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3 毫秒
1.
学史理论是从学实践史和学实践中抽象出来的对学发展规律的种种见解。学史作为一种学术范型和大学课程在中国出现始于上世纪初,回首年学史之路,不难看出存在着一定的“学史八股”现象, 诸如学史观单一化,研究方法简单化、语言表述社论化等。因而亟须建构并运用多元化的,科学的学史模式理论和方法,指导学史的研究、述和教学。在学史教学中注意在大化视野中把握学史现象,树立以学现象把握的独立品格,引进多元化的参照系统,拓展思维空间等,从而使学史这门传统的大学必修课程在改革中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2.
中国当代学走过了50年的风雨历程,当代学史的写作了到了一个的转型阶段。今天,我们面临的当代学史写作现状是多元与多层的,这是一个好现象。但其中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当代学史如何选择“经典”本?十七年学应该如何评价?当代学史写作如何回到“学”与“历史”本身?这是摆在每一位当代学研究面前的问题与挑战。  相似文献   

3.
中国学史的目的与任务是什么?学史家当以什么样的态度来述中国学史?这是中国学史学科不可回避的两个问题。学史家们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是与他们的学史观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本即考察建国前半个世纪优秀中国学史家对上述两个问题的讨论,描述它们的演进历程,通过对这两个根本问题的评论分析,以期“察往知来”,引发21世纪学史家们对参与新化建设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20世纪50年代以后,西方学史研究方法也开始了从现代、后现代到后殖民,开始走向意识形态综合分析的发展过程。学史家们在“杂取种种”的同时,为避免陷入机械他律论的误区而努力寻找“中介”,在学与社会化之间插入第三项,将学的外因转化为内质。对中国的学史家来说,需具有广阔的化视野和学术批判眼光,注意学史对象的适用性、可行性及方法之间的互补性,直至融汇贯通。  相似文献   

5.
90年代重写学史的理念“纯学”与“现代性”,与以前学史的政治性相比有自己片面的真理性。然而它却跟以往的学史一样,同样也存在着失范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反思,在不同的学史的竞争对话中,最终达到真正的学术规范。  相似文献   

6.
80年代中后期中国学研究兴起了“重写学史”热,在引进西方理论和重新审视传统观念的背景下,学史研究在理论建设和实际操作上都体现出了多维的角度和空间,突出表现在对历史性、审美性和当代性的关注。新时期的学史研究是对旧模式、旧观念的突破,是对新观念的寻求和新理论的建构。  相似文献   

7.
章提出了“互联网学史”的概念,从互联网时代的“真实虚拟”的互联网化氛围、大众化时代的中国社会环境、世纪末潜在写作传统的浮出、学史学意识从理论到实践的成熟给重写学史带来的契机四个方面论述了“互联网学史”概念提出的历史前提。梳理20世纪末期兴起的互联网学的发展道路有其客观必然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中国学史的叙述在吸取前代和前期学史写作得失的基础上,不断深化着对学史的认识,以多元化的姿态不断丰富着学史的存在。他们的进步值得肯定,而困惑之处也值得反思,要改变困惑的局面,须求新“变”。求变的因素很多,我们的视点有三个:作方法论上的更新,学本位的回归,读接受的纳入。  相似文献   

9.
学史究竟应该由什么构成?学史历程的主线是什么?1980年代以来,“重写学史”思潮此起彼伏,20世纪末出现了“个体性”或“原创性”的学史观,这是在自律论的学史观基础上,强调了学性和创造性。但如果换一个角度,就会发现,构成学史的更加众多和重要的事实,却是继承与改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现象就是“重写”。  相似文献   

10.
本次丽娃沙龙讨论学史研究中的地域视野,其意义不在于替代学史研究中常见的时间视野,而在于提供另一种认识角度,以加深对学史现象的理解。三篇章,分别以延安根据地、北京“宣南”地区的“小秀野草堂”和抗战时期日本统治下的“伪满洲国”为研究对象,考察晚清以来的学地方经验与学史的关系。[编按]  相似文献   

11.
梁上泉是一位述甚丰的重庆军旅诗人,50年代即已在诗坛崭露头角。 其诗作成就表现为:引起坛强烈反响,激发学界研讨热情,获得学史家认可,同时也被大量工具书所记载。但近年却有学史对梁诗不予置评。全面考察梁诗,发现有重讴歌轻暴露的缺陷。造成这种情况,缘于诗人艺观的理解错位。今后重修学史,应对作家作品“有好说好,有坏说坏”,而不宜回避。  相似文献   

