,十分注重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遗产抢救采取了文物行政、文博专家和生态博物馆社区村民相结合的组织形式。文物行政的任务是组织和制定遗产保护的工作计划以及相关的后勤服务。  相似文献   

12.
《文化遗产》2008,(2):45-45
4月24日,国家文物局发布了《关于开展2008年“文化遗产日”活动的通知》,确定2008年“文化遗产日”活动的主题是:文化遗产人人保护,保护成果人人共享。该通知指出,各地要突出这个主题,大力宣传人民群众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大力宣传人民群众参与文化遗产事业的生动局面,大力宣传文化遗产事业惠及人民群众的积极成果,努力形成全社会关爱、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潮;要紧紧抓住牵动文化遗产事业发展全局的重点工作,展示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阶段性成果和重要发现,讴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吸引更多的公众走近文化遗产,推动免费开放和普查工作的深入开展。2008年文化遗产日主题公布$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13.
正当前,后疫情时代正悄然到来,这意味着博物馆的传播方式将出现大变革。我国历来重视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近年来,国内传播与传承文化遗产的举措和成绩颇为可观,南昌海昏侯墓、四川三星堆遗址考古新发现不断引发大众的广泛关注,考古文博类节目《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蹿红各类电视和网络……在疫情防控形势下,全国文博机构迅速行动,呈现出2000余个"云上"展览,观众总浏览量超50亿人次。如何让文化遗产插上大众传播的翅膀,是近年来广大文博人和媒体人一直谈论和实践的话题。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以来,博物馆的属性与理念、社会功能与责任感、使命与内涵以及展览建设的目标与运作一直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博物馆的对象也在不断拓展延伸,突破了单纯的对物的研究和展示。~([1])随着博物馆社会角色的转变,博物馆的职责已扩大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说,博物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的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本文将在简要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博物馆联系的基础上,以云南省的实践为例,着重探讨博物馆在构建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中的对策,以寻找两者的最佳结合点。  相似文献   

15.
考古学是用实物资料研究历史的学科,而博物馆是文物的收藏、宣传教育和科学研究机构,它们涉及的对象都是古代遗留下来的实物(当然博物馆也搜集近、现代文物),所以,我国博物馆一般都设有考古部门或有专职的考古工作人员.如何处理它们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博物馆中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一、考古学如何为博物馆服务考古学如何为博物馆服务,这在研究博  相似文献   

16.
考古学科专题博物馆,是基于学科的内容和逻辑,展示学科的主要理论发展和研究成果,近似于“行业博物馆+科技博物馆”的模式。陕西考古博物馆在内容和形式上,始终把握“考古学科”的基本点,以丰富的展板资料、搬迁的遗迹本体、微缩遗迹模型等与遗物构成紧密结合的展项;以灵活多样的展陈手段进行视觉转化,全面阐释考古学科的发展历程、基础理论、多学科综合考古的方法,展示考古发现和文物保护的过程及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7.
<正>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第32届大会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五个方面的项目:口头传说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它们都可以以实物资料或数字化的方式入藏博物馆,尤其是其中的实物资料,很多都是文物或最终是以文物的身份入藏博物馆的。由于博物馆特殊的保管和展示条件,入藏博物馆从某种意义来讲,可以说是实物资料的最好归宿。而保护和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并将其展示给社会公众,也是博物馆的职责所在。  相似文献   

18.
博物馆的核心功能是收藏和保护文化遗产。博物馆要更好地收藏、保护、研究、利用文化遗产,安全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博物馆要保障藏品"完整且安全的存在",应该对传统安全管理模式进行重新审视,其构成要素和体系需要进行新的思考和完善。  相似文献   

19.
2008年11月8日-9日,法门寺博物馆为庆祝建馆20周年,举办了法门寺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对20年来法门寺出土文物研究及法门寺历史文化,进行全面总结和深入研讨。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考古研究院、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中国茶叶博物馆等全国各地从事佛教、考古、艺术、博物馆学、茶文化研究的50余位学者与会,先后进行了两场研讨会,  相似文献   

20.
基于线性历史观和类型学的主流展陈模式易造成考古和民俗展品去关联性、去脉络性的静默状态。借鉴民族考古学思路和方法,博物馆在展览策划中,可从当下社会和当地文化出发,采用考古文物和民族民俗文化遗产同语境组合展示的方式,架构古今展品之间、展览和观众之间的关联,从而激活文物生命力,引发观众参与、思考和探讨;同时,为过去收藏今天,有针对性地对本地代表性族群文化开展田野调查和文化遗产征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