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开场白编辑同志每天都要接到这样的询问电话:“稿子收到没有?”“能不能给编用一下?”“为什么不能用?”等等。如果得不到满意的答复,就会认为编辑端架子,态度不友好。说句实话,编辑每天忙于看稿、编稿,不可能对电话中的询问一一给予解答。其实,编辑看稿编稿都很认真,凡是有点意思的稿件都舍不得丢弃。为什么有些稿件想编而没有编?为什么有些稿件要如此删改?诸如此类的问题,如果能直言相告,将会给作者带来很大帮助。新年伊始,本刊特辟《编辑看稿和记》专栏,发表编辑在看稿、编稿中的一些想法,以及对一些稿件的点评。希望读…  相似文献   

2.
刘希 《新闻爱好者》2006,(12S):67-67
“我的稿件写得不错啊,为什么上不了呢?”当了几年企业报编辑,常常有通讯员问我这样的问题,而作为编辑,我们又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手拿自然来稿,开始觉得不错,但准备编的时候,却又因种种原因而舍弃。原因究竟在哪儿?在此,笔结合几年的工作实际,将通讯员来稿中较易出现的问题作一个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罗小明 《湖北档案》2005,(12):33-35
自打新中国成立以后,我的父亲罗舜初不知为什么总是跟不上形势,时常因为思想“右倾”而挨批,但又总是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保护。这些领导人为什么这样信任和了解他呢?不仅是我,也是许多关心父亲的人希望解开的一个谜。[编按]  相似文献   

4.
乡土经验:个人与集体记者:为什么书名叫“土地的黄昏”,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背后蕴涵的是什么?张柠:书名中或许包含着内心深处的一种情绪,一种对农耕文明、乡土文明消失的隐秘焦虑。  相似文献   

5.
让青年从历史经验中吸取营养──“接力棒丛书”编辑纪事马嵩山《新闻出版报》一位同志看了我编的“接力棒丛书”,特地来信热情鼓励,并要我谈点编书的构想及这套书在读者中的反应。进入90年代,我怎么会想到要编“接力棒丛书”的?这不是一二句话所能讲清。我开始编这...  相似文献   

6.
在日常的电视新闻采访活动中,许多电视记者都有这样的体会:采访老的典型单位或典型个人,难以发现有价值的新闻,往往是老报道的翻版,或是~些平庸之作。为什么?这里有一个熟视无睹的问题。怎样解决?笔者通过认真学习第20届中国新闻奖电视消息获奖作品,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如何揣摩用“孩童般的眼睛”和“聪明长者的眼光”,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各类工具书的选题成为出版界关注的对象,工具书的比率在总书数中陡升。为什么?第一,在渴求知识的时代,它是开启知识宝库的一把钥匙;第二,它稳定性好,小像有的书种那么受时令的限制,容易形成长销的态势;第二,有些人认为可以靠“打快拳”出书。因此,又快又稳又有需求,何乐而不为呢?果真如此吗?其实不然。 一时间的“工具书热”让读者倒了胃口。自打有了xxx“辞书大王”的神话始,那贻笑大方的《语言大典》出笼之后,人们便思索,什么人具备编工具书的条件,什么人才能编好工具书? 编工具书历来被视作“智者小为”的…  相似文献   

8.
游戏男友     
从上周起,我的男朋友猴子就频频追问我类似这样的问题:“黄巾之乱的结局是什么?”“文丑许褚孰牛?”“给我一张吕布投靠各大官僚路线图?”后来甚至发展到问我“何进是不是太监?最后被谁所灭?”“赤壁之战双方投入兵力比重多少?”一开始我以为他开始潜心研究中国历史,立意推荐蔡东藩等一票通俗古文史家的书给他。观察了几天,愕然发现,原来他在玩一款叫《三国志》的游戏。秣马厉兵,喊打喊杀。  相似文献   

9.
笔者在图书馆的基层工作中兼管读者遗失图书我赔书工作、发现有些读者的赔书,实际上是在“买书”。因为图书并没有遗失,而是读者想占为己有,不原归还了,于是向我们声称:书已遗失,原来赔偿。为什么会出现读者“买书”现象呢?据分析,不外乎有这几种原因:  相似文献   

10.
苍蝇的思想     
一只老苍蝇即将咽气。它的儿子问:“像我们这样生活在居室内的苍蝇,大都会在青壮年时身遭不测。爹啊,您一定要告诉我们,您活到寿终正寝的经验是什么?”拼了最后一口气,老苍蝇郑重地说:“我爱落在蝇拍上……”话音刚落,眼一闭,死了。  相似文献   

