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坛迎来了文学发展的春天。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寻根文学”,吸收了西方新人本主义的哲学思想,适应了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人们的心理。“寻根文学”的人本主义思想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呼吁用传统的民族精神恢复现代人健康的“人性”、重视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复杂性的描写、突出时人的非理性世界的展现。寻根文学创作为打破“文革”文学万马齐喑的局面,促进新时期中国文学走向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寻根文学”作为新时期出现的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 ,对其界定往往是沿着“写的是什么”的思路来求索的 ,把触及了“文化之根”即传统文化的文学都聚合到“寻根文学”的旗帜下 ,实际上也就处在了一种无边的状态。而通过考察作家在表现“文化之根”时所持的态度和所作出的艺术化处理就会发现 ,“寻根文学”表现的是作家面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深度的困惑 ,这是新时期文学创作中一道独特的景观 ,是作家一段特殊心路历程的写照 ,可见 ,沿着“怎么样表现”的思路可以充分揭示“寻根文学”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在寻根文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创作原则的指引下,作者剖析了莫言等作家的“寻根”作品在神秘的“文化玄惑”的笼罩下,造成审美失落的原因。令人深思地指出新时期寻根文学应该在自己民族文化土壤的现实根基上寻找其现代审美契机  相似文献   

4.
寻根文学是一场发生在1985年前后的文化寻根运动和文学思潮。它以1985年为高潮,大致来说,其先导可以推溯到1983年,其余波又延及1987年。寻根文学以其创作实绩及引发的论争不仅成为新时期文学的热门话题,而且它带给中国当代文学及走向21世纪的中国文...  相似文献   

5.
知青作家是寻根文学的主力,寻根文学改变了新时期文学的叙事方向。寻根文学创作要比其理论高明得多,其作品所导致的实际文化价值判断大多与其理论旨趣相悖。“寻根”过后,知青作家作出了新的选择,调整了自己的叙事策略,知青写作很快由分化而汇入多元化文学发展潮流之中。  相似文献   

6.
总体上看,“寻根文学”的研究可以分为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两个方面。外部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寻根文学”兴起的社会文化背景研究,二是关于“寻根文学”与拉美、台湾、二十年代中国乡土文学的比较研究。“寻根文学”的内部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从道德伦理的角度研究“寻根文学”:二是从“寻根文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来研究“寻根文学”;三是“寻根文学”的物质层面研究即艺术性研究;四是“寻根文学”的文化保守主义研究;五是“寻根文学”的现代性研究。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六大文艺思潮(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波浪迭涌,“以各领风骚三五载”的匆匆步伐竞相“赶潮”,迅速交替抑或急剧嬗变。  相似文献   

8.
志刚 《小读者》2012,(1):32-33
“寻根文学”的倡导者 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文坛活跃着一支虎虎生威的“文学湘军”.韩少功便是其中的代表作家之一。1985年,韩少功在《作家》杂志发表《文学的根》一文.成为“寻根文学”的倡导者与主将。1986年。韩少功南下海南,先后主持中国最具理想情怀的纪实杂志《海南纪实》和最具先锋气质的文化刊物《天涯》。  相似文献   

9.
原型意象与自主情结是原型批评理论家荣格的两个重要理论范畴。寻根文学作为新时期的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在反思民族历史、寻找民族传统文化之“根”的过程中,表现了深厚的人文精神。寻根文学作家们受民族传统文化这一“自主情结”的驱使,在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原型意象。  相似文献   

10.
“寻根”文学是新时期启蒙文学的最后一站,它的文化审美启蒙的姿态很鲜明,其时代性及延后性影响巨大,值得重新反思研究。贾平凹作为贯穿当代文坛的大作家,他的小说创作是“寻根”思潮中很复杂的一个文学现象,他与“寻根”思潮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意义,在以往的研究中没有得到足够充分的阐释。贾平凹成功地避免了“寻根”文学的两大致命遗憾,在继承中国性灵文学的创作传统方面甚得神髓,真正达到了“寻根”的文学目的。这一波文学思潮给贾平凹的最大受益,则是他在创作上尝试探索出了将西方现代叙事艺术与中国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成功结合的范例,创作出了《天狗》、《黑氏》这样的佳作。而拉美文学将神秘文化与象征艺术相结合的特点,启发了贾平凹将魔幻象征的艺术思维与禅宗思维契合,形成贾平凹式的神秘象征艺术。  相似文献   

