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2 毫秒
1.
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归根结底是学生学习的变革.学习变革的核心是让学生的学习真实发生.聚焦“真学”,以儿童为核心、以经验为原料、以探究为方式.实践“真学”,就是要重建儿童数学学习的真实课堂,在真实课堂上创设“真情境”,引导“真探究”,助推“真发现”.  相似文献   

2.
唐子彤 《小学生》2024,(2):31-33
本文立足于混合教学模式的方式变革及特点展开分析,重点探究“MOOC+SPOC+翻转课堂”这一混合模式与传统问题式引导、情境教育等方式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应用,根据教学活动设计框架制定针对性策略,以供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3.
盛洪娟 《知识文库》2023,(5):133-135
<正>思维训练教学是将思维训练与课程知识相融合,根据学生自身的特征,进行全新的教学设计,整合教学内容。本文将中职数学教学与思维训练相融合,采用“以人为目标”的新思想进行教学组织,并探讨了中职数学“思维训练教学法”的具体实施,为同类研究提供参考。社会变革以及科技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教育的变化,而教育的改革更是中职教学方式变革中的一个热门课题。特别是最近几年,在不同的教学理念的引导下,中职院校的基础课程开展了深入的课程改革。在各种形式的变革中,以“第一课堂”为基础的“高效课堂”的改革正在进行。要使教学得到切实的发展和实施有效的教学变革,  相似文献   

4.
丁杰  张涛 《教学与管理》2024,(12):52-55
在“双减”政策实践中,中小学教师是深化改革的重要力量,“双减”政策的提出,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给中小学教师的行动带来挑战。在“双减”背景下,中小学教师担负的责任发生了多方面的改变,准确把握中小学教师角色,探索其在课程开发、课堂创新、评价改革、课后服务、家校社联动中的责任变革。从强化教育价值观念,提升教育实践能力,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反思教育教学行为,完善自我和家庭交往渠道着手,引导中小学教师积极的履行担当,深入贯彻“双减”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引导教育回归学校,回归课堂,重构良好教育生态。  相似文献   

5.
"课改即改课",某种程度上正反映了人们对课堂教学变革的认同与期望。课堂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交汇点,这里既是生成教育智慧的沃土,也是实现教育梦想的舞台。课堂作为教师以学科特有的方式引导学习者认识客观世界、走进现实社会、建构内部世界的学校教育的基本活动,是我们  相似文献   

6.
“颠倒的课堂”其教学流程的变革带来教育方式的变革,本文从“颠倒的课堂”的定义、意义及其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实践研究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探讨“颠倒的课堂曩这一新教学法的应用效益。  相似文献   

7.
陶月梅 《教育》2013,(2):52-53
笔者所在学校是以鲁迅名字命名的,因此,一直以来,我们把实践和弘扬鲁迅的教育思想作为自己的责任和追求。鲁迅的教育思想十分丰富,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立人教育思想,它与新课程改革理念与目标是一脉相承的。为此,以鲁迅“立人”教育思想作为学校精神和核心文化,以此为支点,确立一条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其中,“立人课堂”就是学校变革与创新发展的。个立足点,在课堂上关注“儿童的生命发展”、关注“教师在课堂上的专业行走”是学校在鲁迅“点人”教育思想引领下,打造富有校本特色的“课堂新文化”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8.
课堂教学变革是教育改革的关键,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人工智能的“智慧课堂”是深化课堂变革、增质提效的重要途径,是教育行业与信息化深度结合的产物,也是当前与未来课堂改革的主要方向。智慧课堂逐步融入传统教学,为传统课堂增添“新活力”,促进课堂深度学习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封建新 《考试周刊》2012,(23):108-109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任务驱动”的教学法深受教师的喜爱,因为“以任务为载体、教师采引导、学生是主体”恰巧符合新课程改革中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师对知识点进行分析和推敲,为学生设计出切实可行的一系列“任务”,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完成“任务”,掌握课堂上必需的内容、技能与方法,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相似文献   

10.
冯燕颖 《考试周刊》2011,(63):216-217
课改的透视点是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教与学方式的真正变革取决于课堂上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学习共同体”,教师的指导、引导、点拨、强调、提升和所有助学活动都应服从并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探究、反思和总结。部分教师长期沿袭并一定程度上还未真正改变“教师话语霸权”的惯性,  相似文献   

