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邵景院 《今传媒》2016,(4):36-38
网络欺凌问题是互联网时代世界各国面临的普遍问题.这一问题对青少年与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和网络社会生态环境都造成了负面的影响.目前尚没有彻底解决网络欺凌的案例.韩国的善帖运动通过鼓励民间的参与、在全社会培育善意文化、推广网络礼仪等措施,动员民间的社会力量应对网络欺凌是一种值得借鉴的方式.本文通过在网络文化与网络生态环境的视野中,对韩国善帖运动是如何应对网络欺凌这一问题进行了梳理、研究,并阐述了这一运动对于网络欺凌问题解决的借鉴意义和启示.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中国网民社会意识调查数据,考察了不同属性媒介对青少年国家认同的影响。研究发现:青少年最常接触的媒介是以微博和网络社区为代表的社交媒体,但对以中央电视台为代表的官方传统媒体最为信任;传统官方媒体接触对其国家认同有正向促进作用,海外媒体的接触对其国家认同有显著负向影响,这些发现在媒介信任对国家认同的影响中也得到进一步证实,具有稳健性。结果验证了一个核心论述: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感是媒介建构和社会建构的结果,不同属性媒介会对其产生不同的建构作用。本研究证明了官方媒体报道和宣传思想教育在塑造青少年国家认同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海外媒体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渗透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3.
社交网络中个人信息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意义]随着社交网络用户的逐渐增多,社交网络中个人信息安全行为研究对帮助社交网络用户更好地规避社交网络安全风险、推动社交网络平台开发商提高信息安全技术具有积极的作用。[方法/过程]基于社会认知和保护动机理论,构建社交网络个人信息安全行为影响因素模型,并运用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方法对模型的适用性进行检验。[结果/结论]数据结果表明,反应效能是社交网络中个人信息安全保护行为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其次是感知威胁和自我效能对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意愿产生正向影响,而回避行为对信息安全保护意愿产生消极影响,用户信息安全保护意愿对信息安全保护行为产生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山东省中学生网络接触行为、对媒介信息的认知和判断、对网络的需求、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的调查和分析,总结了青少年网络接触行为的特点,阐释了目前青少年在网络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相关原因,提出了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及对中学网络素养教育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山东省中学生网络接触行为、对媒介信息的认知和判断、对网络的需求、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的调查和分析,总结了青少年网络接触行为的特点,阐释了目前青少年在网络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相关原因,提出了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及对中学网络素养教育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面对突发其来的新冠疫情,我国举国上下都展现了强大的疫情防控行动力和社会凝聚力.本研究使用问卷调查(N=707)数据,通过实证研究探究自我效能感和集体效能感作为中介变量在新冠疫情风险感知媒介效应中的重要作用.研究发现,媒介使用显著负向影响公众的风险感知,自我效能显著正向影响风险感知,集体效能显著负向影响风险感知;媒介使用通过自我效能与集体效能的中介链作用显著影响公众的风险感知.研究通过探讨媒介使用对风险感知的影响机制及效能感的中介变量作用,对公共危机事件下媒介舆论引导方式提出思考.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网络搜索行为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分析,建立青少年网络搜索行为影响因素的结构体系,提出从社会和个人两个视角来揭示青少年网络搜索行为的影响关系,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验证这一研究假设。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的搜索动机、自我效能、感知搜索能力、学历及知识经验对搜索行为有明显影响,而感知收益、感知成本和性别对搜索行为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自我效能理论属于心理学范畴,但它与传播学中米德的“主我、客我”理论相似,都是描述自我、环境、行为三者间的互动。由于时代的制约,自我效能理论中的“环境”却没有包含“网络环境”,因此缺乏网络对个体自我效能所产生的影响。本文以此为基础,以社会残障人士为例,通过对网络中一个典型社区—“—北京口吃者协会”的个案分析,试图求得自我效能理论在网络环境下的验证。  相似文献   

9.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欺凌所导致的恶性事件频频出现。心理、情感发展不成熟的未成年人,既容易成为网络欺凌“沉默的受害者”,也容易加入欺凌的队伍成为作恶者。为减少未成年人网络欺凌案件的发生,政府、学校、家庭、朋友及未成年人自身需正视网络欺凌这一问题,并积极采取措施进行防御和介入。  相似文献   

