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完成宪政建设之路,宪法信仰的养成至关重要,而当今国民宪法信仰缺失是一个不争的事氮作者从宗教对西方宪法信仰的影响出发,阐述了宪法信仰与基督教文化的互动关系,由此,提出了中国塑造国民宪法信仰的困境,因此明确各种信仰的界定,同时形成公众信仰,才能解决中国宪法信仰缺失的问题,为建成宪政之树提供必备的养料。  相似文献   

2.
袁方 《大观周刊》2012,(18):22-23
信仰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法宝。但当前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一些人心中产生了“困惑”,这与人的主观认知。行为追求,国内外客观环境的变化,党风存在的问题有关。应从理论认识、党的建设、制度完善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入手,使人们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相似文献   

3.
陈志壮 《大观周刊》2011,(2):87-87,20
在当今社会,关公信仰属于民间信仰体系,是很普遍的一种现象。本文试图剖析阐释其形成的诸种因素,揭示这种信仰生成的深层根源。  相似文献   

4.
宋广锋  朱海娜 《大观周刊》2012,(29):189-189,168
通过对民办高职院校党员信仰问题的问卷调查,在当今社会利益多样化的环境下,高校党员信仰主流是积极、健康的,呈现出信仰认知清晰、信仰自觉度高和价值取向明确的特点,党员信仰的纯洁性比较乐观。小部分党员对个人信仰和社会信仰的认识不足,对个人追求和世俗需要的辨别不明,甚至出现信仰摇摆迷茫和道德认识模糊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论文以“知识信仰是基础,体现图书馆物本实践的本性关怀;理念信仰是延伸,描述图书馆精神时代性构建和学科思维的高端性升华”为前提,阐述了图书馆知识信仰的物本性和理念信仰的社会性、现代性,说明知识信仰与理念信仰的分野是图书馆精神现代性重构的显著标志,并指出两者融合是图书馆精神现代性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民间信仰活动在全国各地的复兴,民间信仰遂成为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历史学以及宗教学学者广泛关注的论题。从初期集中于民间信仰的祛魅研究,转至近期从宗教市场论、社会资本论、社会功能论、宗教生态论等角度出发,对其在中国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未来的影响进行深入探究,并已取得诸多成果。而闽南文化圈中的民间信仰的发展又尤为值得关注,本文基于对泉州通淮关岳庙的个案调查,拟从社会资本论的视角出发,结合已有论述和田野调查资料,深度分析在当代中国的社会变迁中,作为民间信仰宫庙个案的通淮关岳庙,如何通过与地方政府、社会各界以及学术精英的互动,权利参与社会服务和公益慈善活动,以及发挥其在海峡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中的积极作用,既谋求其自身的合法性,又追求健康长远地发展。  相似文献   

7.
妈祖崇拜原属宋代流传于莆仙地区的地方性民间信仰,随着该信仰的逐渐发展和信徒数目不断扩大,中华大传统开始对其产生影响,并从中添加了许多儒家思想和观念。但由于各种不同原因,现今的妈祖信仰形成了独特的传播体系和祭祀传统,自为一派,并在全球化趋势下,成为世界华人区的宗教信仰,被专家称为"妈祖文化"。和Robert Redfield的大传统与小传统观念相比较,这种发展有其独特之处。本文将尝试从不同角度来解读妈祖信仰中的"大传统"与"小传统"之关系;然后列举一些具体例子来阐述妈祖信仰体系的独特性:如妈祖分身,功能不断增多,每年的香火传送或交换等;最后将分析R的大传统与小传统概念为何不尽适用于阐述妈祖信仰现象。  相似文献   

8.
清明节的祭祖仪式源于祖先信仰、天地信仰。以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媒在对清明大型祭祖活动进行仪式化传播以及新媒体的互动传播过程中,呈现出信仰消解与重构的两种状态。电视、网络艺术化、娱乐化的处理方式,在离析、消解信仰的同时,也为信仰的维系、重构营造了仪式氛围。如何扬长避短,在媒介融合的时代利用仪式传播实现清明节祭祖信仰的重构是本文关注的要点。  相似文献   

9.
殷桂清 《大观周刊》2012,(38):18-18
信仰是人为了追求某种利益而在情感心理上表现为对某一事物的向往,在意志行为上表现为在此精神力量的支配下去征服自然,改造社会。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无产阶级及最广大人民对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的信奉和追求,那么在当下如何推进这一信仰,使马克思主义信仰成为共识,这一命题显得格外重要。  相似文献   

