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致橡树》是当代女诗人舒婷的代表作,诗中新奇瑰丽的意象和清新贴切的比喻,带给读者无限遐想的空间,曾经激励了迷惘中的一代人与中国传统的旧伦理、旧思想、旧道德、旧爱情观彻底决裂。四十年来,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诗歌当中强烈的女性意识对当代女性爱情观的影响仍然深刻。  相似文献   

2.
李正 《现代语文》2007,(3):88-88
舒婷的《致橡树》是中国现代学史上的名篇佳作。这首诗曾入选多种诗歌选本乃至中学教材。但为什么这首诗能成为被后人传颂的经典之作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女性自我意识。舒婷第一次将这种意识用诗歌这一形式优美畅达的表现出来,这在中国当代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舒婷在这首诗中塑造了以木棉为代表的女性形象实现了对传统男尊女卑观念的颠覆和消解,并使诗中的女性形象以独立、自主的姿态和男性世界展开了平等的对话,彻底抛弃了旧的封建男女地位关系的价值评判体系,对新时代男女平等观念的树立产生了莺大影响。[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舒婷1977年3月发表《致橡树》,四年后又有《神女峰》面世。《致橡树》通过“木棉”对“橡树”的倾诉.表现了对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惜自身价值的爱情观念的呼唤,而《神女峰》则更多地表现出对爱情婚姻中“正统”道德的反思与批判。  相似文献   

4.
舒婷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活跃于我国诗坛,它与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人以风格独特的诗风,掀起了"朦胧诗"的大潮。舒婷经典诗歌《致橡树》创作于1977年3月,是朦胧诗派的典型代表作品。《致橡树》可以说是爱情诗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新时期中国文学的重要作品,在很多读者心中,《致橡树》就代表了舒婷,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首诗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本文站在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探讨了舒婷《致橡树》中所蕴含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5.
《致橡树》应该说它是一首爱情诗,但又不仅仅是一首爱情诗。十年动乱,人妖颠倒,生灵涂炭,一代人的信仰热情被欺骗被利用.现代政治迷信充斥整个精神领域,诗人舒婷以她敏锐的目光、深沉的反思、独特的抒情方式审视过去的这场恶梦,给读者留下了二度审美的回味余地。  相似文献   

6.
在一代人心中,舒婷是爱诗者的偶像,是诗意、美丽的代名词。从《致橡树》到《思念》,人们或许更多关注的是舒婷的诗歌,而在她的散文中我们却惊喜地发现了另一个舒婷。这个舒婷是为人妻、为人母的舒婷;这个舒婷是雇人用板车把嫁妆拉到婆家的,是系着围裙,烧饭做菜晾衣服补袜子收拾房间的,是正"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拎着保温瓶,给生病住院的婆婆送饭"的舒婷。在舒婷的诗歌和散文中游弋,你会感叹高尚的思想与平凡的生活、诗意与现实竟然可以如此美妙地结合。  相似文献   

7.
朱美华 《文教资料》2007,(14):95-97
舒婷的诗歌《致橡树》包括了三个层次的女性意识:自我觉醒、自我审视、自我超越,是时代与经历孕育诗人诗歌女性意识的主旋律。舒婷诗歌的女性意识是对传统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的传承,人格独立是当代女性文学回归这种女性意识的表现。  相似文献   

8.
张华 《教学与管理》2003,27(2):71-74
本文试从西方后结构心理学的镜像理论入手对舒婷的早期代表作《致橡树》进行文本重读,对诗人在文本中的话语进行历史的分析。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对舒婷诗歌中所体现的女性特有的微妙心理变化结合西方女性理论和中国近现代女性的自我发展历史做以综合关照,并对《致橡树》的自身的文学价值提出重新地思考。  相似文献   

9.
舒婷崛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诗坛,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人的诗风,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其成名作《致橡树》一诗创作于1977年3月,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该诗情牵几代人,是爱情诗的典型代表,也成为了新时期文学的发端之作。因而,舒婷的名字几近等同于《致橡树》。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再次解析《致橡树》中的洋溢的自由而独立的人格价值和早醒的女性自尊意识,并从中探讨出一点愚见。  相似文献   

