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十几年来,我国出版业发展十分迅速,电脑的应用日益普及,激光照排取代原先的铅字排版,越来越多的作者在电脑上“写作”,编辑运用电脑对稿件进行加工、整理……由于“黑马文字校对、”“工智校对通”等校对软件的出现,不仅使校对人员的劳动强度得以减轻,校对周期得以缩短,而且使校对质量有所提高。因此,校对软件的出现,对校对人员乃至整个出版行业来说都是一件大好事。  相似文献   

2.
叶勇 《出版视野》2005,(6):42-43
一.磁盘稿时代原稿形式的新变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电子计算机技术(俗称“电脑”)冲击着我国出版行业,电脑照排代替了铅字排版,胶印取代了铅印。于校对行业而言,则带来了原稿形式的新变化:传统意义上与“校样”相对应的“原稿”被模糊化了、被合二为一了。一时间,出版界“原稿缺失论”流行.校对工作已无原稿可依的“无原稿校对”也成了校对行业的主流现点(此观点甚至被写进了中国版协发布的、校对工作委员会起草的《图书校对工作基本规程》)。事实果真如此?  相似文献   

3.
电脑排版具有明显的优点,但也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不少人认为电脑排版比铅字排版的差错率还高。由于“错改”现象的存在,单靠增加校次并不能有效地降低差错率;而且增加校次会延长出版周期,增加成本。因此,我们应该研究电脑排版稿出现差错的特点,从而找到有效的校对方法。一、录排差错电脑排版通常是录入和排版同时进行,排版是通过键入排版参数而实现的。电脑操作员键入文稿字符和排版参数往往是采用“盲打”,也就是边看原稿边敲键盘,很少看显示屏上键入的内容。这种“盲打”录排的结果是毛校样的差错率很高。毛校样中的差错除了字符输入错误外…  相似文献   

4.
一、有些磁盘稿的打印稿并非“原稿”;规范磁盘稿可减少校对工作量原稿是校对人员校对校样的依据。随着家庭电脑的日益普及,校对人员手中的作者手写稿逐步被作者随磁盘稿送来的打印稿所取代。由于目前大多数作者送来的磁盘书稿并非由作者本人录入,而是由别人代为录入的,因而其打印稿质量参差不齐。如送来的打印稿是经作者本人反复校对打印出来的,这样的打印稿可以作为原稿看待。但有时送来的打印稿未经作者本人核对,存在不少录入差错,遇到这种情况,校对人员就不能忠实于这样的“原稿”,因为这种打印稿不是原稿,而是“校样”。此时,应请编辑…  相似文献   

5.
在中文文字处理中,录入、编辑和排版都已有相当成熟的电脑应用系统,唯独“中文校对”这一中间环节还停留在人工处理阶段,并已成为新闻、出版、办公文印等领域制约整个行业发展的“瓶颈”,传统校对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传播技术现代化是报业竞争的一个热点 加快实现采编传播技术的现代化,这是我国报业竞争的一个热门话题,也是当前报业全面繁荣的一个显著特点。 如果说,80年代地区以上的报纸基本上实现了激光照排,告别了“铅与火”的时代,完成了“第一次冲刺”,那么从90年代开始,报业又以“彩色照排”、“采编全程电脑化”、“多媒体传播”等为主要目标开始了“第二次冲刺”。 据有关报道,《青岛晚报》、《深圳晚报》是国内最早由编辑、记者使用电脑独立完成录入排版传输等全部流程出版的报纸。电脑全程化操作,使采编人员又告别了“纸和笔”,改变了传统手工工作模式,起码省去了四道工序:记者手写稿件,专门电脑操作员录入,专门电脑员组稿,校对员校对。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赢得了速度。  相似文献   

7.
一种可操作的电脑校对方式浙江省出版总社任路平电脑作为写作、编辑和排版的工具已逐渐开始普及应用。整个汉字处理的“链环”中,还有最后一个环节──校对使用电脑的情况还不太令人满意,而这恰恰又是最需要用到电脑的地方。校对在整个出版工作中的重要性无须多言,其劳...  相似文献   

8.
自本世纪80年代以来,高新技术日益提高,激光照排系统逐步取代了铅字排版,我国出版物的生产过程正在发生引人注目的变化,这一切确实给出版物的作者、编辑、印制者和读者带来诸多的方便和快捷。当我国出版行业迎接“电脑时代”到来的时候,一场校对工作的深刻危机也正在一天天向我们逼近。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中文录入方式的多样化,许多作者已经采取了磁盘投稿方式,原稿磁盘化后,校对何去何从,成为出版界的热点问题。编辑是否可以代替校对,是否可以重新回到编校合一的时代?现代校对是编、校分工后出版物生产环节中的一道独立程序…  相似文献   