10.
闫翠萍 《今传媒》2013,(5):134-135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媒介技术的进步,媒介环境发生了改变,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受众的角色由被动变为主动,参与性大大加强。青少年的媒介接触行为也不同于在传统媒介环境下,产生了很多新的情况和问题,由此对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提出了更高和更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媒介素养是大众传媒时代公民的基本素质之一,是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整饬网络行为失范要从提高青少年媒介素养入手,通过教育、媒介和社会三个视角构建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路径.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畲族群众的媒介接触行为,我们可以看到现代媒介已经对畲族民众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产生了较大影响,同时,媒介还触动了消费文化在畲族地区的萌生。而新兴媒介在青少年群体中的盛行则可能使媒介对畲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时代,新媒介与旧媒介的关系问题日益引起学术界关注,随着网络空间的拓展,新媒体的能量日益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已经影响到社会的意识形态、政治格局、经济模式乃至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电台在日益变化的媒体环境中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电台既不像有些学者预料的被网络一"网"打尽,网络也没有简单地成为传统媒介的救星,但广播媒体在网络环境中产生的媒介形态变化却日益明显。  相似文献   

14.
黄昱方  庄静 《图书情报工作》2011,55(20):121-125
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基于社会认知理论,从组织环境层面出发,对企业内部社会网络对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机制进行研究,构建一个概念模型。研究发现,企业内部社会网络不仅对知识共享行为产生直接影响,而且还通过影响个体的自我效能和结果预期,进而对知识共享行为产生间接影响。最后,根据该模型,从企业内部网络角度以及个体的自我效能和结果预期方面,提出促进知识共享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5.
媒介选择影响因素研究始终面临两类问题:态度与行为存在双向因果、本土的人口与社会结构意义被低估。本研究针对传统官方媒体、专业化商业媒体、自媒体,考察媒介信任和媒介选择之间的多维逻辑链条,并通过人口统计学变量交互分析,揭示三类媒介的用户面貌及其结构性偏向中的社会意义。研究发现:三类媒介呈现出“类差序格局”,媒介经验的惯习对个体选择影响深远,信息冲突情境下用户自我效能感更加凸显,不同内容类型之间出现了信任分化;年龄与文化程度、城市线级与个人收入两组变量交互,是用户分群逻辑中的核心维度。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15,(22):37-45
利益表达机制属于政治学中"权利"的范畴,本文在全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利用Binary Logistic回归,考察了"内在政治效能感"和"外在政治效能感"以及"媒介使用"对居民"利益抗争方式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内在政治效能感"对"制度性利益抗争方式选择"和"非制度性利益抗争方式选择"都有很大影响;而"外在政治效能感"对"利益抗争方式"影响力不足;"媒介的使用"对"非制度化的利益抗争方式选择"存在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7.
孙莉  孙佳乐 《新闻世界》2010,(11):174-175
梅罗维茨在《消失的地域》一书中,论述了电子媒介所构筑的媒介情境对人们社会行为的影响。本文基于此考察在新的媒介情境中网络对社会行为的影响,指出因网民集聚、人际传播的出现、交往的实现,使得网络促成了"地域"的消失,又因受众个人因素等多重局限,即使是在网络环境中,"知沟"仍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8.
Web2.0媒介为青少年提供了充分表达思想、行为及认知世界的平台,并赋予网民充分自由、民主和互动的权利,促使了媒介自身传播方式和网络环境的极大变革,以Web2.0为代表的媒介传播必然对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提出新要求。本文在分析Web2.0下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必要性的基础上,重点探讨Web2.0视阈下的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内容和途径,以促进青少年更好地利用Web2.0媒介服务自我、发展自我。  相似文献   

19.
采用2005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的城市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对于城市居民来说,除了互惠因子对抗争性政治参与起负向影响外,社会资本的社会网络因子和互惠因子对政治参与的各种形式,包括投票政治参与、日常政治参与抗争性政治参与都起显著的正向影响.媒介使用里的新闻接触对政治参与的各种形式起正向影响,而媒介使用时间中仅有看电视的使用时间对居委会投票起正向影响,这表明,媒介使用里对政治参与产生正向影响的是其新闻接触情况,即关注新闻的程度,而不是媒介使用时间的长短.政策制定者可通过培育社会网络、互惠、新闻宣传来促使非制度化政治参与走向制度化政治参与,从而通过有序政治参与来扩大政体的合法性和保持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20.
刘娓  阮晶晶 《新闻世界》2011,(5):102-103
本文通过对"网络水军"发展状况、生存土壤的分析,从媒介视角探求"网络水军"形成过程中的媒介因素、媒介反应及对传媒业造成的影响,并探讨了传媒业应如何应对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