11.
课堂教学的数字化转型,是将课堂中的各种教学要素信息化,教学信息资源化,进而促进师生高效利用信息化资源,实现课堂教学育人方式的转变与教学质量的提升。数字化转型将推动课堂教学范式重构。传统课堂是“信息呈现”教学范式,用压抑学生学情信息来保障教师教学信息的质量。学情信息是课堂教学数字化转型的生长点,充分发挥其价值,需利用“任务设计”“结构变革”“学习地图”等举措,建构以发现和利用学情为旨趣的“信息引导”教学范式。在数字化的技术赋能下,“信息引导”教学范式将走向“精准教学”,塑造人才培养的全新课堂样态。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双减”的落地,2022年版新课标的实施,课堂变革也一直在路上。尤其是对于省级质量监测而言,无论是命题思路、内容、结果等,都在提醒一线教育工作者,课堂不变革,教育质量停滞不前,质量监测也就毫无意义。唯有依托质量监测,倒逼课堂变革,让课堂变革顺应质量监测,二者相辅相成,方能形成“双赢”局面。结合南通“立学课堂”、海门“六学课堂”要求,结合我校和美课堂建设,笔者带领团队成员对课堂实践中的学程、学法、学理进行如下变革。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推进小学素质教育,学校管理工作必须实现由“应试教育”管理模式向素质教育管理模式的转变。笔者认为这就要在“五全”管理上下功夫。一、教育观念的全新管理任何一种变革,首先是观念的转变。我们说推进素质教育是一场深刻的教育思想革命,其意义也在于此。作为校长要加强对教育观念的全新管理,就要引导教师摒弃“应试教育”的教育观和传统教育中的陈腐教育观,树立素质教育的新观念。第一,抓好教师的政治业务理论学习。要认真组织教师学习邓小平的教育思想,学习江泽民总书记十五大报告中的有关教育的论述,学习教育法规,学习现代…  相似文献   

14.
翻转课堂的本质是智慧教育,智慧教育就是以发展人的智慧为目的的教育。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教育模式也随之发生了深刻变革。其中,一种名为“翻转课堂”的模式在过去的一年里可谓大放异彩,从认识走向实践,在全国各地学校掀起了一股应用的热潮。先学后教,模式大不同过去是“边教边学”,翻转课堂则是“先学后教”,以学生为主体。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信  相似文献   

15.
李浩 《人民教育》2023,(10):67-69
<正>“五育融合”已经成为当下新时代中国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一个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旨归的整体育人体系正逐步构建。本文拟以小学数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为例,寻找数学教学与劳动教育的契合点,进而由点及面,推进“五育融合”的课堂变革行动。一、“五育融合”呼唤学科融合的课堂变革  相似文献   

16.
“问题解决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也是我国中学数学教育中的热门话题.教师应当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地探索发现、总结、积累各种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才能使“问题解决”在教学中落到实处.如义务教材初中数学“想一想”值得教师认真地挖掘.当然“想一想”中的问题不可能也不必要放到课堂上去解决,我们可以放到课外活动小组中去研究,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身临其境领会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下面我们以“想一想”的问题为例,介绍解题教学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17.
生活是个体的,也是社会的,有什么样的价值追求,便有什么样的生活形式。生活过程是保证人成为人的重要场域,如果离开生活世界,人们的生活及人类的发展都很难想像。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密切,教育史上出现过“教育生活一体说”、“教育准备说”、“教育过程说”、“教育建构说”、“教育交往说”等,都是针对某一个时代教育与生活关系所表现出的问题而言的,都在尝试走出教育与生活脱离的困境。现代哲学中的“生活世界”理论为我们理解新时期教育与生活、教学与生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理论基础,我们可以从课堂生活的构成出发,变革课堂生活的样态,进而促使教师和学生从单一的教育“专业世界”回归真正属于人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8.
“学生课堂权利观”是新课程背景下对学生权利的一种全新注解,是真实体现“生本”教育和“人本”思想的精神注脚.“把课堂权利还给学生”就是要通过教学管理的改革与教学方式的变革,创设基于教学管理民主化探索权利课堂的教学新范式,为学生课堂权利提供释放与展示的舞台.其实践策略,一是通过学生课堂权利的制度建设与条件配置夯实权利基础;二是通过课堂引导建立学生课堂权利的教学范式与有效生成课堂权利;三是通过师生互动,实现学生课堂权利的深度推进与多元展示.  相似文献   

19.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不难看出,“回归生活”体现了本课程在基本理念上的变革,新课程所倡导的是回归生活的品德发展、社会性发展的教育。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将道德与法治引进课堂,让课堂面向社会生活,充分发挥“小课堂、大社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四史”教育与高职院校“大思政课”相融合,主要解决“为何融入”“谁来融入”“怎样融入”三大问题。在“为何融入”上,“四史”教育与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共同目标指向引导大学生听党话、跟党走;在“谁来融入”上,强调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是“四史”教育融入“大思政课”的主导力量;在“怎样融入”上,提出从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网络云课堂上进行整体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