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社会公益性与基础教育的深化改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价格机制为核心的市场化或产业化的资源配置方式,不应成为深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选择;作为基础教育最基本属性的社会性,是其深化改革过程中不应逾越的“底线”。基础教育改革中的理论误导,必然在实践中扭曲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公共管理政策与行为,严重损害学校、教师的形象与职业道德,从而给社会公众带来对教育问题认识上的混乱与社会预期心理的不安。  相似文献   

2.
虽然我国在基础教育中推行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但校本课程开发仍很薄弱。究其原因,人们对校本课程实施意义的认识不到位,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点把握不准是重要方面。必须高度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把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3.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公立学校基本上是由政府直接管理,包括干部的任免、资源的配置等,都是政府说了算,从而压抑了学校自主办学的积极性。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政府先后推行了基础教育地方化政策和“校长负责制”。这些改革对于理顺政府和学校的关系,健全学校内部行政管理,搞活办学机制等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前者主要是政府体制以内的职责权限逐级下移,没有涉及政府与学校之间职责权限的划分。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但是,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尤其是农村薄弱学校问题更加突出;教育经费紧缺;教育行政体制弊端凸现;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学生数剧减,学校规模变小;教育资源浪费严重,社会办学效益偏低;教师整体水平不高,结构不合理,队伍不稳定;教育内容跟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适应;教育质量低下。  相似文献   

5.
张继军 《教书育人》2001,(14):14-15
现在有一种很强势的观点,似乎我国的学校教育就是“为应试而教,为考试而学。”故以“应试教育”四个字概括了我国的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我认为严格地讲,现在人们常说的“应试教育”并不是我国学校教育的全部,只能说我们的学校教育发展到今天存在这种严重倾向。我国的基础教育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学校基础教育,之所以走到被以“应试教育”四个字概言之,大多不是因为教育本身的因素,而是教育之外的外部环境因素造成的:经济发展状况落后;基层政府执行办学指导思想不稳定;国家对教育投入不力;师资培养能力薄弱;社会的教育观念落…  相似文献   

6.
一、“一个中心,三步走”教育发展战略的提出进入新世纪,准旗教育存在着以下七大问题:一是学校布局和教育结构不尽合理;二是教育机制不活;三是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能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四是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偏低;五是教育创新能力不足;六是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意识不强;七是教育投入不足。面对直接制约着准旗教育整体质量和水平的上述问题,准旗教体局的决策者们提出了“一个中心,三步走”教育发展战略。“一个中心”就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三步走”战略是,第一步:完成所有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配备,实现“两基…  相似文献   

7.
我国基础教育教学创新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正式提出“素质教育”的概念,到90年代中期开始推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21世纪后,又提出构建“基础教育阶段现代学校制度”,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创新成果精彩纷呈,越来越接近其基础教育改革所设定的预期目标,对基  相似文献   

8.
随着"非洲千年计划"的实施,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基础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其发展的重点逐渐由小学教育转向相对薄弱的中等教育。为了加快非洲全民教育目标与千年发展目标的进程,世界银行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各国政府对该地区的中等教育的体制和机制进行了改革,在教育经费、教学质量、课程和学校权力下放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经过几年的努力,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仍然存在很多制约实现改革目标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我们少华街小学是改革试点学校之一,全校有27个班级,56名教职工。去年九月,在学校管理体制、教育、教学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在教育结构上,基础教育薄弱”的问题,要求“经过改革,要开创教育工作的新局面,使基础教育得到切实加强”。这对我们  相似文献   

