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抗战时期,国民党为了坚持抗战和维护国民党一党专政,通过新生活运动、宣传鼓动、民众组织、学校教育等进行民众精神动员,取得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适应抗战的需要,在抗日根据地、日伪沦陷区、国民党统治区和海外进行了深入、持久的宣传动员工作,对中国共产党从抗战初期的弱势到最后的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拟从研究概况、宣传动员工作研究成果以及宣传动员工作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全面抗战爆发后,针对严峻的战争形势,国民党及其地方派系在一定程度上发动民众抗战。主政安徽的新桂系吸收爱国进步人士成立安徽民众总动员委员会。为争夺动员工作的实际控制权,新桂系采取调整领导成员、转变工作中心、集训工作人员、裁减组织机构等方式加强对动委会的控制,直至最终取消动委会组织。新桂系对安徽动委会的控制和改造,使得民众动员工作未能在安徽普遍、持久、深入开展下去,反映了国民党及其地方实力派民众动员工作的有限性和不彻底性。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时期,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国民党奉行片面抗战路线,民众抗战热情有待提高为背景,中共将马克思主义动员理论与抗战实际结合,并以以往政治动员实践经验为基础,创造出动员儿童团的独特方式和技巧。政治动员下的儿童团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慰问战士、支援前线等系列活动,显示作为民族一份子的少年儿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其行为对全民族抗战起到巨大激励作用。中共政治宣传和思想动员的努力,不仅为抗战胜利创造了思想和群众要件,且稳步提高于群众中的威信和地位,壮大了中共组织和军事力量,扩大了其影响力、凝聚力和号召力,为战后领导人民争取民主与和平的政治前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20世纪30年代诞生于江西的特种教育,本是国民党用来对苏区进行"文化围剿"的利器.抗战军兴后,在"抗战救亡"这一时代主题的感召下,特种教育的工作重心由"文化剿共"转变为"抗战救国",这一时期的特种教育对民众进行了比较成功的政治动员,为抗战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特种教育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民众对国民党政权的认同.  相似文献   

6.
以文艺作品为主的副刊本应遵循文艺自身规律进行精神创造。但是,在中日战争的特殊语境下,文艺既成为战时舆论动员工具,也反映不同政党、派别之间文艺话语之争夺,中外冲突与中国内部的政党冲突同时呈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国民党喉舌《中央日报》副刊风格演变,折射了作为执政党国民党在面对多元文艺话语竞争中的复杂处境。全面抗战初期,《中央日报》对自由主义乃至左翼知识分子相对宽容,其著名副刊《平明》呈现左、中、右兼收并蓄的编辑风格。皖南事变前后,孙伏园执掌《中央副刊》已然面临着国共两党在文艺阵线上的暗中较量。随后国民党强化宣传统制力度,王新命主导的《中央副刊》不再取包容态度,其紧密配合国民党军事动员的风格显得机械而单调。《中央日报》副刊从抗战初期兼收并蓄到抗战后期话语统制的风格演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民党在统一战线语境下加强党治的同时,也强化了与中间派知识分子及文艺人士渐行渐远的离心力。  相似文献   

7.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政府抗战政策发生一定转向,限制共产党的发展和继续抗战,成为这一时期既相矛盾又相交织的两个主题。了解抗战前后国共关系的历史与现实、战时限制与反限制等方面的情况,对国民党防共限共之因果关系及其运作经纬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抗战时期,中共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疯狂侵略以及国民党的新闻封锁和恶意歪曲,为了突破国民党的新闻封锁,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动员国内民众抗日,赢得国际的支持,中共在全力抗战的同时,也在积极对外宣传延安。中共主要面向国内人民和国际友人进行宣传,其宣传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自身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有力地推动了抗战的最终胜利。  相似文献   

9.
"北伐"作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是国共两党有共同历史记忆的重大事件。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不断以北伐记忆的方式加以重叙,成为抗战动员的重要历史资源。北伐国共"合作"的历史记忆,成为中共阐述联合抗战、军民协作、重建"党军体制"的有力号召;国共"分裂"的历史记忆,为抵制国民党顽固派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斗争求合作的抗战策略提供了历史借鉴,也塑造了中国共产党坚决维护民族利益的政党形象;"三大政策"的记忆,奠定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理论基础,打击了投降派和取消派的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主张,有力地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相似文献   

