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海涛 《精武》2012,(21):35-35,37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要求对中小学体育进行改革与创新,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为了切实的推进体育教学改革,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教育部和货架体育总局以及共青团中央联合颁发了"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以"健康第一"作为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对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目标和新的要求。新时期,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也将以贯彻落实阳光体育运动的理念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不断突进中小学体育教学的优化,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学质量和效果,全面推进学生的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2.
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现状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是新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加青少年体质的战略举措,是高校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形成"终身体育"行为习惯的具体表现。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等研究方法对目前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性的对策,旨在为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刘立新 《体育教学》2011,31(4):76-76
为切实提高广大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落实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创造条件鼓励青少年学生到"阳光下、到操场上、到大自然中去陶冶身心",让所有的学生都动起来,享受体育带来的欢乐和健康,  相似文献   

4.
"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掀起了青少年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热潮。结合高台县的实际和学校体育工作发展规划,打造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符合素质教育和学生终身体育需求并体现高台特色的校园体育活动;牢固树立"健康第一和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构建一系列能体现学校特色及适合学生特点的体育赛事活动,引导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群众性竞赛活动,积极响应阳光体育活动,做好阳光体育示范县、示范校创建工作,探索阳光体育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师生体育运动基本能力,重视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培养,提高学生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吴爽爽 《精武》2012,(24):60-60,62
阳光体育运动是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重要举措,倡导"健康、运动、阳光、未来"的理念。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是学校体育教育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客观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不能只停留在口号式的动员状态下,要通过学校、体育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学校也要从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中总结和探索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确保学校各项工作的全面开展。  相似文献   

6.
一、让"阳光体育,健康人生"的理念走进每个师生心中,树立终身体育意识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我校以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为目标,以"健康第一"为核心,大力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全面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计划。  相似文献   

7.
马金凤 《体育世界》2010,(11):25-26
当前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存在严重的教学内容少,形式单一,手段落后的现状。而"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是新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战略举措,是高校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形成"终身体育"行为习惯的具体表现,普通高校体育新课程教学应随着"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注入新的模式,该模式拓展了体育课,增强了教学过程的"三自主"、"三互动"、"三自治"、"三开放",丰富了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手段,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持久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以便满足不同层次学生身体和精神的需求,从而对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张玉飞 《精武》2013,(36):84-84,86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关于运动技能的教学问题引发了许多讨论,其中之一是"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与运动技能教学关系问题。新课程确立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由此产生了一些议论,如:现在只强调"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忽视了运动技能的教学等。  相似文献   

9.
"健康第一"是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总目标,是人的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达到和谐统一的新健康观。学校体育教学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使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我们认识到"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的体育教学目标正向"健康第一"作质的飞跃。学生在了解一些比较具体、严格、科学、健康知识的同时,  相似文献   

10.
祝自新 《体育世界》2010,(11):35-36
为了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教体艺[2006]6号),广泛开展学校体育活动,增强师生体质,培养全民健身的意识,促进校园精神文明的建设,各高校纷纷开展了阳光体育运动的活动。通过对各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情况调查与研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同时也设计了一种高校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基本模式,为各高校更好的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1.
在素质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和“健康第一”指导思想要求下,作为一种体育教育理念,阳光体育是针对目前学校体育教育所存在的弊端而提出来的。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贯彻阳光体育理念,将对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是对青少年健康,尤其是体质健康的重视,对学校体育工作支持的战略举措,加强阳光体育运动与学校体育的整合研究不但有利于当前中央阳光体育政策的落实,而且有利于解决当前学校体育改革中沉积的重大理论实践问题。采用文献资料、逻辑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以及结合落实中央7号文件、《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综合分析。认为阳光体育运动与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目标、实施途径和要求都是一致的;中央7号等一系列文件是政策的保障;《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整合的基准;两者具体内容的整合是实施的途径。学校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的奠基性工程,而"阳光体育运动"则进一步突出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地位,活跃校园文化氛围,彰显学校体育工作特色,两者"学与用"的有机整合,共同增强学生的体质,发展学生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3.
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障碍性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面对"阳光体育运动"所提出的新要求,为了切实落实"健康第一"的学校教育指导思想,对影响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障碍性因素从体育健康观、社会环境、体育资源和体育课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体育健康观是影响阳光体育开展的思想根源,教育环境和社会体育环境是影响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外部环境,学校体育设施和体育师资是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物质基础,安全风险、教学评价和学生体育需求是影响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内部动因.其中,安全风险和学校体育设施是制约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主要瓶颈.  相似文献   

14.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面向所有学校教育的,任何学校都应将学生的健康教育放在教学的首要位置上。职业院校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所以其体育教学改革必须认真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健康第一"的思想出发,总结了在独立学院体育课堂教学中针对问题学生矫正的有效途径,以便真正把"阳光体育"精神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6.
五年制师范体育课程体系的改革应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完成体育教学的"二项基本任务"为主要依据,灵活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深刻理解"四个理念",按照师范体育目标"六个维度、两级水平",与时俱进,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地改革和完善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7.
陈作锋 《体育师友》2009,32(3):40-42
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是新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战略举措,是各级学校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和形成“终身体育”行为习惯的具体体现。对当前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与落实中央7号文件、《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阐明阳光体育开展的原则、途径,并对持续广泛地促进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提出对策,为持续、有序、有效地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内容的分析、归纳,提出了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应体现在"全面教学"、"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三个方面,并以此为切入点,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体育课程体系,让学生由被动锻炼到主动锻炼,充分调动其主体能动性。  相似文献   

19.
把民族传统体育融入阳光体育运动中开展,能丰富阳光体育运动的活动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既为学生在校期间的健康服务,又为终身体育提供内在的动力和外在的技术基础。文章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特征及其进入阳光体育运动的有利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应充分体现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发挥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作用,因地制宜地选择趣味性强、易于开展、有健身价值的项目等建议。  相似文献   

20.
程梦珍 《体育教学》2008,(12):35-35
本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将阳光体育运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每天坚持锻炼的意识。整节课以“阳光体育快乐成长”为主题,将英语、语文、音乐、心理健康整合到体育教学中,以“阳光韵律—阳光跳跃—阳光宝藏—阳光太极”为主线,让学生在阳光下积极探索跳跃的乐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