11.
我是南昌陆军学院的新闻干事。记得初次来军报时,一些老新闻干事便来传经:“找编辑编稿,这是第一步,第二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就是要找版面编辑。因为编辑编的稿件太多了,而版面有限,不找版面编辑落实,最终会前功尽弃。”我想也是这个道理。院校组编辑姜宁了解我这个想法后,也许看到我这个“朽木”可雕也,于是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你今后采写稿件,我给你制订一个标准,就是要写我们编辑不得不编发的稿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什么是编辑不得不编的稿件呢?经过一段时间的采写实践和编辑的不断开导,我逐渐开窍了,注意从报纸上学…  相似文献   

12.
常常听到一些新报人叹息道:“我怎么总是遇不到什么可写的新闻呢?而好些发生在身边的新闻,为什么老新闻人能捕捉到,偏偏又从我们身旁溜走呢”。  相似文献   

13.
常爱玲 《大观周刊》2013,(4):210-210
早读开始了,我让学生熟记昨天学过的重点句型,并逐人背诵。 “老师,别让我背了,写下来行吗?” “老师,我不会读,但我会写。您让我写吧!?” 面对刚认识的这些孩子的恳求的目光,我欲言又止。为什么会是这样?为什么二十年前消失的“哑巴”英语学生在新课标下的素质教育的今天又复活了呢?  相似文献   

14.
60年前的仲秋,我诞生于杭州城南一所老宅。家祖喜爱字画,中堂挂的是一幅《麒麟吐玉书》国画,便以此给我取名曰“麟书”。没想到,从此我的一生便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更想不到以后编辑成了我的终生职业。大学毕业后,我教了一年书。先调报社,编了26年报;后调出版社,编了14年书。在编辑岗位上度过了40个春秋,说不清为他人作了多少“嫁衣”。  相似文献   

15.
《律师热线》是邯郸电台经济文艺广播一档公益性服务节目。开办六年来,接听咨询热线9000多条,回复听众700多封来信。那么,一档开办六年之久的“老”节目,为什么会受到听众如此欢迎呢?作为一直主持这个节目的主持人,我体会颇深:  相似文献   

16.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南宋朱熹《观书有感》中的这四句诗,意思是很明白的:半亩大的一个方方水塘像面镜子一样,天色云影一起反映到水塘里不停晃动。要问它为什么这样明净透澈,只因为上有源头,活水能不断地流进来。今天,我们且不去管朱熹说的“源头”、“活水”指的是什么,单用它来说明生活对于写作的重要,不也是很贴切吗?“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生活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和源泉”,“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写出好文章,才能有好文风”。我翻阅了十几本谈生活和写作关系的书,都是这样讲法,…  相似文献   

17.
王怡 《出版参考》2006,(10):12-12
一个居士朋友去新华书店,回来抱怨。他挑选的书有一本定价拖了5分钱的零头.总款81.65元。售书小姐说:“八十一块七。”居士冒出一个疑问:“为什么不是八十一块六呢?”  相似文献   

18.
在众多媒体和网络的激烈竞争中,城市广电报如何应对挑战,求生存,图发展?笔者认为,积极构建编者与读者之间的双向交流平台,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搞好开门办报,实现报纸由“我编什么你就看什么”向“你想看什么我就编什么”的转轨,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制胜法宝。认清开门办报的“三利”城市广电报是一张深入千家万户的影视文化报。俗话说:“众口难调”,读者群的广泛性和多样性,决定了报人不能关在办公室里闭门造车,惟有面向社会,深入读者,广交朋友,准确把握读者“口味”,才能为读者烹调出一道道美味“大餐”,赢得读者的青…  相似文献   

19.
谢顾问:我虽初学写报道,却深知“新闻必须完全真实”的原则。可有的老通讯员常常这样提醒我:学习写稿要脑瓜灵活,有点“超前思维”的本领。这不是在让我写假报道吗?因此,我要问:采写新闻是否需要“超前思维?”32837部队方节初方节初同志: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探讨一下什么叫“超前思维”。所谓超前思维,通俗一点讲,就是指预见性考虑问题的本领。那么,采写新闻需要不需要这种预见性呢?新闻是新近发生的重要事实的报道。从这个角度讲,事实在前而报道在后,是用不着预见性的。但实际情况又没有这样简单。其一,一个重大…  相似文献   

20.
新闻出版报于今年2月15日一版头条发表了《我国城市报业最新走势》一文,说江苏某市委机关报将《理论与实践》等专版“统统撤销”,换成《多彩世界》,这样做的目的,是‘’一改过去形式呆板的弊端,同时还避免了有些稿件和一二版重复的现象”云云。读完,我和我的同事们一时感到茫然:这就叫“最新走势”吗?我们的手头和资料室一时找不到这份报纸,不知道该报的证论与实践》等专版“呆板”到何等程度,也就无法评说。不过从“统统撤销”这字面上来理解,可能也“呆板”得可以了吧,不然为什么要“统统撤销”呢?今人不解的是,我们的同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