11.
80年代中期是中国新时期文艺发展史上最热闹的岁月: ——1985年,“寻根文艺”的理论宣言《文学的根》在《作家》4月号发表,当年接连推出寻根小说《归去来》、《爸爸爸》、《女女女》。一时间寻根文艺成为热门话题,其影响余波直到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文学运动的潮头此起彼伏,时而是“伤痕文学”、“改革文学”统领风骚;时而是“反思文学”、“寻根文学”故作深沉;倏忽间“先锋文学”跃上峰巅;紧接着“新写实派”异军突起——一个文学再次面临新的选择。一、回归现实,超然而立,冷静中难舍热情作为一种新型的艺术规范,“新写实主义”尚且羽毛未丰,其基本特征正处于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韩少功、李杭育等为代表的一批知青作家开始将“文化寻根”作为创作的思想旗帜,把目光投向民族传统文化,以他们在“上山下乡”运动中积淀的民间生活体验为基础,创作了一批优秀的具有鲜明地域色彩的文学作品,掀起了一股强大的寻根文学潮流。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寻根文学的发生、发展、衰落与这些知青作家的倡导、创作以及后期所遭遇的困境息息相关,而这一切给整个新时期的文学进程留下不可低估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新时期文学创作中,寻根作家的文学理念呈现出较多的文化保守主义色彩,在创作上表现为对传统文化的怀旧和整合。但“寻根作家”的文化保守主义倾向主要还是缘于文学创作的权宜之计,和真正的文化保守主义者是有区别的。  相似文献   

15.
在 8 0年代的文坛上 ,各种文学样式纷纷开始了“文化寻根” ,就深度与广度而言 ,乡土小说无疑占着最突出的优势 ,在某种程度上还代表了新时期文学在这个阶段的总体走向  相似文献   

16.
“现代”、“寻根”两股潮流在新时期文坛上走完了各自的道路,在对其进行历史总结时,要特别注意时代性与民族性的融合,然后站在现代精神这个立足点上,使我们的作家们承担起历史的使命,去寻找未来文学净化的“血缘带”。  相似文献   

17.
贾平凹被追溯为“寻根文学”的始作俑者,然而他的创作其实溢出了“寻根文学”的框架,1980年代前期他的创作伤痕和文化反思俱在;而1980年代后期他的创作沿着“寻根文学”深入掘进,有着更为深广与持久的内涵,随着时间流逝,将呈现新的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18.
寻根文学无疑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一朵文坛奇葩,它是对传统的话语模式和写作方式的一次有力反动。然而,寻根文学自身的悖论又使它陷入了自我拆解的文化困境。命名的无边和混淆、对传统的眷念和批判以及对政治的疏远和回归,都决定了寻根文学的存在是昙花式的匆匆一现。寻根文学从出现的那一天起,“寻根的希冀”就和“失根的苦痛”交相融合、不可分离,盛极一时、如日中天的寻根文学必然无可奈何地走向偃旗息鼓、难以为继。  相似文献   

19.
"寻根文学"是我国新时期由作家和评论家共同谋划、共同完成的自觉的文学运动。它是在全球文化寻根大潮的背景下开始形成的。它的发动,一改往日中心城市是文学思潮发源地的格局,由中部省份的韩少功亮出了大旗,其他非中心城市的作家、评论家跟进。"杭州会议"对"寻根文学"运动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寻根文学"思潮的出现,一扫长久以来"文以载道"、文学服从并服务于政治的格局,终于使文学回归本位,走上了健康的发展道路,也为新时期小说创作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题材领域。"寻根文学"两年后逐渐式微,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一是"寻根文学"作家和评论家自身的原因;第二个原因是当时外界的干涉过多;第三个原因,则是当时社会形势发展太快。  相似文献   

20.
余华是中国当代先锋派作家的骨干,他的创作可以说与先锋文学的发展同步。他的作品始终呈现出“偏离以确立人的主体性为目标的新时期文学主潮,而表现为对人的存在属性的书写。”也就是说,在余华以前,中国作家对人的困境的关注,只停留在人的社会属性(如“伤痕文学”)和人的文化属性(如“寻根文学”)层面上寻找解决的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