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高校哲学课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那就是哲学课难上、哲学教师难当、哲学书难出,作为高校哲学教师,肩负的使命和责任迫使我们探求走出传统哲学课困境的出路。 一、多侧面、全方位地引发学生理解哲学的含义,明确哲学的特点 使统的哲学课教学在讲述什么是哲学时,只是简单、机械地灌输一些学生在中学就已经听腻了的无关痛痒的套话。学生尽管耳朵磨出了茧子,嘴里倒背如流,却没有真正领会哲学的含义。正确的做法是:多侧面、全方位地引导学生思考、理解哲学的含义。 首先,追逆辞源,分析定义,揭示内涵。从辞源上看,哲学源于古希腊语,由…  相似文献   

2.
作者针对哲学课传统教学中单纯强调以教师为主体,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灌输,忽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抽象空洞,脱离生活实际,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思维训练及能力培养等缺陷,提出了在哲学课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若干方法。  相似文献   

3.
“教”与“学”是一对矛盾,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与“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始终存在着矛盾,最突出的表现是教师要求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并内化为自己的理想、信念、世界观,而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普遍缺乏学习主动性。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紧密结合起来。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的实践教学环节,要注重对大学生哲学素质的培养,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马克恩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观察、思考、分析、解决各种实际问题.逐步形成唯物辩证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4.
王慧妍 《考试周刊》2011,(39):159-160
哲学是一门令很多学生感到枯燥无味的课,要改变这种困境,可以通过一些哲理小故事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作者从用故事导入、用故事解疑、用故事明理三个方面入手来改变哲学教学的困境。  相似文献   

5.
哲学课教学作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按照课程教学总体目标和学生的成才规律,牢固树立起以人为本的创新教育理念,加快教学改革力度,突出哲学课教学的紧迫性,提升哲学课教学的参与性,增强哲学课教学的实效性,以提高学生哲学素质和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6.
浅谈"导入技巧"在哲学课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起哲学课,人们总是与“玄奥莫测、高深难懂、枯燥乏味”等字眼相联系,教师觉得难教,学生觉得难学。事实证明,能否在讲授新课伊始,就使学生产生兴趣,往往决定这一课教学是否成功。我们可以采取形式多样、新颖的导入方式,使哲学教学具体化、形象化,一开始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哲学课就不会再像“天书”那样玄奥莫测,学生也不会再感到枯燥乏味。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作为“两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整修马克思主义课程体系的理论基础,其地位至关重要。本文就如何提高哲学教学的实效性这一主题,从认识和实践两个方面对哲学教学的定位问题、哲学教师、的地位与作为的关系问题,哲学教学的内容、方法的改革问题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8.
要上好一堂哲学课,教师必须要有扎实的业务知识和授课的基本技能,而逻辑技能便是曩基本的技能之一。逻辑思维的基础性地位决定了其在哲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利用自身的逻辑力量充分发挥逻辑思维的作用,还要.联系实际,启发学生思考,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逻辑思维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知识课》是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一门必修课,它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分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用马克思主义辩证的观点来观察、分析、解决问题。但是学好这门课却比较困难.因为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概括性和理论性。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通常教师授课中会引入一些诗词、俗话、笑话、故事、漫画等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也容易使一些学生只记笑话、故事等,忽视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入理解。我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贴近学生、贴近生括、贴近实际,把理论教学与学生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认识、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在我校法律专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我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进行了法律教学,受到学生的欢迎。  相似文献   

10.
高校哲学课应以培养青年学生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目的,故哲学教育改革要立足哲学的特性开展教学,注重哲学教材的编著更新工作,努力抓好讲坛这个关键的教学环节,而这些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和前提是哲学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11.
与时俱进:哲学教学生命力之所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哲学自它诞生之日起,就对人类社会和人自身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马克思哲学更是把对社会现实的关切作为自己的责任。哲学之所有具有这么持久的生命力,主要原因在于它能够与时俱进,能够吸收当时科学和其他哲学流派的优秀成果,能够根据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发展自己。但是,近几十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变化却非常缓慢,这在哲学教材、哲学教学以及人们对哲学的态度上都有所体现。我认为,哲学教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要保持其生命力,关键在于能否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2.
哲学教学的使命在于“转识成智”,即把哲学知识转变成能力和德性,因此,哲学教学就要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德性这3个环节上下功夫。在传授知识时,要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接受真正的活生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在此基础上,要加强学生对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还要强化感悟对人生价值观的作用,在不断感悟中培育学生的美好德性。  相似文献   

