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中国形象的建构上颇具特色,在跨文化传播中十分成功。它从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出发,让"国家形象"从一个普泛的想象体转而成为影像中一个个以人物为主体的表现体;它独具地域性的民俗展示不仅引人入胜,而且阐释出了中华文化中统一而丰富的精神价值;它将日常生活中的点滴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勾连在一起,以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为诉求,体现出中国的纪录片创作者积极参与全球文化价值体系的建构、力图与全球观众产生共鸣,凸显出日益强大的民族自信心。  相似文献   

2.
19世纪30年代,在“国家形成”、民族主义、丰富“思想宝库”的支撑、“开明君主”的领导和德意志“仁人志士”的推动下,德国国民教育体系最终确立。近代德国国民教育体系的建立深深烙上了国家和民族的印记,体现出了强烈的民族性与国家性。  相似文献   

3.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公民教育研究和实践蓬勃发展,然而全球公民教育实践的效果很有限.对于全球公民教育的探讨不能回避“全球公民教育如何可能”这一前提性问题.“全球公民”身份推衍困境、“在地实施”的“异化”后果让全球公民教育实施的可能性成为问题.环境问题既是一个“全球共同利益”问题,也是各国政府关心的问题,为解答“全球公民教育何以可能”提供了较好的切入点.国际环境政治解释了全球环境治理中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不合作与不平等状况.以全球环境问题及其治理作为教育内容,全球公民教育具有批判性.批判的生态教育学成为全球公民教育的重要实践形态.在既有的国家边界限制下,批判的生态教育学通过全球与在地的混合行动,让全球公民教育获得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冯积岐的长篇小说《村子》描绘了关中地区“松陵村”在20世纪末期二十多年的生活画卷,主人公祝永这是作家着力塑造的一个重要人物形象,其身上体现出的悲剧性耐人深思.本文从悲剧性的体现、成因及意义等方面对祝永达形象进行解读,以探究这一形象的时代内涵与典型性.  相似文献   

5.
改善和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和重大战略任务。当前,项目制由于促进了弥散性的主体、资源、行为的整合,在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中获得广泛运用,并为塑造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之“形”产生了积极正向的成效。但是项目制具有的一次性、有限任务特征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要求的整体性、持续性之间形成矛盾,“项目展示”的浅表性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所要实现的乡村“文明扎根”之间存在张力,以价值共识为前提、以责任共担为依托、以利益共享为目的的治理共同体成为破解项目制运行限度、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升级的必然趋势。治理共同体需要在主体结构上向“社会-生活共同体”转换,在运行机制中培育参与主体的新动能,并以长效管护机制和乡村文化再生产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21世纪秘书人才是复合型的人才,它要求秘书人员是多技能、高素质的人才。这就自然而然地要求秘书不仅有内在“美”,更要求秘书人员有外在的“美”。不管是内在美还是外在的美,它都是从秘书人员的自我形象中体现出来的。秘书人员良好形象的塑造,首先要求他/她确立自我形象的标准,其次依据这些标准来对自身的形象进行塑造。秘书人员自我形象的塑造不仅要从内在入手而且也要从外在入手,正是所谓的社会对秘书人员素质的三要求:好使好听还要好看。  相似文献   

7.
《封神演义》是一部以武王伐纣为题材的小说。作品中塑造了大量的女性形象,她们属于不同的类型,有女神、女妖、女仙,也有宫妃、女将、慈母、臣妻等。作者在作品中赞扬了传统女性的美德,揭示出古代女性的附属地位。但总的来看,作者仍是站在男性的立场上看女性,在塑造女性形象时体现了明显的“女人祸水”思想。  相似文献   

8.
国际     
《教育》2009,(11):15-15
联合国:全球每年需增聘130万名教师,英国:新教师行为“准则”引发争议,法国:公布高中改革方案,德国:中小学教师严重短缺,澳大利亚:改善教育环境加强留学生权益维护.  相似文献   

9.
中苏文学中毛泽东形象作品与列宁题材作品在领袖形象塑造上有着极为相似的审美需求,二者同样被框定在“用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和改造劳动人民”的创作意识之下,体现着强烈的时代精神。列宁形象经历了“理想人物”、“英雄人物”到“普通人”的转换,毛泽东形象经历了从神到人的平民化过程,显示着“解冻”文学思潮对中国新时期文学的渗透。  相似文献   

10.
刘雅 《华章》2011,(31)
舞蹈动作作为舞蹈作品最基本的艺术手段,通过力量、幅度、节奏、表情等精炼集中地塑造典型化的舞蹈形象.舞蹈动作根据作品的主题需要,应体现出形象的“典型化”,合理地、有序地选择舞蹈动作素材,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细微变化,从而取得更好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1.
大学治理离不开全球治理的国际政治环境,西方"逆全球化"动向与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战略形成价值张力,大学治理模式出现新的可能性。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全球化战略的理论和实践支点,为讨论大学治理全球化提供了思想资源。理论上的大学治理全球化存在统一模式,但不是当前模式的任何一种。中国大学治理模式"强政府"的制度特征和兼容并蓄的文化基因为全球大学治理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大学治理全球化的实践逻辑,为大学治理全球化提供了在组织、国家和全球层面的治理框架:构筑以信任为特征的大学内部治理,构筑以提升大学治理能力为核心的大学外部治理,构筑以人类命运为支点的大学治理全球化。  相似文献   

