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傅雷对巴尔扎克的接受与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巴尔扎克步入中国的九十多年里,众多传播者为之作出了不懈努力,其中佼佼者首数傅雷.他译介的巴氏作品独具魅力,在文学史上经久不衰.他对巴尔扎克的接受与传播是多方位的.既有译文的生成,也有对文本的阐释,更有深层的影响与传递.正是他的坚忍与执著、艰辛与勤奋,才使巴尔扎克的中国之旅变得如此灿烂夺目.  相似文献   

2.
杨昌龙是我国重要的巴尔扎克传播者.20世纪末期,他选择"现实主义创作整体"作为研究对象,以系统性、针对性、辩证性、科学性为特色,历时十余年,对巴尔扎克作了新的解析.他的研究立于作者作品之中又超乎其上,使巴尔扎克传播上升到对中国文学的研究和创作的影响层面,为文学青年的成才指明了路径.  相似文献   

3.
国内对巴尔扎克的接受与传播中,李健吾属成绩卓著者。他对巴尔扎克的观照较早、关注时间持续最长。他在诠释巴尔扎克上显示出来的个性,不仅昭示其对巴尔扎克理解的透彻,也反映了国内接受巴尔扎克的流变历程。他不是以一个普通接受者的身份来对待巴尔扎克,而是用一个文学创作者的热情和责任来传播巴尔扎克。  相似文献   

4.
作为法国文学研究者的金嗣峰,对巴尔扎克有着深厚感情。历时28年,他用12篇论文和20余万字的专著绘写了研究巴尔扎克的执著与厚实。他按照“作者-作品-作者”的研究步骤,紧扣重心,突出重点,在认同与继承中创新认识,承担着传播巴尔扎克的重任。他的巴尔扎克传播不啻是给“对巴尔扎克有兴趣的青年读者”以裨益、给国内巴学界以参考,而且为担负起搭建巴尔扎克与中国文学、世界文学之间的桥梁的历史使命贡献了力量。  相似文献   

5.
巴尔扎克是西方现实主义大师,在中国新旧文学交替的时代,他的《人间喜剧》传进中国,对我国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惊服巴尔扎克小说写对话的巧妙。他们在塑造人物、提炼典型上有相似的追求、相同的手法和相通的感受。茅盾则不仅在创作方法上,而且在创作主旨和总体风格上都和巴尔扎克有相通的地方。茅盾尊巴尔扎克为“写实主义的先驱”,折服于他“洞瞩一切”的“锐眼”。他们的创作都具浓厚的历史趣味和历史意识,重视社会全貌和历史全景的再现,都以经济为切入点来深刻解剖社会。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艺术还深深感染了路翎、胡风、端木蕻良、周立波、王蒙等一代代中国作家。  相似文献   

6.
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年少时,用口才"击败"理想追求过程中的第一个"敌人",才步步走向成功。学语文,就要学听、说、读、写四方面的本领,四者缺一不可,请同学记住并努力。巴尔扎克从小就爱好文学,他的父亲是一位律师,所以父亲硬要他学习法律,但是巴尔扎克就是不愿意服从父亲的旨意,所以父子俩时  相似文献   

7.
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四十二岁的时候已经产生一百多部文学作品,创作了两千多个人物.他是怎样获得这样大的成就呢?在巴尔扎克狭小的书房里,唯一的饰物是一座拿破伦的小石膏雕像.巴尔扎克感到这位征服者的凝视对他是一种挑衅,他在一片纸上信手写道:  相似文献   

8.
一、社科类文章阅读(28分)对巴尔扎克的误读陈明远谁佩受创造者的称号?唯有上帝与诗人。确实,巴尔扎克创造了一个法兰西资产者的世界,正如但丁创造了一个中世纪鬼魂的世界。几十年来,中国几代读者们习惯于将巴尔扎克小说总集称为人间喜剧,将  相似文献   

9.
巴尔扎克为《巴黎杂志》创刊号写一部中篇小说。小说所描写的主人公是一个有天才的人,过着不安定的生活,受着奸恶贪婪者的欺诈、剥削,最后死于饥饿和贫困中。巴尔扎克为了给这个人物找一个和他命运相称的名字,苦苦思索半年,仍然毫无结果。他相信小说人物的姓名不能硬造,只能去发现。有一天,他走在巴黎的街上,突然发现有张广告牌上写着一个裁缝匠的姓名——马卡。他豁然开朗,就以  相似文献   