13.
美国高校的“中国哲学史”课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哲学”外延宽广,重课前阅读、分组讨论、论文写作、平日成绩,讲求实效。这给中国大陆高校“中国哲学史”课教学的改革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追求实用,增进对现实生活的干预;探究教学,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重视原著,直面原汁原味的智慧结晶。  相似文献   

14.
对比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真理标准、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识证明理论、阴阳思想和历史动力观之间的异同,探索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适当地进行中国传统哲学的渗透,以求得哲学教与学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物质与运动、空间和时间、对比和联系三个方面探讨哲学和普通地质教学的关系。应用哲学概念和思想开展普通地质教学,对于学生理解基础知识、串联各章节教学内容、建立地质空间与时间概念、增强学习兴趣、保证教学质量以及提高综合素质等方面都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教育哲学之于教育的重要性早已不言而喻,但缘于人们对教育哲学本义、发展、价值等认识的不透彻,现实中教育哲学存在一些困境,从而导致教育哲学的生存危机。语言表达玄涩难懂、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学科关注旁落等缺陷是造成教育哲学困境的主要原因。教育哲学必须从自身入手,只有积极转变学科语言,使理论更加贴近实际,使学科关注回归教育者,才更有利于教育哲学之发展。  相似文献   

17.
“讲坛哲学”的大学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式化、教条化、简单化倾向显明讲坛哲学异化为非哲学。其实,讲坛哲学与哲学具有同一个内涵、同一个哲学精神。哲学是一种大学,讲坛哲学作为哲学的运动态、实践态,其典型特征是“劝”。讲坛哲学的大学方向,就是大学要义、大学理念、大学精神这种指向,就是通过劝知、劝智、劝善的修为方式,超越知境、智境,抵达善境。讲坛哲学的特质决定了必须以伦理的、隐喻的、“震惊”的、“震撼”的方式去劝智、劝善。  相似文献   

18.
教学哲学是教学思想的前提反思,对象是教学思想,方法是前提反思,任务是反思教学思想的前提,揭示教学活动的合理性。教学哲学就是通过对教学思想的前提反思,建构合理性教学思想和教学实践的学问。  相似文献   

19.
The time has come to re-assess the role that Philosophy has to play in the education of teachers, both at the beginning of and during their careers. The currently fashionable craft conception of teaching is inadequate as a preparation for a career in teaching.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has an important role to play in preparing for a career in teaching. First, it enables teachers to acquire a grasp of the conceptual field of education and an ability to find their way around the often contested views within that field, which in turn impinge upon the normative structure of particular education systems. Second, it enables them to understand better the conceptual debates that involve the subjects that they are teaching. Third it enables teachers to understand the scope and limits of empirical research in educ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at research and conceptual issues in education. These claims are discussed with examples, and recent government statements about standards and competences in teaching are looked at through the perspective of a conceptually informed, career-oriented profession of teaching. Reasons for the past decline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in teacher education and how they might be avoided in the future are also reviewed.  相似文献   

20.
In the past decade well‐designed research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practice of collaborative philosophical inquiry in schools can have marked cognitive and social benefits. Student academic performance improves, and so too does the social dimension of schooling. These findings are timely, as many countries in Asia and the Pacific are now contemplating introducing Philosophy into their curricula. This paper gives a brief history of collaborative philosophical inquiry before surveying the evidence as to its effectiveness. The evidence is canvassed under two categories: schooling and thinking skills; and schooling, socialisation and values. In both categories there is clear evidence that even short‐term teaching of collaborative philosophical inquiry has marked positive effects on students. The paper concludes with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and a final claim that the presently‐available research evidence is strong enough to warrant implementing collaborative philosophical inquiry as part of a long‐term polic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