10.
农村基础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是关系到国民整体素质提高的关键问题;而重庆市农村基础教育现状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极不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定会成为重庆市农村基础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方向;加快新课程师资建设,建立适合重庆市农村实际的新课程师资培训机制也必然是重庆市农村学校新课改成功推行与基础教育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基础教育市场化政策的梳理,探讨了教育改革政策的内在矛盾,指出教育行政部门的"理性无知"放大了基础教育市场化的经济理性,导致基础教育产品偏离公共性特征。修正政策实践的价值背离、实现基础教育的多样均衡,有赖于教育政策的系统化以及政治、市场、学校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2.
信息时代的到来,特别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对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广大中小学教师只有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才能够适应教育改革和形势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中国改革情境中的全球化:中国高等教育市场化现象透析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作为全球性教育改革之特质的教育市场化现象在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已经出现 ,但其与主流市场化理论强调的“市场进入伴随着政府退出”的主张并不一致。相反 ,市场只是国家更有效管理教育的一种工具。本文从全球化与本土化辩证关系的理论架构出发 ,重新审视了中国高等教育市场化现象 ,认为上述特点是由当前中国事业部门改革所需的两个基本前提条件所决定的 ,即一方面要满足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另一方面又要维护政治稳定  相似文献   

14.
关晶晶 《成才之路》2021,(11):40-41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育人功能。高中语文的美育功能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促进学生均衡、个性发展,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创造力。文章以《声声慢·寻寻觅觅》教学为例,探讨如何通过古诗词教学对学生展开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15.
高等教育市场化是20世纪末世界高等教育领域出现的一种重要变革趋向。中国高等教育的变革也不例外地走教育市场化的道路。但高等教育在市场化的进程中,过于关注社会服务性责任①,过分强调市场化,加速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致使高等教育陷入窘境,出现了诸如就业形势严峻、教育质量下降等问题。论文仅从高等教育价值的视角,反思市场条件下高等教育的职责和行为,强调高等教育市场化中应尽其引导社会之责任,真正发挥高等教育促进社会进步之目的,并提出实现高等教育引导社会使命之建议。  相似文献   

16.
薄弱学校的改造是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产物,可以说薄弱学校是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失衡的后果之一,加强对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基础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刻不容缓,是目前我国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和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教育资源得以优化优质的背景下,应加强对边疆民族地区农村薄弱学校建设问题的反思。本调查主要针对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本土开展,具有一定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可为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基础教育研究者提供一个佐证材料。  相似文献   

17.
目前,德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改革主要是围绕普及义务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推行双元制的职业教育体制、在德育上积极抵制纳粹的影响、调整学制和教育权力的转换方面进行的。德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策略对中国基础教育的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教育市场化与教育公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市场化是运用市场的理念、原则和方式,对作为公共事业的教育,进行运营的一种手段,它追求教育效率的最大化。教育凭证、择校制度、学费和贷款等教育市场化的形式,有助于形成一种新的教育公正关系。但教育市场不是完全的市场,而是一种有限的市场,它需要政府的规制和引导。政府要确保教育市场的非营利性,建立弱势群体的补偿制度,克服市场对公正的不利影响,使教育市场化与教育公正构成一种融合关系。  相似文献   

19.
校本研修与农村学校开展校本研修的现实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校本研修是以教师任职所在学校为基本场所,以促进本校教师、学生和学校的发展为本,以结合本校和教师本人的教育改革实践开展研究性学习为基本方式,以建立教师为主体、包括专业人士和学校领导在内的学习型组织为交流平台,以改善教师的教育行动为直接目标,以提高教师的专业修养水平和教育质量为根本目的,促进教师自主成长的一种教师教育形式.在农村学校开展校本研修活动,可以有效地变革传统教研文化的弊端,是实现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载体,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提高教育质量的制度保障,是实现农村学校有特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20.
Across the globe, many countries have incorporated new managerialism and marketization to reform their education systems. Feminist studies have already pointed out that these changes are gendered and masculinized and have documented their impacts on women teachers in secondary, higher and further education. Yet interestingly, while primary teaching is a feminized occupation, the ways that these changes and the associated practices are gendered and affected women teachers are relatively under‐researched . This article, based on a case school in Hong Kong, attempts to fill this gap. By teasing out the gendered assumptions embedded in management strategies, it will show how an entrepreneurial school has attempted to succeed in a competitive educational market by exploiting young women, discriminating motherhood and forging competition among women of different educational qualifications. While making visible the patriarchal interests and masculine norms of the school, the article also aims to illuminate the contradictions and tensions inherent in, or generated, by those strateg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