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体育教学内容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一直被作为是体育教学内容选编、安排的重要原则,但对于这个原则的含义是什么却一直缺乏讨论。对于这个问题应如何认识和解决?本文在此作一简单讨论。在以前的体育教学大纲中,对体育卫生保健知识部分内容确实进行过一番考虑,并在课时上想有所加强,在知识的内容上也进行了一番布局和调整,各个部分的体育知识内容比例也是基本平衡和合理的(表l)。但是,我们还不能认为以上工作已经将“身体锻炼实践与体育理论和卫生保健教育相结合已经贯穿整个教学大纲”,甚至认为是“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相似文献   

2.
当前体育教学领域中,“终身体育”、“快乐体育”、“成功体育”、“兴趣体育”为主体的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体育教学目前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我们认为应该是如何教会学生锻炼,使学生会学、善学和乐学,真正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导促学,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把“四导式”教学模式引入体育课堂,通过在我校两年多来的教学实验,  相似文献   

3.
体育教学既要学习技能、技巧,同时也要经常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和理论指导实践。体育教学与其它学科一样,在发展中重在提问引导,贵在善问和会问。我们在备课时,既要备体育动作技术的讲解、示范、练习保护方法,同时为了使学生加深对体育动作的理解,形成巩固的动力定型,必须进行适当的提问。通过问,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凭借已知探索未知。在设置具体问题时应把握好“度”,即从角度、难度、跨度、坡度、广度和密度等方面去考虑学生已知和未知的关联及两之间的过渡,  相似文献   

4.
体育职业院校排球"分层教学"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多数体育职业院校排球教学习惯运用传统的组织方法手段进行教学,忽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一味追求“齐步走”教学方式,导致在教学中出现学生两极分化现象,出现高水平的学生“吃不饱”,而低水平学生“吃不了”的问题,从而导致出现高水平学生没有提高,而水平相对较低的学生接受不了,教学脱离学生实际的现象。如何解决这个矛盾,以促进全面提高排球的教学水平,我们进行了“分层教学”的探索,收到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体育课程实施中"异变"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体育课程实施中的“异变”问题作出了初步探讨。研究认为:对体育课程实施的研究是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研究中的薄弱环节,而对体育课程实施中“异变”问题的研究至今乃是一大“盲点”;体育课程实施中的“异变”具有必然性,根据其正负效应可分为超越性异变与衰退性异交;引起体育课程实施中“异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体育课程的实施中应努力采取措施促进超越性异变,避免衰退性异变。  相似文献   

6.
体育教学内容的层次理论主要应用于体育教学内容的分类。体育学科和内容的特性决定了体育教学内容是一个可以从多角度进行分类和整理的比较复杂的整体。在进行体育课程和教材的建设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不少体育教学内容的分类和整理问题。随着体育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深入,体育教学内容的层次理论在体育教学内容分类问题上的重要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相似文献   

7.
体育教学中的"体验式"教学应用举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从事相关活动,建立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表达感受、态度和进行价值判断,从而领悟知识,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体验是通过实践活动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开展体验式教学对学牛将会产生不同以往的感受,有三大特征:  相似文献   

8.
新课标背景下体育教学如何走出"合作学习"的误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课程改革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合作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要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不少教师把“合作学习”的理念贯彻到教学活动中,使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焕发出生机与活力。然而,在相当多的课堂上,我们发现这一目标在具体实践中走了样,不少体育教师追求的是可见的形式。更多地将合作能力的培养、合作学习方式的实施演变成了对课堂教学行为改变的追求,小组合作学习只有其“形”,而无其“实”,存在“生搬硬套”、“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尤其是在公开课上,“合作学习”演变成了“灵丹妙药”,成了“课改标签”,逢课必用,开课必贴。教师在操作中由于组织不当、调控不力,导致合作学习形式化、表演化,如此种种,使“合作学习”明显走进了误区。  相似文献   

9.
对"学校体育课程标准评价"的认识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背景 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目标中提出,要改变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要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素质提高和改进教学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约束力"与"灵活性"相结合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体育课程的约束力和灵活性反映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普遍性是承认事物千姿百态的个性特征的前提下,从中抽象出的共同特征,它并不排斥个性的发展。正确处理体育课程约束力与灵活性的关系,有利于体育课程的改革。  相似文献   

11.
构建学生"自主学练"体育教学模式的尝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主学练”的教学模式就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组织、帮助、指导和促进的作用,利用情景,动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它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对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及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体育与健康课程"涵义的诠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1年由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作了明确的阐述:“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  相似文献   

13.
谈体育课程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育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人们的工作生活中发挥着特有的功能。但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的价值观的变化,在一些人的思想上体育文化的内涵被扭曲了。鉴于此,我们认为基础教育应重视对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本文试图结合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在挖掘和开发体育课程文化资源方面作些探讨,在教学中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和体育文化品质的渗透。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呼唤教师的教育公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教师作为构成教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其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因而,我们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在新的形式下,我们呼唤教师的教育公正。  相似文献   

15.
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提出了具有科学性和时代性的课程新理念和新标准,如何在实际操作中贯彻实施,我们认为,最近发展区理论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现实的指导意义。1.最近发展区理论是新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1)最近发展区概念的涵义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6.
当我们以“兴趣、快乐、成功”这三个“代言人”来评价一堂成功的体育课时,为什么当前学生体能素质继续下滑呢?据教育部关于2002年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的显示,2002年与2000年相比,我国学生的“速度、爆发力、力量等素质继续出现下降;反映肺功能的肺活量继续呈下降趋势;超重及肥胖学生明显增多;学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女生体育学习兴趣的调查,采用以健美操、艺术体操、体育舞蹈作为体育课的主要内容,即在女生体育课中实施“形体健身类课程”的教学方案,并经过两年的实验测试,对其形态指标、生理指标、心理健康特征进行问卷调查和分析。结果证明,实施“形体健身类课程”的方案对大学女生形体健美、身心健康以及艺术修养的提高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实施新课程给学校带来新的机遇也带来新的挑战,在新课程实施中,我们重新审视了学校的管理发展之路,引发了我们对新课程下学校管理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篮本”课程观的剖析,认为传统体育课程观应向体育“文本”课程观转向,并对以体育“文本”课程观为指导的体育教学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改革中体育教师亟待明确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要正确把握新课程的内涵,使我们体育教师更新观念,积极投入到教育改革中去,保证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第一是新课程的性质,即新课程到底是什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