9.
计算机文字处理校对模式探讨孙武峰校对模式探讨随着办公自动化的普及,打字排版已进入到电子时代,因为电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用者也就有了做文字工作“全自动”的愿望。例如输入汉字进计算机从电报码到现在上百种键盘输入法,又出现了语音识别输入和手写识别输入法,其...  相似文献   

10.
探索电脑排版下校对的新方法李彤梅电脑排版的广泛使用可说是出版业中的一次革命。电脑排版因其自身的特点与铅排不同,对编辑、校对等工作环节的要求也有很大区别。如在图书质量方面,笔者认为,电脑排版比铅字排版的质量更不易控制,尤其是科技类图书,差错率往往较高。...  相似文献   

11.
微机排版的校对技巧何林,赵大刚微机排版日益普及,它与铅字排版在工作方式上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因此,在铅字排版的工作方式下发展起来的校对知识和校对技巧,已不能完全适应微机排版的校对需要。[1-3]微机排版有“先录后排”式(又称“注入”式[1])和“即录即...  相似文献   

12.
计算机辅助汉语校对系统北工大计算机学院信息所人工智能研究室一、计算机辅助汉语校对系统能做什么目前,各行各业都在普及计算机的使用,其中使用量最大的则是文字处理、汉语文字处理中,录入、编辑和排版已有相当成熟的系统,唯独校对这一中间环节尚需人工完成。校对工...  相似文献   

13.
微机排版的校对技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林  赵大刚 《编辑学报》1996,8(1):26-27
微机排版日益普及,它与铅字排版在工作方式上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因此,在铅字排版的工作方式下发展起来的校对知识和校对技巧,已不能完全适应微机排版的校对需要。 微机排版有“先录后排”式(又称“注入”式)和“即录即排”式,本文的讨论主要针对前者,如华光,科印和CCT;当然,有些内容对于后者也是适用的。  相似文献   

14.
编排电脑化与校对的新定位阮光页电脑在出版业中正在逐步扩大其应用的领域:一是排版电脑化,二是编辑电脑化,三是校对电脑化。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出版社已逐步从接受作者的手写书稿转向接受作者的电脑软盘稿。这样一来,编辑的审稿改稿编稿,也相应地从稿纸上转到电脑...  相似文献   

15.
书稿校样经过前期交互式校对后,在付印之前还要有一次最后的整体审视,全面整合编辑、版式设计、排版录入、交互式校对各项工作结果,才能转入到印制阶段.这就是校对后期整理,是校对为保障图书质量的最后承诺.  相似文献   

16.
清华大学出版社王明阜社长说:“随着计算机应用在社会上的普及,计算机软件的不断完善,有可能从作者开始就用计算机进行格式化的写作,这样就把写作、录入、排版、制图表从一开始就结合起来。而编辑的过程同时也是校对的过程。”这里强调了作者交磁盘稿的条件。 使用磁盘稿,可减少原来审读、加工书稿时各环节间传递带来的麻烦,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具体地说,有下列优点: 1.磁盘稿可直接上机由编辑加工,设计版式,校改原稿;加工后的稿件可直接被照排系统调用发排出校样或胶片。这样,将录入、编辑加工、排版、校对等多个工序集中到一个环节完成,缩短了工艺流程。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工序衔接时间。为了保证编校质量,可以利用人员搭配交错进行,互相促进。 2.磁盘稿的出现,为编辑上机直接改稿、记录  相似文献   

17.
采用电子计算机排版技术,实行编辑、设计、排版、校对的四合一。排版、校对工作将全部由印刷厂转移到编辑部。在编辑部即可在微机上完成排版及校对任务。这一新工艺,正是改变了传统的编辑工作模式而显示出它的巨大的优越性。它打破了以前编辑和排版各自独立的局面,实现了编辑与排版的有机结合。当编辑在计算机上完成稿件输入时,实际上也是对稿件编辑质量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采用计算机排版来取代目前落后的铅排工艺,具有很高的经济  相似文献   

18.
电子出版系统为出版行业提供了许多方便,特别是电脑排版对书刊的组版,快速、方便,而且易于修改。但由于排版人员一般只经过电脑培训,对编辑方面的要求和知识却知之甚少;而编辑在校对时,由于不了解电脑排版的有关知识,仅用校对符号很难与排版人员沟通,造成屡改屡错...  相似文献   

19.
电脑排版出错特点分析江厚祥,傅穗文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图书出版生产过程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电脑排版、激光制版和胶印几乎代替了铅排凸印。由于采用了新的排版技术,排版发生的差错也就与过去错排的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校对人员去适应这种变化。本文拟把电脑排版(...  相似文献   

20.
随着电脑的普及和推广,以及出版现代化速度的加快,出版手段的电脑化正在逐步实现,如排版电脑化、编辑电脑化、校对电脑化、图书发行电脑化、出版管理电脑化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