12.
囿于主权国家各自为政的国际政治格局,国际环境法发挥作用的机制受到制约:其内容无法全面、真实体现维护人类共同环境利益的理念,其执行也因诸多原因遭遇障碍。"治理"及"全球环境治理"通过扩大参与主体、改变调整手段、增加规则范围等方式应对全球性环境问题,弥补了国际环境法及国际环境保护机制的不足。而国际环境法也应顺应现实需求,适时完善其制度。  相似文献   

13.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教育发展正处于威胁国家安全的政治环境、“双循环”格局的数字经济环境、“老龄”和“少子”两极分化的不均衡社会环境、“卡脖子”的科技制约环境、“多极”文化入侵的文化环境,以及“教育脱钩”的国际化环境。同时我国教育发展也处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包括高质量的人才体系、师资体系、课程与教学体系,以及教育生态环境体系的宏观教育改革与发展环境。教育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为应对复杂多样的国内外环境,我国“十四五”教育发展应实现六大战略目标:稳固国家安全、服务和引领经济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创新教育创新人才、铸就文化自信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全面开放和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为实现教育发展六大战略目标,应围绕人才培养、师资队伍、课程与教学、生态环境建设四大教育改革与发展方面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14.
冷战以来中美之间长期存在的敌视和猜忌使美国政府认定,中国拥有核武器会对其国家安全和全球战略利益构成巨大威胁。对美国政府解密外交档案的研究表明,尽管美国对中国发展核能力的对策制定一直受冷战格局和意识形态等诸多因素的羁绊,但最终仍完成了从敌视到承认的政策转变,体现出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在核政策上不得不转而采取较为现实和灵活的态度。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Setting this paper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scholarly research on recent changes in the OECD’s approach and workings in education, I analyse how the OECD has reinforced its infrastructural and epistemological global governance through the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 for Development (PISA-D). Drawing on qualitative data, this paper makes three arguments. First, there has been a reinforced effort at the OECD to align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large-scale assessments; second, the OECD-ensured PISA-D was enhanced only in so far as it remained comparable with PISA, with a view to joining up lower- and middle-income data infrastructures with the global PISA infrastructure; and third, the OECD has bound together the aims of PISA, PISA-D, the Education and Skills Directorate, the Organisation’s Strategy on Development and the global education agend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thus strengthening its global education governance potential. With a note of concern, I suggest these recent changes in the OECD’s work in education may be spreading a very narrow framework of educational values, which does not sufficiently recognise the complexity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正经历着从传统到现代、从封闭到半封闭、再到全面开放的深刻变革。为应对现实挑战,国家治理现代化首先应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同时,高度关注全球治理新形势、新内容,增强全球向度;其次,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应坚持“守正”基础上的不断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思想中国化进程;再次,加快构建政党治理为核心、政府治理为关键、其他类型治理为重要补充的立体治理格局。最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以法治夯实党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保障变革进程稳定、有序,切实提升和扩大国家治理意识形态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最终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17.
环境非政府组织广泛地参与了主权国家范围内、地区性以及全球性环境治理,其中,对联合国环境事务的参与所发挥的作用最为突出。环境非政府组织对联合国的参与具有提供环境信息和引入新议题、推动环境问题的国际公约的制定和监督实施等方面的重要政治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急需进行环境公共治理,也理应走向善治。软法是硬法的补充,能与公共治理模式契合,应是其走向善治的合适路径。故环境公共治理既是硬法之治,也是软法之治。软法不但具体运用于国际环境公共治理,在我国国内环境公共治理也有具体实践,但须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组织随着国际关系的转型经历着新的变化。全球治理理念的兴起,强化了国际组织作为独立的国际关系行为主体的意义,国际组织的触角不断深入国家主权的管辖范围。新兴国家的迅速崛起,推动着国际体系结构的转变,冲击了西方国家主导下的国际组织体系。以此为契机,中国与国际组织的关系也在不断加深、调整和重构。国际组织不仅是中国实现、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途径,而且是中国承担国际责任的重要平台。中国经济实力的显著增强,为进一步参与国际组织的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着眼于长远发展,中国与国际组织的关系仍亟需从外交战略高度加以全面谋划,切实增强议程设定能力,重点推进周边的地区性国际组织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以色列有"创新强国"和"创业型国家"之誉,这与以色列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以及其治理体系有密切关联.以色列国家教育部和经济部、地方政府及"职业教育与培训提供者网络"、基层的职业学校(中心或学院),以及作为社会伙伴的"以色列制造商协会"与"工会联合会",共同合作参与以色列职业教育与培训治理,塑造了以色列"多层级"与"共治"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