10.
名人幽默     
巴尔扎克为人很自负,他经常对别人说他能根据一个人的书法断定他的品性。一天,住在巴尔扎克寓所附近的一个老太太,拿着一个小学生练习本请他判断。巴尔扎克接过去翻了一下,皱着眉头问老太太:“这个孩子是您家中的吗?”  相似文献   

11.
现实主义的文学大师巴尔扎克 ,在浪漫主义的艺术领域也毫不逊色 ,他采用荒诞神秘的艺术手法 ,写下了揭示人生哲理的著名长篇《驴皮记》。本文阐述了巴尔扎克的《驴皮记》在这一领域的独到之处 ,以利于读者认识巴氏创作的全貌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前巴尔扎克传播史述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巴尔扎克从1914年开始传入中国,随着国内文学“土壤”的变化,受众层面的更新,现实主义文学的渐以重视,经林纾、周瘦鹃、穆木天等几十位传播者的共同努力,巴尔扎克著作及国外研究成果在我国的译介,取得了可喜成绩。至建国前,传播已初显端倪。文章在整理、归结有关资料的基础上,从中国近现代文学流变的背景、传播者和接受者实际等方面对传播情状、特征及成因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13.
李曾伯乃南宋后期诗人、词人,今考证其生平著述及版本流传如下:淳祐十二年(1252)夏,李曾伯自刊《可斋杂稿》三十四卷于荆州家塾杞梓堂。宝祐二年(1254),李曾伯于荆州又成《续稿》八卷,收录两年间新作。《续稿后》则收录宝祐二年(1254)至景定二年(1261)七年间之新作。后,其子李杓于咸淳六年(1270)将文集三刊于书市,印成中笥本。然是集现已无刻本传世,今所见均为清抄本。又有嘉定十三年(1220)至绍定三年(1230),李曾伯在蜀,曾与老儒王揆合作《班马字类补遗》,然宋版《补遗》今已不存于世,今《班马字类》五卷提行本(附补遗)主要有毛氏汲古阁影宋抄本、《涉闻梓旧》本。  相似文献   

14.
巴尔扎克的辉煌艺术的最高顶点,是他的人物塑造。巴尔扎克大大开拓并丰富了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提供了从肖像描写到内心刻划、从描写人物的环境到展示人物言行的全面的艺术经验,使得在小说中塑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5.
移植刑法理论时,需要考察移植的理论与我国的社会治安、犯罪状况以及国民的道德水平、规则意识等因素是否相适应。从这个角度看,张明楷教授主张我国财产犯罪的保护法益包括财产的占有以及财产性利益属于财产犯罪对象的观点,并不妥当。  相似文献   

16.
《人生》是一部在社会上引起过广泛影响的优秀中篇小说。文章从剖析高加林形象的人生轨迹入手,提出了新的历史时期徘徊在生活十字路口的年轻人应该如何正确挟择人生道路的问题,探讨了社会应该如何善待和引导像高加林这样有理想抱负、有才华、肯吃苦却还不够完美的青年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论文站在完整搜集、阅读高晓声一生作品的前提下,重新清理及解读高晓声1985年以后小说中的视野、主题及创作困境等问题,期望能成为今日再参照、辨证的资源。涉及的面向包括:农村与经济现代化转型问题及其新保守态度、"文革"历史清理的政治困境与寓言困境、归来知识分子的生活危机与自我安顿的矛盾,以及中美现代化参照、反省与思考的定型。  相似文献   

18.
普希金是俄罗斯文学获取独立地位的奠基人,他认为文学是一个独立的“工业部门”,有特殊的功用性,应避开权贵的庇护、不受金钱的束缚,也不应为讨好女人去写作,这种文学独立性意识,是其贵族叛逆的血统、法国文学的启蒙、民族意识的觉醒和自由意识的萌动、民间文学的熏陶浸染以及特立独行的人格等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朱莉、德·莫尔索夫人都是追求爱情的女性,都是贤妻良母.卢梭把朱莉写成了理想的人物,启发人们怎样理智地生活和相爱;巴翁的莫尔索夫人是一个现实主义典型,她的爱情追求是一个悲剧,表现作者科学的爱情观和对家庭、婚姻问题的深层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