10.
作为舒婷的代表作,《致橡树》一直受到主流诗坛的关注和读者的追捧,与舒婷朦胧诗的代表诗人的诗歌地位的生成渊源颇深.在主流意识形态的不断选择和讲述中,《致橡树》在得到经典化的同时也带动舒婷热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试从西方后结构心理学的镜像理论入手对舒婷的早期代表作《致橡树》进行文本重读,对诗人在文本中的话语进行历史的分析。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对舒婷诗歌中所体现的女性特有的微妙心理变化结合西方女性理论和中国近现代女性的自我发展历史做以综合关照,并对《致橡树》的自身的文学价值提出重新地思考。  相似文献   

12.
在历史机遇的中心:重读《致橡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舒婷是众多的“今天”派诗人中最幸运的一个,她拥有数量最多的读者。《致橡树》是舒婷公开面世的首部作品,在朦胧诗饱受非难的情况下,究竟是何种因素铸成《致橡树》特殊的文坛际遇为今天考察舒婷最早获得主流诗界有限度的承认、形成舒婷热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3.
《致橡树》是一篇爱情宣言,包括了三个层次的女性意识:自我觉醒、自我审视、自我超越,这是时代与经历孕育诗人诗歌女性意识的主旋律。舒婷诗歌的女性意识是对传统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的传承,人格独立是当代女性文学回归这种女性意识的表现。  相似文献   

14.
《八小时以外》2012,(2):30-31
如火般的木棉并不是从舒婷的《致橡树》开始才成为一种爱情象征的,20世纪70年代的台湾民歌《木棉道》中就唱过:"爱情就像木棉道,季节过去就谢了。"木棉,这种树形高大的植物,有一种飒爽的气质。正是这种气质,才让舒婷选中,让它在那首影响深远的诗中成为相互独立的爱情象征。  相似文献   

15.
在舒婷的诗歌中,《致橡树》影响最大,却不是她最好的作品。若论情诗而言,我个人认为,《神女峰》和更早的《往事二三》最具艺术价值。《神女峰》写于1981年,最早发表于1982年4月的《星星诗刊》,属于典型的“朦胧诗”风格。当时,《致橡树》刮起旋风,尤其在大学校园,一开诗歌朗诵会,  相似文献   

16.
《致橡树》写于1977年,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舒婷以书信的形式,通过塑造木棉对橡树的真情告白,进而表现一种平等、自由、独立的爱情观念。诗中木棉的爱情口号无疑代表新时代女性的爱情宣言,在舒婷看来,这也是最完美的爱情法则。同时,这首诗还表现出了强烈的女性独立与对封建观念的批判意识。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新时期的诗坛中,舒婷是一位有着显著地位的诗人.她以特有的女性气质与风格凸显自身的性别意识.其诗歌传达的自由、平等、独立的爱情观念更是为万千女性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价值.本文以其诗作《致橡树》、《双桅船》、《神女峰》为例,探讨舒婷诗歌传递给新时期女性的爱情现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师:(板书:致橡树舒婷;微笑面对由六人围坐成弧形的六组学生)同学们,这节课是自读课,我们要自读的课文是舒婷的《致橡树》。自读,主要是大家自己阅读分析理解,在一种宽松自由的状态下进行,可以吗?  相似文献   

19.
《考试周刊》2016,(37):22-23
舒婷的诗歌《致橡树》中蕴含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这种弘扬人格独立的精神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从现实情况、个体意识差异等层面探讨女性独立意识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当代女诗人舒婷的《致橡树》写于1977年3月,发表在《诗刊》1979年第4期,1991年选入中学语文教材高中第四册。对《致橡树》的主题,课本[自读提示]作了如下概括:“《致橡树》通过象征的手法,用内心独自的方式,表达了对一种富有时代气息的爱情观的追求,即相互独立、平等,又紧密结合,互相依存。”这是否就是《致橡树》所追求的爱情观的核心?是否就是《致橡树》所表达的“富有时代气息”的爱情观呢?可以用该诗里的一句来回答:“不,这些都还不够!”“紧密结合,互相依存”自不必说了,就是所谓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