12.
"文学的自觉时代"论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对鲁迅提出的“学的自觉时代”追本溯源,按迹寻踪的作了翔实的回顾。通过“摆脱巫化的束譬”“誓脱人的垄断”“注入市民精神”的论述,引出中国学史上至少出现过四次学的自觉时代的结论。并且由此而引发中国学史分期划段的新议论,主张分四个时期、划成十三段。  相似文献   

13.
"文学命名"论——批评行为的"史性"修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学活动和发展过程而言,“学命名”活动贯穿于从“学批评”到“学史”的连续性的整体构成之中。“批评命名”与“学史命名”作为学审美活动中的两种基本的“命名方式”,其差异性体现为思维类型的不同归属。“命名”研究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把握学活动中“主体”,“批评”,“历史”与“言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一个抒情诗的国度,闻一多先生说:“从西周到宋,我们这大半部学史,实质上只是一部诗史,”诗歌在2000多年的学史上一直占据正宗地位。就是在宋以后,出现了戏剧和小说,其成就和地位仍然不能与诗歌相比。  相似文献   

15.
洪子诚教授《中国当代学史》,陈思和教授主编《中国当代学史教程》出版后,好评迭出,超越轻描淡写的商榷罕见。经较长时间冷静谛视,觉其虽堪称重写学史的重要收获,但也存在无可避讳的,与过分重视个人随意性,过于忽视必须有的公正、科学等共性的浮躁批评热接近之观念闪失,有对毛泽东学思想的评述对于偏激,将新时期军旅小说、当代报告学拒于评述大门之外等,轻重失衡评述失当表现。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学史研究的世纪回眸与理性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一门新学科的中国学史,自20世纪之初诞生以来,已经历一个世纪的风雨历程。从总体来,它在梳理中国学五千年发展演变过程及其规律性方面之成败得失,应该给予比较公正的历史评价。其功绩有三:一是建立了一门新的学科;二是初步理清了中国学发展演变的历史脉络;三是初步再现了中国学五千年的辉煌历史。其失误有四:(1)学史观的时代局限性;(2)学史研究方法的线性思维模式;(3)学史撰写内容的陈陈相因和乏个性化;(4)学史哲学的理论匮乏性。新世纪的中国学史学科建设,我认为应该注重以下四点;一则加强学史观念的现代转换与学史哲学的理论建构;二则提倡学史研究和撰写的个性化与学史教学的学术自由化;三则注重中国学史学科研究史的研究,客观地评价20世纪中国学史研究和教材都市的历史功过与成败得失,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为未来的中国学史学科建设予以科学性的展望;四则加强中国学史研究与教学的专门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7.
“五步教学法”用于《外国学史》的教学过程,符合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教师精讲导读,教得得法;学生“读”、“写”、“说”结合,学得主动。五个步骤一气呵成,联系紧密,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18.
本立足于中国学史20世纪的百年历程,从史的角度梳理了学史述碾轧在学内容和体例二元建构上的轨迹,内容范围剥离经史的学性走向,体例模式特有的史的流动意识的凸显,二其同奠定了学史发展的基础,从而确立了它的学科定位。  相似文献   

19.
建国以后十七年,是王维学史地位的最低点,学评价所依据的是社会历史、阶级立场和道德伦理的标准,致使学史的写作偏离了学的视界。可是,非常有意味的是,即便是竭力贬低王维的学史。也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他与李、杜比较。其实,王维是不同于李、杜的一种化模式和人格范型。王维能不能与李、杜并列,都是通过比较而存在的,是‘史’的意志。每一个时代对学史的理解都是相对的。当下盛世太平的特点。在接受期待上也逐渐显示出与盛唐相一致的地方,时代使人们的观照视角发生变化而必然导致对学史的认识发生变化。王维的学史地位到了公正评判和客观重写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20.
近十多年来,关于学史观的讨论几乎成为热门话题,学史的编写也呈现多样的型态。它可能预示着中国学史编写将进入一个新阶段。2001年9月因为有《中国分体学史》座谈会的机会,我们多次就中国学史编写问题交换意见,此后又通过书信、电话、电子邮件,补充各自的看法。现连缀成篇,求教于同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