10.
霍正成 《大观周刊》2012,(11):36-36,35
法治社会里,法律信仰的内容决不能简单地崇尚法律的僵硬条文。在此意义上,框框主义必须被摒弃,与此同时文章主张通过提高公民素质、普法教育、加强法律文化积淀、增强法律公信力等途径以到达法律信仰社会普遍化的彼岸.  相似文献   

11.
《江西图书馆学刊》2015,(6):112-116
《日书》简反映了汉代河西民众多神崇拜的民间信仰,择吉、杂占、巫术和祭祀都是这一信仰的具体表现行为,它凝结着河西民众的生命意识、生存意识、功利心态与信仰情怀。  相似文献   

12.
黄桂秋 《文化遗产》2010,(1):109-116
壮族巫师是指能沟通鬼神算卜治病的人。他们信仰世界中的宇宙观、灵魂观和神灵观等具有中国南方族群巫文化的鲜明特征,这些信仰观念除了被壮族麽教、师公、道公、僧公等民间教派融合吸收以外,还对壮族民众信仰心理产生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陈栋  牛磊  康健 《大观周刊》2012,(14):157-158
信仰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问题,也是制约人生观成熟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研究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高级专门人才的后备军,他们是否有信仰,信仰什么,将关系到他们的成长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与否。因此。关注研究生的信仰。就是关注人才的成长,就是关注祖国的命运与民族的兴衰,就是关注社会主义、共产主更事业的成败。  相似文献   

14.
邓璐 《文化遗产》2016,(3):87-94
深圳赤湾天后宫的重建历程反映了改革开放后深圳妈祖信仰的复苏。地方政府与民间两股力量的共同作用促成了深圳妈祖信仰复苏的重要契机的出现。赤湾妈祖信仰对深圳而言是一个兼具正统性、开放性与灵验性的文化符号,虽然赤湾妈祖信仰经历了政治层面和都市化的冲击,但是这个深层次的文化符号其实一直只存在于人们的脑海之中。改革开放后,政府为发展文化旅游事业,通过运作赤湾妈祖文化,构建城市的文化网络,直接推动了赤湾天后庙的重建。而民间在信仰自觉和信仰需求的作用力下,积极参与赤湾妈祖信仰的建设与实践,促成了深圳妈祖信仰的复苏。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对隐性采访的研究,到了应该从具体的法律侵权层面转向研究其对法律信仰损害的时候了.文章以隐性采访对法律信仰的背离为主线,深入论述了隐性采访对法律信仰背离的表现、原因及新闻从业者如何构建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16.
刘茜  朴基成 《兰台世界》2016,(12):115-118
《华阳国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之一。该书较为详细地记载了早期神仙道教在巴蜀之地的起源与发展,是我们研究早期道教地域性特征的可贵资源。以《华阳国志》为文本,详细考证了神仙信仰、巫鬼信仰、黄老道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五斗米道"在巴蜀之地的起源与发展,揭示了巴蜀早期神仙道教的地域性特征。  相似文献   

17.
张磊 《历史档案》2023,(2):41-50
河西地区地处偏远,长期远离中原王朝的统治中心,直到元代,才出现了修建关帝庙的零星记载。明嘉靖之后,随着皇帝对关帝信仰的重视,河西地区迎来了关帝信仰发展的高峰。在各级官员的推动下,一批关帝庙得以新建或重修,一些关帝显灵护佑地方的故事开始出现,作为正统神灵的关帝信仰逐渐融入了河西地方社会。入清之后,河西地区完成了由边疆到内地的社会转型,社会环境和社会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关帝信仰与民众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并最终在河西地区完成了在地化。  相似文献   

18.
周星 《文化遗产》2013,(2):1-10,157
民间信仰是宗教学、文化人类学和民俗学共同关心的重要学术课题,本文在详细归纳了民间信仰之基本特点的基础上,指出由于无神论意识形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民间信仰在当代中国一直面临着"合法性"问题的困扰。民间信仰获得合法性的路径,除了"民俗化"、"宗教化"之外,近年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中出现了"文化遗产化"的新动向。通过对一些经典性研究个案的分析,本文探讨了民间信仰"文化遗产化"的相关理论及其在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包丽雅  郭阳 《大观周刊》2012,(50):46-46
笔者认为现今中国人不信仰法律,不是因为没有信仰,而是我们的法律与我们的信仰之间有着一定的距离,一味的制定具有先进思想的法律规范,而不考虑人们心中真正的信仰需求,那么法律只能沦为被普通受众所轻视的纯粹工具。  相似文献   

20.
关公信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一,这一信仰随华侨流传到东南亚各国.越南人民因关公的优秀品质而敬仰关公,并将这一信仰本土化.本文对越南人心中的关公形象、关公信仰在越南的流传状况和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关公殿的遗址及其历史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