10.
抗战初期国民党敌后抗日游击战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在组织正面战场作战的同时,还开展了敌后游击战。抗战初期的国民党敌后抗日游击战,在配合正面战场作战、支持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战、组织发动沦陷区的民众抗日运动方面均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中共和沦陷区民众的支持是抗战初期国民党敌后抗日游击战不断发展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抗战时期国民党敌后游击战的问题长期受到忽视,近年来的研究取得进展,但对国民党敌后游击战的作用问题研究依然很薄弱。国民党敌后游击战的作用随着当局的抗战态度而变化。抗战初期,国民党敌后游击战对正面战场起到一定的配合作用。在1943年8月以前的相持阶段,国民党敌后游击战仍然起到了积极作用。此后,国民党敌后游击战没有产生全局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深刻地认识到农民在革命运动中的重要性,采取了多种手段动员和组织农民参与国民革命,这其中,通俗文学作为贴近农民生活的一种形式在革命观点的传播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以广东省农民协会会刊《犁头》"农民俱乐部"为例,讨论通俗文学在国民革命时期的农民动员中如何起到宣传革命思想和动员农民的作用,同时探讨这种宣传形式对当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是坚持敌后抗战的政治、军事中心,是领导和推动抗日根据地工作的示范地区。期间,边区总工会一直坚持"抗战为重"的宗旨,通过自身组织的积极活动,动员工人参战和投入边区的大生产运动,为抗战胜利提供了人力和物力支撑。边区总工会的抗战活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边区工人地位的提高,并为边区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研究抗战时期边区工会的组织活动对今天的工会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东渡黄河、参加抗战.为了动员占根据地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参加抗战、支持抗战,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冬学运动.文章试图通过对中国共产党在华北抗日根据地这一典型地区开展的冬学运动梳理和研究,就其教育组织、特点进行初步的探讨,以期能对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根据地发动的农民教育有一个较为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以利于吸取我党在经济文化极端落后的农村地区教育农民、提高农民素质、组织农民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当前的农民教育工作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5.
1938年,日本侵略者占领武汉后,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逃到重庆的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由片面抗战也随之转为消极抗战。而国民党内部的矛盾斗争也明显地表现出来,蒋桂之间围绕财政上的一系例斗争就是其中之一。本来,以李宗仁、白崇禧为首的新桂系集团与蒋介石统治集团间长期以来就存在着深刻的矛盾。这种矛盾和斗争早在两广统一时就产生了,此后愈  相似文献   

16.
抗战时期中共在与多国多方的多元互动中逐渐成为影响战局、政局的重要力量,"他者"视野是理解中共抗战作用的重要维度。科学分析鉴别并正确合理使用国民党高层日记等相关资料,有助于加强中共党史研究的丰富性、完整性和说服力。国民党高层日记中不乏肯定中共抗战作用的描述,虽并非国民党对中共抗战认识的主导面,却显示了国民党高层那种不得不承认中共作用而又不敢公开表达的矛盾心理,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中共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相似文献   

17.
全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通过对孙中山诞辰纪念、孙中山逝世纪念等孙中山纪念仪式的运作,强化了民众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对国民党的政党认同,对中华民国的政权认同,对孙中山及蒋介石的领袖认同,并且凸显了抗战建国的时代主题,成为国民政府进行抗战动员的一种有效形式,是现代民族国家进行政治话语输出的有效探索,也显示出党国在权力技术实践空间的日臻成熟。  相似文献   

18.
抗战初期,国民党抗战军队比较努力地进行抗战,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也起了一定的进步作用.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时期,在八路军驻甘办事处和甘肃工委的共同领导下,兰州民众团体才得以创立和发展,才得以在特殊的斗争环境中与国民党当局巧妙斡旋。兰州民众团体的抗日救亡活动揭开了甘肃人民的抗日斗争的历史新篇章。但是,在兰州特殊的国统区地域环境下,民众团体的抗日救亡运动存在种种难以克服的历史局限性:甘肃国民党当局反动的高压政策对民众运动进行肆意破坏;甘肃教育当局不能顺应民族危亡之大局,对民众的抗日运动起了严重的阻挠作用;办事处与民众团体缺乏正确的斗争纲领和强有力的党员组织;民众团体组织机构不完善,各抗战力量缺乏团结协作的斗争精神;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未能很好地动员与团结各少数民族民众抗战,从而造成了抗日力量的损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众运动的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20.
全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通过对孙中山诞辰纪念、孙中山逝世纪念等孙中山纪念仪式的运作.强化了民众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对国民党的政党认同,对中华民国的政权认同,对孙中山及蒋介石的领袖认同,并且凸显了“抗战建国”的时代主题,成为国民政府进行抗战动员的一种有效形式.是现代民族国家进行政治话语输出的有效探索,也显示出“党国”在权力技术实践空间的日臻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